从唐代诗歌看唐蕃古道上的藏汉关系(下)
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摄影:觉果
三
唐与吐蕃使臣往来之频繁和政治上的“和同为一家”,这决不是偶然的,实则是汉藏间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的体现。
在经济方面,表现在汉族地区的物产、生产技术传播到吐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不少汉地产的东西和工匠技术人员。“传说带去谷物三千八百类,牲畜五千五百种,工匠五千五百人”,这些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于同一时期,陆续传到吐蕃。这在文成公主的答尺尊公主的诗中也有反映。
“世间诸工匠,妆饰与烹饪。
耕稼纺织等,技艺亦相敌。”
她在另一首诗中又写道:
“弱女适异国,送来觉卧像。
送来占星学,送来宝锦锻。
乳使在变酪,酪使在变酥。
酸酩在变膏,种桑在缫丝。
植竹在索陶,殖土在陶器。
水磨在设置,并带芜著种。”
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汉、藏人民在文化上的联系也更加密切起来。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学习汉族文化。公元八世纪,汉文书籍更多地输入吐蕃,吐蕃也继续派人到唐朝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在藏族人民中,曾出现精通汉文的学者。唐高宗时的吐蕃使臣仲宗、唐中宗时的吐蕃使臣明悉腊都是当时著名的汉学者。现在,我们在《全唐诗》中,还可以看到他用汉字写的一句诗。据记载: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正月五日,唐中宗在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时,和皇帝大臣以柏梁体联句,当一位大臣联完“铸鼎开岳造明堂”这句诗以后,在座的吐蕃使臣明悉腊,请令授笔,于是即席联下“玉醴由来献寿觞”之句。当时,中宗非常高兴,赐与衣服。这虽然只是一句诗,但表现出他具有较高的汉文修养。
汉族文化大量输入吐蕃后,对藏族人民文化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从各方面向汉族学习,甚至在风俗习惯、音乐生活方面也不例外。唐代诗人陈陶有一首诗名为《陇西行》,其四云:
“黠虏生擒未有涯,
黑山营中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此诗典型地反映了汉族风俗习惯对藏族人民影响之深,这对吐蕃的文化进步,对丰富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足见唐公主和亲在边疆少数民族中的影响。据《全唐文》卷二八一载,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有的己“服改毡裘、语改中原、明习汉法、目睹朝章”。另一方面,吐蕃文化、风俗习惯和藏语,也为汉族人民所爱好和学习。张籍《陇西行》云:“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胡语即指藏语),司空图《河湟有感》云: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隔断异乡情,
汉儿尽作胡儿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郎》诗云:“花门将军善胡歌,吐河蕃王能汉语。”
从以上几首诗可看出:在文化方面,汉藏人民在经过长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历史过程中,很自然的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时的藏族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再有吐蕃人喜赭面,文成公主入藏后,恶此习,“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旧唐书?吐蕃传》)而此后,由于汉藏人民的亲密接触,储面风习不但吐蕃人照旧,连唐朝人也学储面了,进而成为当时妇女的时妆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了一首描写此种习俗的诗名为《时世妆》。诗曰: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嗤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储非华风。
这首诗描写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至820年),长安一带汉族妇女学习当时少数民族妇女的妆梳样式的情况,尤其是最后二句诗,正是汉人“衣蕃服、从蕃俗”情况的真实描述。
另外,当时风靡长安的马球之戏就是从吐蕃传来的。马球在唐代称为波罗球,是骑在马上用曲柄拨打的比赛活动。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十一月,吐蕃遣尚赞咄(官名)明悉腊等来迎金城公主。唐政府的接待方式也颇为别致:“中宗宴之于苑内球场,命附写都尉杨慎交与吐蕃使打球,中宗率侍臣观之”。(《旧唐书·吐蕃传》)充分显示了唐政府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和睦气氛。关于描写精采的马球赛这方面也有诗。沈佺期的“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诗曰:
“今春芳苑游,接武上琼楼。
宛转紫香骑,飘飖拂画球。
俯身迎未落,迥辔逐傍流。
祗为看花鸟,时时误失筹。”
武平一“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诗说:
“今节重邀游,分镳戏镳球。
骖骠迥上苑,蹀躞绕通沟。
影就红尘没,光道赭汗流。
赏阑清景暮,歌舞乐时体。”
总之,“唐蕃古道”上唐蕃政治、经济的联系和文化的交流,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事实,千余年来,在这条古道上两个民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用诗歌、故事、戏剧、壁画等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形式赞颂有功于汉藏团结、对藏族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对他们的尊敬和纪念,实际上是汉、藏友谊和团结的热情讴歌。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今天的团结是过去团结的继续,今天的和好是历史和好的发展,今天的文化是过去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些诗歌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平,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来源:西藏大学学报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敬请关注 藏文化系列公众号
藏人文化网
“来自藏地的叙述和诗章"
藏人文化网服务号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藏文化图书及生活艺术精品"
云端藏地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