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瞧!那个被罗胖点名的校长

安柏 海淀花生妈 2021-03-07

1


2018年12月31日那天晚上,很多朋友看了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2019年1月1日,很多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演讲上的金句。

 


奇怪的是,这次演讲罗胖分享的案例和故事中,最打动我的不是美团、IG、ofo, 甚至还不是顺丰,而是一个校长。

 

罗胖先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所有的学校,都希望搞好校友关系,如果你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你会怎么做呢?

 

年年办校庆请校友回来?把杰出校友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开学典礼请知名校友讲话?

 

他说:

 

这些办法都挺好,有一部分校友会满意,但是有个潜在的问题,因为它对这个学校和校友之间实质性的关系,其实未必是好事。大家都是校友,都要刷个存在感,但是杰出校友就几位,他们上了演讲台,就得得罪下面几十排。这反而是对信用关系的破坏,阻碍了那个信用飞轮转起来。

 

在这点上我和不少朋友也有体会,2017年浙大120周年校庆就因为大肆宣扬杰出校友——准确地来说还不是杰出校友,而是富豪校友,不但没有加强学校的美誉,反而得罪了一大堆非富豪校友,破坏了人们印象和信用关系。

 

浙大校友电台主持人鲁瑾在她的”鲁瑾脱口秀“里,狠狠地吐槽了这次校庆。

 

我在《过度炫富是一种穷人心态》写到过这次校庆:

 

教育和致富都是正经事,站在短线来看,教育是个正经事,虽然有意思,但是没经济价值;致富虽然没意思,但是有经济价值,当然也有人持相反看法,这也没毛病。

 

但是把教育和致富两件事混在一起,就一定不好,变得既没有意思,又没有价值。

 

让教育的归教育,让致富的归致富。这么一个惊动全世界的校庆,作秀和炫富,在这许多见过大世面的校友和非校友面前,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吧。

 

想想看,社会上的人势利也就罢了,回到母校,还要面对学校的势利,那得寒了多少“非富豪”校友的心?

 

2500年前,中国的教育大师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我们如今的教育,不能越来越倒退。


那么,一个学校,怎么才能真正搞好校友关系呢?

 

2


这时罗胖点名了:

 

有一所中学,叫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他的做法很有意思。

 

十一学校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阳光大厅,叫“缘宫”,这是学校的公共空间。李校长用这个空间干嘛呢?只要你是十一学校的毕业生,提前预约就可以终身免费使用这个空间举办活动。可以是你公司的招待酒会,可以是你个人的婚礼,可以是你孩子的摄影展……

 

这么一个小小的举措,能带来什么呢?

 

1. 校友一辈子不管用不用这个地方,他都知道他的母校欢迎他。

 

2. 在校学生虽然还没毕业,但他知道这个地方永远会是自己的母校。

 

3. 来办活动的校友,就不是用某个特定标准挑出来的了。每一个校友都有机会把自己各方面的成功,呈现给在校的师弟师妹。

 

4. 通过师哥师姐方方面面的成功,在校的师弟师妹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性。这本身就是教育。

 

5. 受邀而来参加活动的那些来宾,即使不是十一学校的校友,他们会不会因此建立对十一学校的认同感?

 

6. 当毕业生回来看老师,当年教过这个学生的老师,就会受到非常强的激励。他们会看到自己教育的成果,会更好地教今天的学生。 


 

十一学校当年的班主任给回来结婚的学生证婚。

 

你看着这个方法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李希贵校长是一个在教育上很花心思的人,“学校如何成为母校?”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他的《重新定义学校》一书里,他写到:

 

不是说学生在这个学校里上学3年、6年,这所学校就是他的母校。如果学生毕业20年了都没有回来看过这所学校,都没有来看过他的老师,我们可以说这是他的母校吗?我们哪里听到过一个妈妈培养了一个儿子,儿子出去20年了都不回来看看妈妈这种事儿吗?

 

所以,我们不轻易说学校是学生的母校,因为“母校”这个内涵需要认真研究。

 

为此,他还设想了一个模型。




3

 

《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李校长对于学校和教育的思考,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用,家长看了,会对教育孩子有新的理解;公司老板和管理人员看了,对公司治理也会有新的启发。

 


讲两个小故事:

 

1、1995年李校长在高密一中任校长时,学校里有个问题是学生乱扔馒头。政教处负责人对这个现象很痛恨,建议李校长开大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不要浪费粮食。

 

李希贵却说:不可以,你们研究研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调查才知道,不是学生不爱惜食物,而是:

 

馒头做得太大了,吃一个不饱,两个又吃不了。

 

于是,学校食堂里把馒头做成大小两个品种,并且增加了小的花卷和包子,这样就解决了问题题,学生扔馒头的情况基本消失了。

 

学生“浪费粮食”不是他们没觉悟,而是提供给他们的馒头尺寸不合理。

 

2、在潍坊教育局工作期间,李希贵对全市50所高中的午休时间做过一个统计。他和同事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越是午休时间长的学校,下午第一节课迟到的学生越多。

 

对此,校长和老师都特别接受不了:“我都让你睡两小时了,你还迟到!”

 

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如果午休时间过长,学生就容易进入深睡期,你把他叫起来上课就很困难——他不仅容易迟到,第一节课还会打瞌睡。而且这些学生(住宿)的晚睡纪律也不好,到了晚上12点,还偷偷在宿舍里借着蜡烛和手电学习——因为他们中午睡够了。

 

这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改变午休时间,而不是强化纪律。

 

无论是管学生还是管员工,不能想当然地责怪是人的问题,是人不好,没觉悟少纪律,而是要先反躬自省,是否是制度出了问题?

 

像这样的真实故事还很多。

 

 

4

 

“十一模式”在全国教育界之所以备受推广,除了这些管理理念,本质还是李校长的发心。

 

问你一个问题:


学校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或者说,学校最重要的客户是谁?

 

李校长说,

 

校长一定要明白学校的客户是谁,因为体制的原因,校长常常重视与上级领导相关的事情——重视领导来学校视察,重视领导开会,重视领导安排的工作。

 

但是,学校最重要的客户是谁呢?不是上级领导,而是学生。

 

当我们把学生当作客户的时候,教育行业就是服务行业。

 

学校里最大的政治是什么呢?是国家的未来,也就是学生的成长。

 


如果把学生放在首位,而不是学校,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十一学校的3名物理学霸,来找老师和学校说,“我们决定不参加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了”时,尽管心里纠结了半天,学校还是同意了学生的请求。

 

结果是,3个学霸虽然没有为学校参赛争光,却爱上了物理这个学科,被保送到北大物理学院。

 

为什么呢?因为竞赛过程中的反复训练,导致很多参加某一学科竞赛的学生一生都讨厌这个学科。有些人虽然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奖,却再也不愿意学习数学了。

 

而当学校把学生放开,不再让他重复训练时,他们反而爱上了这个学科。

 

李希贵校长经常说,在一些关键时刻,不知道如何判断和取舍的时候,要拿起一把尺子衡量一下,你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这是对学生好,还是对学校好?

 

“为了学校”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经不住追问的,只有为了学生,才能经得住所有的追问。

 

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里,强调“信用飞轮”的逻辑 :这个世界绝不会只变成机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码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很多场景下,完全呈现为一个人推动人的世界。

 


李校长虽然没有使用“信用飞轮”这个花俏的词句,但他说过,以“爱”和“包容”驱动。

 

在师德建设里,我们希望驱动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也不行,很多人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爱”得死去活来。所以除了爱之外,还必须加上一个东西——包容。

 

学生都是孩子,当他没有按照成年人思维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要包容他。所谓的“问题学生”,基本上是因为学生和我们成年人思维不一致时,我们对他的一个“有罪判定”。

 

在什么时候人们才会有持续的爱呢?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通常只有被别人爱的时候,他才会展示更多的爱,他才会更加爱别人;还有,当他有成就感的时候,他会变得更有爱心。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人才会始终能包容呢?只有在有安全感的时候,他才会包容别人。一个人岌岌可危,他怎么可能会包容别人?

 

不管是对老师,对学生,对员工,对家人,对朋友,其实,拥有被爱被包容的感觉都特别重要,这样他们才能被赋予力量,更积极上进,去爱和包容别人,这个社会也会进入良性循环,成为一个有爱和包容,富有正能量的社会。

 

所有会被时间过滤的,该翻篇就翻篇。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

 

爱和包容,就是能穿越时间的东西。

 


相关阅读:拒绝剑桥录取的女孩:快乐的素质教

育,可比应试就教育难搞多了



我的新书《不完美,更幸福——跳出家庭与事业平衡的陷阱》目前正在当当、京东和天猫店热销中。


当当网购买链接


也可打开手机淘宝在天猫上搜索《不完美更幸福》即可获得链接。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花生地

生活是一座好玩的大花园

↓↓↓


花生地主人简介:

安柏

北大MBA

曾在央企和通用电气

从事多年管理工作

现在是一个爱旅行的家庭主妇

同时还进行人生管理

和家庭教育的写作

愿和你一起

把此时此地

过成诗和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