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游记》中的“命名权”及其喻义

吴朝阳 中国国家历史 2022-10-29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054字 | 阅读需11分钟

有人说,《西游记》作者是老“愤青”,他比四大名著作者中的另外三人都聪明,用今人的话说,《西游记》就是高级黑。

纲常名教下的命名权


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父亲是一家的权威,给子女起名字是“父权”的一部分。这种权力我们称之为“命名权”。这权力的确立与实施,千古一律,中外皆然,毋庸以例为证。但自从董仲舒的纲常论广行于世后,在中国,“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就大行其道了。


                                                           董仲舒画像


一个人如果过继给别人,那他就成为别人之子,因此拥有“父权”的那个人,也就有权力给继子改名。例如《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马忠因为“少养外家”而被改名,“姓狐名笃”。直到他立功成名,才借着“君权”——蜀国政权的权威恢复原来的姓,“改名马忠”。马忠“复姓”依靠的是“君权”。因为“君为臣纲”,所以君主有权给臣子赐姓改名,例如徐世勣,唐高祖李渊就有权给他“赐姓,附宗正属籍”,把他算作李家人。


我国佛教师徒相传,“师父”在佛门内也具有“父权”,因此给徒弟起名,是“师父”权威的体现。已有俗家姓名的人出家为僧,则像俗世中出继外姓的人一样,自然也应该改名。例如释玄奘俗名陈,玄奘之名就是出家后才起的。而寺庙住持则像皇帝一样,对所辖佛教徒具有类似于“君权”的权威,因此与俗世的君主一样,他们也当然地拥有给教徒命名的权力。佛门中这种“命名权”的实施,例子多不胜数,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法名“三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赐。


《西游记》中有趣的命名 


                            86版电视剧《西游记》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取经项目的主持者,是选拔唐僧的菩萨,是唐僧的“上级领导”,因而她对唐僧的三个徒弟拥有类似于“君权”的权威。而唐僧是孙悟空等人的师父,对其徒弟们则拥有“师父”的权威。因此,他们拥有对孙悟空等三人的命名权。这一点,小说里有直白的陈述。在《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里,唐僧先说他的三个徒弟 “乃南海观世音菩萨起的名字。”接着又说:“因拜贫僧为师,贫僧又将悟空叫做行者,悟能叫做八戒,悟净叫做和尚。”


观音菩萨和唐僧都拥有对唐僧的徒弟们的“命名权”,他们也特别乐意实施他们手中的这种权力,给这三个徒弟起名字或混名。然而,《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唐僧给孙悟空、猪八戒及沙和尚起名字的过程与结局却各不相同,而小说所描写的这些不同,似乎隐藏着十分有趣的喻义。


我们先来看看《西游记》中第八回观音菩萨给他们起名字的情况。《西游记》第八回前段,观音由西往东行,首先收了流沙河水怪。书中写道:“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稍后,菩萨继续东行,收伏了野猪精之后,书中写道:“菩萨才与他摩顶受戒,指身为姓,就姓了‘猪’;替他起个法名,就叫做‘猪悟能’。遂此领命归真,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专候那取经人。”


到了这一回的后面,菩萨走到五行山,因为吟诗感叹“大闹天宫”之事,惊动了压在山下的孙悟空,而后孙悟空表示愿意皈依,于是,书中又写:“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嘱,我去也。’”



在《西游记》的这一回中,观音菩萨不仅替未来的取经人收了三个徒弟,还行使了“命名权”,给唐僧的徒弟们起了名字。这写法大有深意:观音给原本无名无姓的流沙水怪和野猪精起名字,以“命名权”的实施体现了其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然而,孙猴子一句“我已有名字了,叫做孙悟空”,却使观音菩萨面临失去行使“命名权”的局面。观音菩萨说“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认为“甚好,甚好”,于是认可了孙悟空的名字,放弃了对其实施“命名权”的权力。小说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是以“命名权”的实施与否暗示我们: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不同,他虽然表面上皈依佛门,而事实上观音菩萨及其所代表的佛门对于孙悟空并不具有“师门”的权威。


在《西游记》的第一回中,美猴王到“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父,“菩提祖师”行使“命名权”,给美猴王起名为“孙悟空”。正如前人所指出的,“灵台”和“方寸”都是“心”的代称,“斜月三星”是“心”字的象形,而“菩提”是“觉悟”的梵语。所以,美猴王其实是自己内省于“心”,用心自悟而练成自己的本领。因此,小说作者这段描写隐含的意思是:美猴王是以心为师,自学成材。他原本无师无父,“孙悟空”的名字实际上是他自己起的,没有任何权威对孙悟空实施过“命名权”。


可见,观音菩萨给孙悟空起名而未果,是《西游记》作者再一次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了孙悟空不仅是无父自生,也是无师自通的。佛门拥有给孙悟空的两个师弟命名的权力,对孙悟空则不然。


唐僧既是“师父”,便也有“师父”的权威,也要行使给徒弟命名的权力。唐僧对三位徒弟行使“命名权”的过程,《西游记》的描写不仅含意深刻,而且诙谐有趣。小说第十四回,孙悟空认了唐僧为师,书中写道:“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象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猴王道:‘我姓孙。’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孙悟空。’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孙行者。”


这里的写法很有意思,唐僧起先问的是“你姓甚么?”,这是先假定孙猴子是有姓的。后一句却说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却又不假定孙猴子是有名字的了。这种写法貌似矛盾:既然有姓,怎么会没有名呢?其实,这看似矛盾的写法是作者的故意安排,作者是以“姓”、“名”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唐僧行使“师父”的权力的欲望,以及其实施“命名权”的曲折过程。当孙悟空说出“我原有个法名”的话,让唐僧失去行使“命名权”的机会时,唐僧一面自我解嘲,说“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一面却退而求其次,“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


面对神通广大,看起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唐僧有些胆怯,他提出一个“混名”,却以商量的口气征求徒弟的意见。唐僧心有怯意,却仍然不肯放弃给徒弟起名字的权力,如此描写,表现了“命名权”对于“师父”的重要性。


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号“齐天大圣”,原来是不认权威的。但他既已决定拜唐僧为师,这个权威就不能不认。象征自己“本性”、“本心”的名字既安然无恙,而唐僧又十分客气,起个别名还非常尊重自己,和自己商量,于是他也就欣然地“好!好!好!”起来,认领了“行者”这个“混名”了。这段描写,以“命名权”实施的程度与方式来向读者表示:孙悟空不仅在形式上拜唐僧为师,并且事实上承认唐僧师父的地位。


小说第十九回,唐僧收降了猪悟能,《西游记》写道:“三藏道:‘既从吾善果,要做徒弟,我与你起个法名,早晚好呼唤。’他道:‘师父,我是菩萨已与我摩顶受戒,起了法名,叫做猪悟能也。’三藏笑道:‘好!好!你师兄叫做悟空,你叫做悟能,其实是我法门中的宗派。’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那呆子欢欢喜喜道:‘谨遵师命。’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这一回,唐僧不问猪悟能说“你姓什么”,直接就说“我与你起个法名,早晚好呼唤。”摆明了就要起名字,可见唐僧行使其“命名权”的迫切愿望。猪悟能抬出了菩萨,说是菩萨起了名了,“猪悟能也”。唐僧只好苦笑说“好”,“其实是我法门中的宗派。”而在猪悟能节外生枝,说自己“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时,唐僧立刻抓住机会,赶紧道:“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也依托菩萨的威名,凭借菩萨的戒条,给猪悟能起了“八戒”的“别名”。面对高举菩萨大旗的猪悟能,小说中唐僧挫而弥坚地坚持“命名权”, 可见作者再一次以“命名权”暗示唐僧师徒关系之实质的用意。


第二十二回,唐僧收了沙悟净,《西游记》写道:“长老道:‘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大圣依言,即将戒刀与他剃了头。又来拜了三藏,拜了行者与八戒,分了大小。三藏见他行礼,真象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这次,没等唐僧要起名字,沙悟净就已经说出了“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的话,唐僧也因此失去了给他起名字的理由。然而唐僧还是没有放弃,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既如此”,便“取戒刀来”,二话不说地剃了沙悟净的头发,以“剃发”体现“师父”的权威,同时制造出对沙悟净实施“命名权”的机会,以“叫他做沙和尚”,来实现“命名权”。


面对已有名字的孙悟空,唐僧说“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商量的口气中透露着不甘。猪悟能要开荤除戒,唐僧急忙说“不可!不可!”,因为他要以菩萨规定的戒行,给猪悟能起了“八戒”的别名。其保全“命名权”心理之急切,跃然纸上。沙悟净说观音菩萨给了名字,唐僧一看“既如此”,立刻给沙悟净“剃发”,制造了自己实施“命名权”的机会。可见唐僧为保全自己给徒弟起别名的权力,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西游记》这三处描写,以恢谐的笔触描写了唐僧对“命名权”的执着追求。然而,这些描写并不仅仅是恢谐,它们以各不相同的情节,递进地描绘唐僧对行使 “命名权”不折不挠的坚持,以此来体现“命名权”的重要。


《西游记》作者仔细地描写观音菩萨给唐僧三徒弟命名的过程,详尽地刻画唐僧对“命名权”的不懈追求,充分表现了“命名权”的重要性,暗示了“命名权”重要的象征意义。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被观音菩萨分别命名为“猪悟能”和“沙悟净”,说明此二人从此由道教皈依佛门。孙悟空不仅名字是自己起的,而且观音菩萨没有给他重新命名,则象征着他仍然是以己心为师,对佛门只是名义上的皈依。唐僧是“师父”,孙悟空、猪悟能和沙悟净是徒弟,孙悟空等三人接受了唐僧给予的“别名”,表现了他们对师父地位的承认。然而,在此后《西游记》的行文中,唐僧习以为常地称“猪悟能”为“八戒”,却从来不称孙悟空为“行者”,可见唐僧确实保有对猪悟能的“命名权”,而“行者”之名虽然孙悟空有时用以自称,在唐僧嘴里却是不知不觉中落了空。小说的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是特别的,唐僧放弃对“行者”之名的使用,象征着唐僧部分地放弃了师父的权力,而孙悟空行动上尊唐僧为师,本质上却并未皈依佛教。


结 语


从《西游记》对观音菩萨和唐僧实施“命名权”过程的仔细描写看,作者并非是无的放矢。这些描写彰显了“命名权”的重要性,而目的则是在其中隐藏作者要传递的重要信息——维护礼教和反礼教的斗争,西游记中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是毫无疑问,作者十分偏爱的还是孙悟空,孙行者的言行衬托出作者对当时社会某种现象的不满。在唐僧的徒弟中,猪悟能与沙悟净不仅是唐僧的徒弟,事实上也已经由道教皈依佛门。孙悟空则很不一样,“行者”只是在佛门中“服杂役而未剃度出家者”,相比于受了“八戒”者以及称为“和尚”者,他只是名份上接受唐僧为“师”,并没有完全、彻底地皈依。可以说,至少在取经的前期,孙悟空长期保有“本心”,事实上没有屈从于任何权威,这是否也反映出作者不愿屈从封建礼教和权威的个性特征呢?所以有人说,作者是老“愤青”,他比四大名著作者中的另外三人都聪明,用今人的话说,《西游记》就是高级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果阿:印度为什么要用武力收回?

天京事变中大权在握的杨秀清,为何被韦昌辉轻易屠戮,两万人惨死

明朝著名海商汪直,为何被朝廷诱杀?

刘邦的江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四川攀枝花是什么花?


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邮发代号:28-474QQ群:460382533电话:133720122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