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难忘
厦门大学教授 刘守
追忆徐大雄院士创办国内第一家企业“青岛琦美图像公司”
思潮汹涌,毫无秩序,过去和现在,存在和失去,地点和时间,像滚滚迷雾漫过我的脑海······徐老师呀!一路走好!
我是80年代初在徐老师的指导下专门从事光全息术研究的。那时中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队伍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全息术没有什么前途,从事该领域研究毫无意义;另一派坚持认为全息术隐藏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深入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后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徐大雄、于美文等教授。他们持续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
1986年5月开始,徐老师全力投入筹办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全息术研讨会”。在那个年代,那些筹办会议的日子里,他经常整夜地守在电话机和电脑旁,困了就在沙发上躺会儿,因为许多国外学者,艺术家都直接联系他,因为时差,他怕会务组会耽误参加会议的联络者!
那次会议在7月份顺利召开,会议规模很大,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商人和艺术家,以及国内外近250多位来自高校,科研所的代表。会议除了学术报告外,还在北京邮电学院(现在的北京邮件大学)大厅展出了各国专家和艺术家的全息图代表作。徐老师的助手付子平制作了一张硬币图像的DCG全息图参加展出。这是中国第一张大面积反射全息图。全息图那种强烈的视觉感,变换莫测的位相空间和神奇的波前变换,让人耳目一新,参观者络绎不绝。会议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持续的影响力验证了老师的观点:任何领域都是有前途的,要看我们的投入和技术有没有到“家”。这也坚定了我从事该领域的技术性研究和开拓应用的决心!
在这次国际会议期间,徐老师和他的助手王本,余重秀,付子平等老师已在酝酿筹办中国第一家生产模压全息图企业的计划,但当时电铸成型和模压机这两套设备无法解决。当然,这两套设备93年后发展到了浙江农民企业家庭作坊都应用普及的状况。可是在当时,我国专家们的想象中却无法构思其模型。于是徐老师果断说服美国商人投资这两套设备,以合资形式在当时十分荒芜的青岛开发区(黄岛)等办起了我家第一家生产“模压全息片”的公司。老师这种务实的精神与那些只一味追求几篇论文的科研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时我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讲师,在老师的鼓励下放弃了一切,带着8岁的女儿(现在是伦敦艺术大学讲师)到黄岛,承担起该公司的总工,与十多位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人开始了艰难的技术、生产攻关。我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热血伴随着青春之梦,全然不顾这荒芜半岛的孤独,全然不顾那狂风暴雨,还有冬日的大雪,日以继夜地拼搏、追求——激光、图像、模压!五彩缤纷的彩虹图案,伴随着青春的理想在飞翔,伴随着光幻的寻求在探索······”
在这过程中,每当我忧烦,惊恐,丧失信心,意志消沉时,徐老师总是带领他的几个助手来到公司,尤其是付老师,还关照我们的生活。记得我们吃饭、洗碗的地方搞得又乱,又脏,付老师亲自给我们整理得干干净净。徐老师交代我们,卫生、饮食也要放在第一位。
经过1年8个月的拼搏,公司以每分钟2000幅的速度将五彩缤纷的全息图片打入市场。之后,徐老师又与公安部探讨,在特区身份证以及一些名优产品的标识中应用,从而打开了我国防伪领域的大门。从彩色编码到同位异像,从三维到光栅调制,技术上的每道难关,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
今天,模压全息在专家,企业家多年的经营开拓下,不断地提高质量,推出新的产品,使国外产品基本难以进入我国市场,这不能不说是您对我国民族工业的一大贡献啊,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徐大雄老师!
当我正想把近年开发的产品——全息瞄准器供您观赏时,您却离我而去,呜呼!哀哉!!!
祝愿我们的全息事业,生生不息,祝徐老师万古长青!
刘守教授摄于2015年
点击下列选读更多的纪念短文
(按收稿时间次序排列):
“在答辩会上徐老师一个问题都没问他。后来他导师告诉他,徐老师私下说我们这些人30多岁拉家带口念书太不容易了,别为难他们了。……”——张静芳
“当反射全息图的发明人Yuri Denisyuk院士得到徐老师赠给他的激光宝石饰品时惊讶不已,兴奋得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付子平
“那个清华大学的青年才俊,那个校运动队队员、那个校乐团乐手,那个讲台上的光学教授,那个企业工地上的技术顾问……多像他墙上的全息作品啊,立体叠加,光影纷呈,栩栩如生。“——王耀华
“徐老师平时在家就是拿啤酒当水喝的。记得有一次刘守老师和我去徐老师家做客,徐老师招待我们喝啤酒,好像是约2个小时的工夫,在没有任何下酒菜的情况下,我们共“干”掉两箱听装啤酒。”——裴文
“徐大雄院士对中国全息事业功不可没,丰功伟绩有口皆碑。 他把世界的全息介绍到中国,把中国的全息介绍到世界,他是中国的骄傲,他不愧他的名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英雄。”——安守忠
“看着我面红耳赤,狼狈不堪的窘态,徐老师仍然慈祥幽默地为我解围,说道:"我还以为你论文中又提出了什么新的概念……"。——范诚
加入印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