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之隔的学校和居民区起了争执怎么办?看区域化党建平台大调研中显身手!
记者|姚怡莹
在大调研中,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刀切”就能解决的,事实上工作人员们常会碰到两难的问题。比如围绕竹林,一墙之隔的学校和居民就有话说了。
紫藤区域居民
隔壁学校的竹林影响我们家的采光,能帮忙拔除吗?
可是竹文化是学校的特色啊,竹子美化了校园环境,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华虹小学
碰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中间方”来帮忙协调了。
居民有需求、企业有问题,
区域化党建平台“穿针引线”来协调
社区有矛盾有需求,党建平台“左右逢源”协商解决
修剪竹林枝叶
在虹桥镇,区域化党建平台就承担起了这个“中间方”的角色,它把多方的诉求摆在台面上,为各方“穿针引线”、沟通协调。据了解,这是虹桥镇结合区域化党建多年的探索实践,制定的区域运行制度,并在这次大调研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比如前面提到的竹林,了解到居民诉求后,在区域组长单位的协调下,双方进行了友好协商,在镇绿化部门的指导下修剪了枝叶,光线重回居民家中,校方和居民之间的矛盾就此化解。
午间一小时
在生活中,居民类似这样的需求还有很多,事情虽小,却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感受度。位于红松区域的金汇华光城小区,有不少空巢、独居老人,他们急需慰藉和陪伴。在大调研走访过程中,在了解到了老人们的需求后,区域组长单位在区域联席会议上,提出校居联建的建议。社区对面的金汇实验学校当即表示同意,并设立“午间一小时,陪伴六十分”的公益项目,让孩子们利用午间饭后的休息时间,定期走进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讲故事,短短的六十分钟让老人重获温暖,也向孩子们言传身教尊老敬老的美好品德。
企业发展遇瓶颈,党建平台 “牵线搭桥”合力解决
居民们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多能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在区域内快速解决,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单靠平台远远不够。虹梅区域聚集着众多优质企业,在最近大调研中,区域内的上海利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就提出企业人才发展面临的困境,包括政府扶持就业所提供的劳动力和企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的匹配度的问题,因住房、落户、子女教育问题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等各类人才问题等等。
利港向镇里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扰
区域化党建平台发现问题之后,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将企业的诉求进行上报,而虹桥镇则快速回应,通过组建金虹桥人才工作室进一步为人才扫除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据了解,人才工作室共分为服务、展示、共享、调研共4大类15项职能(服务职能7项,展示职能3项,共享职能3项,调研职能2项),协助镇里主动联系服务人才,引导人才融入社区,共享汇总各条线工作信息,为改善营商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支撑,并定期调研本地区各领域人才需求,梳理问题清单,主动对接,加快解决速度。工作室将于四月正式运行,它将为化优虹桥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为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打下基础。
六个区域、三项机制,
区域化党建平台让大调研成效看得见
那么,虹桥镇的区域化党建平台是如何运行的呢?
六个区域
原来,镇里首先在村居和党委层面按地缘划分了六个区域,区域内的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拧成一股绳,这样企业的社会资源可以供居民区共享,居民区的需求则有了更多的解决渠道。
同时,平台进一步明确区域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各种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发现、协商、解决等机制,很多居民的需求有了资源的支持,不少企业大问题得以快速发现,许多区域的公共事务得到了圆满解决。
三项制度
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区域联席会议的职责、参与对象等内容,让区域不同成员单位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共享区域资源、共担区域需求、共商区域发展、共谋区域未来,树立区域一盘棋的思想。
建立定期走访联系制度。区域化党建不仅要建立资源与需求对接的平台,更要有常态化的诉求发现机制,只有定期走访联系区域成员单位,及时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各个成员单位的痛点、堵点、难点,才能多方联动资源、精准输送服务。
区域组长单位走访大树下创意园区
建立区域议事协商制度。发现问题之后是解决问题,区域议事协商制度旨在明确区域议事协商主体、内容、程序等,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促进多方参与,构建公开透明、多方协作、共同解决区域问题的思维模式,推动形成区域内部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大调研中,发现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关键。虹桥镇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问题发现、调处、解决的机制,既为大调研发现了“病情”,找到了“病因”,更开出了“药方”,切实解决了一些最盼、最急、最忧、最怨、最难的问题,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精彩推荐:
◎惠及24万大居居民,轨交浦江线月底试运营!闵闵初体验:坐在车头就像看“全景大片”
◎你最关注的“断头路”信息来了!全区第一轮58条已竣工31条,还有27条均已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