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通姜超:迎接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的几个重要证据

文琳资讯 2024-04-13


作者:姜超

来源:姜超债券宏观研究 ID:jiangchao8848


1疫情影响持续减弱


新冠肺炎的爆发是影响今年全球经济最大的黑天鹅事件,而且到目前为止,其扩散依然没有明显减弱的迹象。截止8月第一周,全球新增感染人数为179万,维持在2月以来的周度峰值附近,似乎在有效疫苗出现之前,其影响就会持续扩大。


但如果我们看另外一个指标,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其实是在今年4月初就达到了高峰。哪怕现在全球每周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是4月初的3倍,但是当前每周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在4万人左右,明显低于4月初的5万多人。这意味着虽然新冠病毒的疫苗还没有正式出现,但人类应对这种病毒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新冠病毒对人类整体伤害的高峰期或已过去。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是全球感染新冠病毒最多的国家,其累计感染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人,而且每周的新增感染人数依然维持在40万人左右的历史高峰。但是由于治疗水平等的进步,美国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人数已经从4月份6万人左右的高峰下降至当前的4.6万人。



无论是感染新冠病毒住进ICU病房的人数,还是使用呼吸机的人数,目前都远低于4、5月份高峰时的水平,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对医疗资源的占用也在明显下降。



无论是住院人数的下降,还是使用ICU和呼吸机人数的下降,都反映了人类应对新冠病毒水平的提升,最终体现为新冠病毒致死率的下降。目前美国每周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已经下降到1万人以下,比4月份最高的2万人左右下降了一半以上。



一方面是新增感染人数上升,另一方面是新增死亡人数的下降,结果就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目前全球新冠病毒致死率已经从峰值的7%降至3.6%,美国也从6.7%降至了3.2%,这已经远低于2003年SARS高达11%的死亡率。



在新冠病毒致死率大幅下降之后,其影响已经类似于常见慢性病。根据美国CDC的统计,今年前7月死于新冠的人数为14.2万人,而同期美国死于心脏病的人数为38.3万,还有33.5万人死于肿瘤,以及15.2万人死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排在第四位,占美国同期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不到10%。



而且根据美国CDC6月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在统计了130万新冠病例之后,发现患有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比健康人高出12倍,这意味着很多死于新冠病毒的患者本身可能也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其结果就是在7月份以后死于心脏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人数出现了明显下降。



因此,虽然新冠病毒在4、5月时导致了美国每周死亡人数从6万左右最高升至8万人,但在进入7月以后,由于死于各种慢性疾病人数的大幅下降,美国每周总死亡人数已经降至4万人。因此从累计的角度来看,美国今年的总死亡人数相比于正常年份并没有大幅增加。



我们统计了美国近两年的人口累计死亡率,发现这一数值一直稳定在9‰左右,即便是在今年疫情期间,也仅是小幅上升至9‰以上,但目前已经重新降至9‰以下,其中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总死亡率上升幅度不到0.3‰。



即便是放在过去60年的背景下来观察,今年美国的粗死亡率也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异常,位于8.8‰的历史平均水平附近。



除了美国以外,英国统计局也公布了每周的人口死亡数据。其结果与美国非常类似,也是在4月份的时候全国每周死亡人数短期飙升,但目前已经降至正常年份水平,其中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也从峰值的每周9000人降至目前的200人。



从我们测算的英国人口累计死亡率来看,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英国的人口死亡率从8.1‰最高升至8.7‰,但并未明显偏离正常年份的死亡率,而且目前已经重新开始下降。


因此,美国、英国的数据都告诉我们,虽然新冠病毒还在扩散,但其对人类的伤害并没有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其实是在逐渐减弱的。



2全球复苏,外需改善


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其对经济的冲击也在持续减弱,全球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复苏。


人口流动性恢复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流动性下降,减少了经济活动和产出。谷歌在今年推出了人口流动性报告,追踪各国的流动性变化。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数据显示,疫情导致流动性冻结最严重的时期是今年的4、5月份,这恰好也对应了上述全球和美国的新冠死亡率的顶峰时期。而从5月份开始,美日德各国的人口流动性已经先后出现了改善,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其中德国的总体流动性已经超过了2月份的基期,而美国和日本也恢复到接近2月份的水平。



谷歌还给出了人口流动目的地的变化情况。以美国为例,在4月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去往零售店、公共交通、工作等地的比例相对于基期的降幅超过40%,只有居家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上升。而8月初的数据显示,去往零售店、杂货店等地的降幅已经大幅缩窄至零左右,去往公共交通、工作等地的降幅缩窄至30%左右,而居家的比例也有明显下降,而去公园的比例大幅上升。



在今年1月份,苹果也推出了流动性报告,其主要监测的是各国驾车、乘坐公交或者徒步出行的比例变化。数据显示,今年4、5月份是美日德各国流动性的最低点,从5月份开始流动性出现明显改善,目前美日德三国驾车出行的比例已经显著超过了1月份的水平。



而从乘坐公交的数据来看,美日德的流动性低点同样是在今年4月份,之后就开始持续恢复。到8月初,日本和德国乘坐公交的比例已经比1月基期高出30%,只有美国依然低于1月份的基期,但也在持续改善。



在所有出行当中,冻结最严重的当属飞机出行。我们统计美国洛杉矶和达拉斯两大机场的客流数据,在4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其客流同比降幅超过90%,同期美国所有机场安检人数同比降幅超过95%。而从5月份开始,机场客流开始缓慢恢复,进入8月份以后,美国机场安检人数同比降幅已经缩窄到70%左右。



经济持续复苏  


人口流动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的变化。在4、5月全球流动性冻结最严重的时期,也是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期,当时全球以及美日欧的制造业PMI指数均大幅跳水。但之后随着人口出行的逐渐恢复,全球经济已经悄然进入了复苏模式,到7月份,除了日本以外,美欧的制造业PMI指数均回升到了50以上的扩张区间,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也首度回升到50以上。



即便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服务业,随着人口流动性的改善,在5月份以后美日欧的服务业PMI指数也开始持续回升,7月份美欧的服务业PMI均超过50,而日本也升至45.4。



随着人口出行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恢复,美国的就业也开始改善。在疫情最严重的4月份,美国减少了约2100万个工作,但从5月份开始,美国3个月内恢复了927万个工作机会,其失业率也从最高的13.3%降至10.2%。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全球主要国家都出台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以美国为例,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了4轮财政刺激计划,合计的财政刺激总规模达到3万亿美元,占美国19年GDP的比例接近15%。目前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正在讨论当中。为了配合财政刺激,美联储出台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今年以来购买了近3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主要就是购买美国国债。在巨额的财政和货币刺激之下,美国的广义货币M2增速已经创出了23%的76年新高。



得益于巨额的财政货币刺激以及交通出行的恢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5月份以后已经出现了持续改善的迹象。



在今年4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美国零售总额同比降幅高达20%,但到了7月份,全国零售同比增速已经由负转正。从周度的红皮书商业零售数据来看,8月以来的零售仍在继续改善。



消费是美国经济的主体,7月份以来美国的就业和消费持续改善,预示着3季度美国经济有望明显复苏。美国亚特兰大联储8月7日的预测显示,3季度美国GDP环比年率有望达到20.5%,这意味着美国3季度有望出现强劲复苏。



外贸增速回升  


美国是全球经济的龙头,其经济复苏意味着全球经济也有望走出疫情导致的衰退。从中国、德国、韩国等主要出口国家的外贸数据来看,在5月份以后的出口增速均出现明显改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3季度全球经济正在逐渐复苏,并且拉动了全球出口的改善。



3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中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经济也领先于全球开始复苏。


疫情可控人流恢复  


无论是从新增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还是新增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中国都是在2月份达到高峰、在3月中旬以后就持续位于低位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疫情的顶峰发生在2月份,在3月份以后疫情就开始持续改善。



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中国的所有出行全部大幅下滑。但从3月份开始,各类出行开始陆续恢复。其中,市内驾车出行是最先恢复正常的,高德百城拥堵指数在4月份就恢复到了正常月份的水平。



随后,以地铁为代表的市内公交出行也开始明显恢复。我们统计的北上广深等8城地铁客运数据显示,2月份的8城地铁客流同比降幅超过80%,到8月初的同比降幅已经不到20%。



之后,远途出行的铁路和民航客流也开始恢复。今年2月份,中国民航客运同比降幅高达84.5%,铁路客运同比降幅高达87.2%,到7月份的全国民航客运同比降幅缩窄至34.1%,铁路客运同比降幅缩窄至40%左右。



伴随着远途出行的恢复,酒店出租率也开始回升,江苏和上海的星级酒店出租率在2月份最低的时候只有5%左右,到6月份均恢复到了30%以上。



而即便是人流最密集的电影行业,在7月下旬也开始逐渐解封,观影人次开始逐渐恢复,8月以来的日均观影人次约为100万,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4%左右。



需求生产陆续复苏  


随着人口出行的恢复,中国经济也开始了复苏。在所有行业中,表现最好的是网上经济,因为其完全不受疫情导致的出行限制的影响。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还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均在20年上半年持续增长。



网上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网上零售的高增长。今年的网上零售只是在前两月出现了小幅的负增长,在3月份的增速就由负转正,到7月份的增速已经接近20%。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快递业务完成量在1月出现了负增长,但2月就由负转正,4月以来的增速均超过30%。



在传统经济中,最早复苏的是必需消费,主要包括食品饮料、服装和日用品等。虽然在疫情期间限额以上必需消费也一度出现了个位数的下降,但从4月份开始必需消费增速就率先由负转正。包括汽车、家具、家电在内的可选消费受到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大,今年前两月的限额以上可选消费降幅超过30%,而且在整个上半年都维持了负增长。但在7月份,得益于汽车消费的大幅回升,可选消费增速也由负转正。



住房和汽车是最大的两类可选消费,我们看到,从3月份开始,这两大可选消费的降幅开始缩窄,而且住房消费的复苏还要领先于汽车消费,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速就率先由负转正,到7月份的增速已经升至16.6%,而7月的全国乘用车销售增速也达到7.7%。



经济复苏的另一个印证是生产的回升,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生产指数,均从3月份开始回升。其中工业增速在4月份就率先由负转正,而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也在5月份转正,并且持续回升至7月份。



而生产的回升也得到了微观数据的印证。在所有实物指标中,最重要的是发电量增速,因为所有行业几乎都需要用电。发电增速在今年前两月的降幅高达8.2%,但4月份以后的发电量增速就回到了正值区间。此外,粗钢产量增速也在4月份以后转正,并且在7月份创出9.1%的年内新高。



另外,7月份的挖掘机和重卡销量增速分别升至55%和83%,位于近两年的高位水平,也从侧面印证了工业经济的复苏。



但如何印证服务经济的复苏?服务业主要是与人有关的经济,因而就业数据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验证。从百度和搜狗等搜索引擎中“失业金领取条件”关键词的搜索频率来看,最高峰的时期是在今年的3月末和4月初,此后搜索频率开始持续下降,这意味着4月以后中国的就业市场就出现了改善。



从统计局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来看,峰值出现在今年2月份的6.2%,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这也证明了中国就业在持续改善,服务业经济在持续好转。



4货币支撑经济复苏


在货币层面,也可以找到经济复苏的线索。


首先,历史数据表明,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增速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领先指标,在08年之后,中国经济曾经出现过3轮经济复苏,在每一轮复苏之前的一到两个季度,都提前出现过社融增速的回升。这一次也不例外,在3月份社融增速开始回升,同时发电量增速也从底部开始反弹。



长期看,地产周期没有结束  


为什么货币对拉动中国经济依然有效,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货币依然可以拉动房地产销售,今年7月份的房地产销售额增速已经升至16.6%,领跑各项经济指标。



而房地产投资依然是决定当前中国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其与发电量增速的走势高度一致。而在房地产销售改善之后,房地产投资也有望保持高位增长,这意味着工业经济有望继续复苏。



虽然大家都不太喜欢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房地产周期依然没有结束。从长期来看,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为60%,而成熟期的城市化率通常为80%以上。目前中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比超过20%,未来随着农业就业人口占比的进一步下降,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与此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而随着政府放开中小城市落户的限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空间更大,这有助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


只要人口还在向城市和都市圈迁移,房地产周期就没有结束,而且人口的聚集可以带来相关的需求和产业,从而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短期看,货币融资仍将回升  


从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展望下半年,货币和社融增速回升的趋势并没有结束,主要有三点理由:


首先,剩余5个月的政府融资有望大幅增加。虽然今年前7个月的社融出现了明显增加,同比多增了6.6万亿,但其中来自于政府债券部分的贡献仅为1.2万亿,7月份的社融和货币增速低于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7月政府债券发行同比减少了近1000亿。



但是按照今年两会的财政预算,全年政府债券的净发行规模为8.5万亿,同比多增额为3.6万亿。而今年前7个月的政府债券总发行规模为4.3万亿,这意味着后5个月政府债券总发行规模也将达到4.2万亿,同比多增额高达2.4万亿,政府融资的大幅多增将拉动社融增速继续回升。



其次,今年以来居民房贷利率也有小幅下降,6月末的房贷平均利率从去年末的5.62%降至5.42%,这有助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速的止跌回升。



最后,中国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与库存周期高度相关,本轮库存周期的起点其实在19年年中,虽然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库存周期的回升短期中断,但在目前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库存周期有望恢复,从而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回升。



而社融增速仍是当前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下半年的社融增速继续回升,那么就意味着不仅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复苏,而且本轮经济复苏有望持续到2021年上半年。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疫情影响人口流动性、经济的需求和生产、还是货币融资的回升,均印证未来全球和中国经济均有望迎来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周期。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国家定调内循环!经济格局将发生哪些巨变?

  2. 任正非向习近平汇报发言(全文)

  3. 稳定恢复!官方公布最新经济数据

  4. 李善同:促进西部地区在国内国际的双循环中间实现高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5. 反思,中国互联网到底是否“繁荣”?

  6. 我们精心整理了近期的10个演讲 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房产商对这个世界怎么看

  7. 陕西,为何越来越绿?

  8. 拼多多为用户补贴2万购车,特斯拉:拒绝交付!消费者维权能打赢官司吗?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20年7月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国产芯片重磅利好,国务院八方面政策支持,这类企业免征10年所得税!

  2. AIIA发布业界权威AI芯片目录集:AI芯片技术选型目录

  3. 2020年半导体代工行业深度报告

  4. 半导体设计专题报告:IP核,模块化芯片设计,稀缺性价值赛道

  5. 新材料专题报告:半导体材料及显示材料投资机会分析

  6.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行业专题报告:GaAs,GaN,SiC

  7. 半导体设备行业专题报告:国内需求增长,国产替代进展提速

  8. 中芯国际深度解析:中国“芯”,制造崛起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一个无需解释的故事(深度好文)

  2. 1978年,你还记得吗?

  3. 这34张图片,看懂的都沉默了。。。

  4. 上海最牛西餐厅

  5. BBC经典纪录片 | 《生命.Life》(第九集),双语字幕

  6. 每天学一味中药,飞扬草!

  7. 音乐欣赏:钢琴《雨后花新》,难得有这么精致的日子

  8. 花1分钟学记住一个单词|toas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