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格局:中国“数字一线城市”名单出炉
全文共计4845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来源 | 数据观综合(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 蒲蒲
12月17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发布了《2019城市数字发展指数报告》,从数字环境、数字政务、数字生活、数字生态4个一级指标及20个分指标,对各城市作了综合评分。
从总指数评分看出,杭州、上海、武汉、深圳、北京、郑州、广州、南京、宁波、青岛凭借出众的成绩成为前十名,组成了数字一线城市十强阵容。其中,除了排名第二的上海,得分最高的前三名中两个都是二线城市。2018年GDP排名全国第17位的郑州,则仅次于深圳和北京,排名第六,比广州还领先一位。
报告认为,这表明二线城市在数字发展方面正与一线城市缩短距离,尤其是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层面尤为明显。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正在被数字发展打破。
在数字中国大战略下,各城市都在用“数字”推动政务创新改革、促进社会综合治理、服务百姓民生。
报告显示,在数字生活版块,杭州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生活便捷度全国领先。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发展数字产业化的城市,杭州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先天基础。
2000年,杭州提出“构筑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
2014年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将信息经济列为全市“一号工程”;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草图中的重要议题,杭州成为中国首提“数字经济”的城市;
2017年,“数字杭州”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018年,杭州宣布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行动计划;同年12月,“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发布,从交通领域扩展到城管、医疗、旅游等六大领域。
在产业发展领域,依托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头部互联网企业,杭州在数字发展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阿里巴巴等企业为中心,形成了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有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心脏”——网络数据中心,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商业,以及数字政务的开展奠定条件。
在民生领域,杭州也大力推进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2016年启动了建设“城市大脑”,在交通拥堵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开发的智能交通、便捷泊车、智慧医疗、数字旅游、应急防汛、智慧电梯、智慧安防等10多个应用场景,不断优化着城市大脑功能。
在政务领域,杭州建设了大数据资源中心,制定统一规范、开放共享的数据和接口标准,推动全市网上政务服务高效运行。
此外,近年来,杭州积极推动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创新重器的落地,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研发;做强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如今,数字经济已经成了杭州产业最大的名片。
在“数字一线城市”名单中,上海排名第二。“十三五”期间,上海全面推进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应用全面渗透民生、城管、政务等领域,数字惠民效果逐步显现,数字城管能级明显提升,电子政务效率持续改善。
在产业发展领域,自2016年以来,上海紧紧把握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机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一批规划和政策相继出台;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夯实完善,海尔、智能云科等一批代表性平台在上海落地成长,在一批运营商和服务机构助力下,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链雏形已现。
在政务领域,上海市已基本形成了“一网(政务外网)、一云(电子政务云)、一窗(网上政务大厅)、三库(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库)、N平台、多渠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支撑体系。
此外,在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上海在国内较早建设了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在城市服务方面,上海在医疗、政务、教育等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在城市治理方面,上海建设了较完善的公共安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综合管廊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较为深入。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数据统计,武汉在交通出行、在线社保服务、在线生活缴费、在线出入境服务、在线教育服务等以人为本的城市数字发展指数中的排名均居前三,武汉的数字化产业水平指数也位列前三,其他如电子政务财算投入、公共信息资源交易水平、普惠数字金融、公积金在线服务水平、数字化创新能力等均位列前十。
在政务领域,武汉通过持续深化“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不断完善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打通各单位信息孤岛,全面加快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建设,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市民在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可自助办理139个便民服务和行政审批事项。
在民生领域,报告显示,在数字生活板块,武汉排名全国第三,数字生活便捷度全国领先。近年来,从生活缴费、电子证件、社保公积金到交通出行,越来越多的服务搬到互联网上,老百姓办事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通过手机几分钟完成。在出行方面,武汉的公交车、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早已接入支付宝。
据统计,2018年,武汉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5772.06亿元,占GDP比重达38.9%,位列中部第一。
2017年6月,武汉市和蚂蚁金服联合宣布,要把武汉打造成“移动智慧城市”标杆,蚂蚁金服将为武汉城市升级提供智慧商业、智慧出行、智慧政务的能力。武汉打造移动智慧城市的速度和力度,也跑在了全国最前面。2017年,武汉首家盒马鲜生落地,至今已有超过15家盒马落地,武汉也由此成为阿里巴巴打造的“华中首座新零售之城”。
在“数字一线城市”名单中,深圳位居第四。而深圳的数字城市建设得益于其优质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扶持。
2018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强力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到2020年,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的发展目标,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在政务领域,深圳市政府已经建设了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目前汇聚了全市各区、各部门100多类业务数据、28万路视频监控、全市300多个GIS业务图层和80多个重要的业务系统,构建了深圳市“1+12+N”一体化指挥体系。
在民生领域,数字深圳正在释放更多数据价值,比如深圳地铁每天承载着500多万人次的通勤出行,现在有16条线路、284公里线路同步在建。既要“建得快”、“建得多”,又要保障施工安全和运营。华为和深圳地铁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基于5G、AI、视频、大数据等技术,围绕地铁生产、运营、运维、管理场景,开发了智慧运维、智慧工地、智慧车辆等解决方案,实现了远程监控、风险预警、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对数字生态城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高度重视,陆续发布了《北京市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北京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北京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等重要战略规划。
在政务领域,2017年1月,作为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一站式政务APP“北京通”正式上线。市民打开“北京通”,无论是办身份证、居住证,还是办社保卡等各种事项,只要填写一张表,所有问题、所有程序,均可一并解决。
报告中,郑州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郑州在数字发展总指数上排名第六,跻身一线。根据郑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五年内将实施一揽子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
在产业发展领域,河南省以建设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大数据、5G、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建设。据统计,2018年,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万亿;2019年上半年,河南省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0783.6万户,居全国第4位;2019年8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郑州市人民政府还同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将发挥技术优势助力河南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强省,将郑州打造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先城市。
在民生领域,河南省政务服务“豫事办”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为全省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办事“总入口”,首批接入该系统的206项便民服务,几乎涵盖了居民生老疾病、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涉及各个单位办理的大部分事项,如今只需登录这一平台就能办妥。
广州市出台了30多项配套产业政策,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八大领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广州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资源富集、各有侧重、协同集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供给资源体系,并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引导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市约500家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成熟度测评;16家企业入选珠三角服务型制造示范区企业(平台)。
依托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构建NB-IoT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站建设规模,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开放平台。以广州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广“行讯通”应用系统,搭建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重大交通枢纽及城际干线路网的智能交通物联网。在广州黄埔区划定示范区建设区域,建设5G等新型基础设施,联合广东电信公司、华为公司编制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打造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
南京通过借力软件产业优势基础,进一步聚焦特色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得益于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南京软件产业自2005年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成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2005年南京特色软件产品群聚集在江苏软件园及南京软件园两大首批国家级软件园。2010年,形成了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一谷两园”为重点,徐庄软件园等省级软件园、省级互联网产业园为支撑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聚集了南京市85%的软件企业。2016年起,除优势软件产品外,政策引导及支持软件产业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2018年底南京首次提出城市“硅巷”计划,以主城区的存量空间更新为依托,高度汇聚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而形成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宁波正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一系列做实做细数字经济的谋篇布局密集展开。以数字经济、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核心的数字宁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经济规模大幅提升,总量居浙江省前列,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在数字经济推动下,宁波老百姓的数字生活获得感也在稳步提升。报告显示,宁波居民对数字服务满意度全国排名第五。
宁波是较早实现公交地铁“扫码乘车”、电子社保卡全流程就医的城市,数字生活便捷度全国领先。在一网通办“浙里办”的带动下,宁波居民都充分享受到了较好的数字服务体验。
在十强名单中,青岛在北方仅次于北京,位列北方城市第二名。
根据青岛市政府发布的《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明确“发展数字设施、培植数字动能、打造数字治理、提升数字体验、完善制度建设”等5大主攻方向、9项主要任务及13项重点行动,致力打造“数字山东”引领核心区、“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区。
在产业发展领域,青岛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和“现代产业精准招商行动”,走访对接近80家独角兽、大数据企业单位,引进了58集团、数梦工场等多家业内领军企业。截至10月份,我市大数据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90.7亿元,同比增长约22%。
在政务领域,青岛依托“企业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云中心,10个区市和56个市级单位的全部业务系统实现了“上云”;同时还建立了国家、省、市、区、街道五级“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电子政务“一张网”,各级各部门依托政务外网深化业务协同,为建设“数字政府”奠定了网络基础,
在民生领域,青岛市创建指尖办事“一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青岛政务通,整合公安、社保、民政、公积金等各部门服务事项1032项,为市民打造“一部手机、一个APP、动动手指即可办”的一体化移动政务服务新平台,覆盖了政务资讯、社保公积金、涉企业务、日常生活、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
文琳编辑 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