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草间弥生,前卫女王的波点传奇

知美术馆 2023-12-30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她是日本国宝级的艺术家

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精神病人

她时常游离在现实与幻想之中

专注痴迷于自我的消融与治愈

直面“网状幻觉”的恐惧

从而达到奇异想象力的创作高度

她是知美术馆“幻·季”参展艺术家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1929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1957年独自移居美国,这也成为她此后多元化及前卫艺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转折。自1977年,她生活于日本东京一家精神病疗养院,至今仍持续进行自主性的疗愈与创作。草间弥生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亦是她联结似真似假的幻象与去伪存真的现实的一种自洽方式。


草间弥生,图片致谢艺术家


谈及草间弥生,“波点女王”是她最为众人所知的标签。繁复的波点是草间弥生由“自我”无限延伸至广浩宇宙以及融合的表达,就像艺术家曾在自传中表述,一个一个的波点是聚集成一张网的量子,就好似她的生命是亿万粒子中的一个点,通过掌控这些波点来感知宇宙进而观察自我的生命。

草间弥生 合作设计集锦


由深入人心的波点形象到繁复、缜密以及尖刻的独特创作形式,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范围极其广泛,其中包含了绘画,素描,拼贴画,雕塑,表演,电影,版画装置和环境艺术,文学甚至时尚产品设计,曾与LVMH旗下香槟品牌Veuve Clicquot、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合作以及近日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再度合作等。


草间弥生的创作也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性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


无题,草间弥生画于10岁左右

据说画上女子是她的母亲,约1939年

纸本铅笔,24 × 22.5cm


草间弥生10岁就患有精神性视觉障碍并从此产生幻觉,“幻觉困扰”滋生出异样恐惧甚至是自杀情绪,视觉中出现闪光环形及密集的圆点也演变成栩栩如生的具象无限延伸至其作品之中。


《所有永恒的爱》,草间弥生,2014
致谢中信出版社

而她的艺术之路并非坦途,虽出生于当地的富商家庭,从小就热爱画画、追求艺术的小女孩却遭到母亲的冷眼和极力反对。父亲多次出轨,母亲从小就将草间弥生作为监视父亲的工具,并试图用商权及父权的思维来抹杀她对艺术的执迷。在童年惨淡,亲情淡漠并饱受精神摧残的同时,又要与自己眼中光怪陆离且充满恐惧的世界不断摩擦和解以达到共存。在背离社会的普世既定规则下,草间弥生借以自身对于生命、自然以及死亡的尊重,衍生出无限的爱从而在艺术的创作中得到了自我救赎。


“01

堇花妄想

致幻而归真的创作

“后来,我在永恒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里又还原我自己。这不是幻觉,而是现实本身。我的内心惊恐万状,紧接着整个身体被无限的网给捆绑住了。
——《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


草间弥生10岁开始以波点和网纹为主题作画。从小没法融入周边环境的她常常带着素描本去堇菜花田中胡思乱想,真实的“幻想”愈发直击眼睛和神经,甚至婀娜多姿的堇菜花会与之对话,声音逐渐大到震耳欲聋的地步,由此滋生恐惧又无法纾解的情绪成为草间弥生早期用水彩、粉彩、油彩等画材,制作幻想性绘画的宣泄方式。


《残梦》,草间弥生,1949

岩彩,纸,136.5 × 151.7cm

©YAYOI KUSAMA

草间弥生早期的大型绘画大多基于对家中农场的记忆描绘而成,这幅《残梦》(Lingering Dream)是艺术家20岁时在日本创作的现存为数不多的“日本画”之一。整个画面色彩低饱和,大篇幅深邃的蓝以及暗沉的红,约画面中部有一条水平线直白地将红蓝分割,向日葵虽凋谢枯萎但其枝干像一只只有力量的手向外延伸;零星的绿,赋予了蝴蝶仅有的生命力,好像“死亡”的魅力在这幅画作中尽力彰显,“有力的脆弱”正是草间弥生用艺术从幻觉恐惧中获得自我解救的真实表现。


草间弥生与她的画作《无限的网》(Infinity Nets)

摄于纽约曼哈顿,约1961年


1959年10月,草间弥生第一个个展“纯色执念”(Obsessional Monochrome)在布拉塔画廊揭幕,这家画廊位于第十街区画廊群的中心地段,这里曾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和弗朗兹·克莱恩(Franz Kline)活跃过的地方,他们都是纽约画派的领军人物,而草间弥生就在这条街的中央展出了黑底白面的《无限的网》。这幅画完全无视整体的构图,没有中心,一味地表达恒常的动作,无比单调,千篇一律。这让人观看的人感到困惑,进而逐渐被一种暗示与静谧所吸引,把精神诱拐到“无”的眩晕之中。这件作品预言了将在亚洲启动的“零群”以及即将从纽约诞生的艺术新势力“波普艺术”。


在纽约的首次个展很成功,引来许多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的夸奖,其中一位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在《艺术新闻》上评论道:“这种表达方式已经超越了究竟属于东方,还是属于美国的质疑,而是将东西方合二为一。”


《太平洋》,1960

布面油画,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No.H.Red, 草间弥生,1961年

油彩布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在举行个展的同时展出一个全新的系列画作,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无限的网》的系列,这种创作方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草间弥生将微观视野下的波点一个一个衔接起来,一笔一笔反反复复地画从而形成很多层次,为空间增添了无限的具体性。草间弥生表述这种独创的艺术创作可以追溯到她十年以前的创作当中。


《重复的视觉》,草间弥生,1996

拼贴、纸、布面丙烯,60.6 × 72.7 cm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中正在展出


左:知美小伙伴手工南瓜  右:《重复的视觉》,草间弥生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现场图


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南瓜的当下就是整个宇宙。草间的南瓜当中,圆点好像星空,呈现一种宇宙般的无尽秩序、微观世界里终极真相出现时候的状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波点问题,南瓜成为了媒介,反映宇宙的真相。这样高能的状态具有打动人心的能量,这是草间作品的魅力。”


Yellow Pumpkin,草间弥生,2018

© Garrett Ziegler

草间弥生创作过以南瓜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第一次看见南瓜是小时候在其祖父的采种场,朝远处望去不断长大的南瓜,被摘下又感觉到南瓜的复活,于是南瓜开始说话。南瓜“心宽体胖”的造型以及给予草间弥生精神安定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席地而坐,与南瓜面对面,忘却世上的一切,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到一个南瓜的身上,犹如达摩面壁十年。”


1994年,草间弥生再次用雕塑的方式来探索南瓜主题。她受到南瓜外观的启发,通常用黄黑两种色彩来表现南瓜,标志性的圆点大小不一的覆盖整个南瓜,起伏的圆点行列排列组合,将草间弥生作品中的动感和生命力都展露在波点南瓜之中。


《南瓜》,草间弥生,2014

于加州The Donum Estate展出

“02

波点反击

时代下的人性创作

“这些方兴未艾的嬉皮士、性派对,与我的偶发艺术也有关联。我大胆的偶发艺术得到了嬉皮士们的狂热支持,这是因为他们所主张的回归人性、带给人类冲击与我的艺术主张有互通之处。”
——《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

1957年11月18日,草间弥生终于东渡纽约,在被母亲断绝关系的同时亲自毁掉此前所有作品,得到100万日元便草率的启程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以及自我创作的历程对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来说无疑不是关键性的经历。也正是因为在美国开放前卫的社会环境下,草间弥生的艺术性才会转换得如此顺理成章。


制造既是消融。一般来说,艺术家是不会把自己的情结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的,然而草间弥生却把情结与恐惧直接当成了表现的对象。“比如说,我把全身都画上波点,然后在背景上也画满波点,这就是‘自我消融’。或者,我把一匹马以及背景全画上波点,马的形象被波点同化,犹如消失了一样。而马的灵魂与永恒合而为一。我也不例外,就是这么消除自己的存在的。”


草间弥生,1964年摄于纽约

致谢 ESTATE OF EVELYN

HOFER/GETTY IMAGES


草间弥生在《无限镜屋:阳具原野》里,1965

致谢 OTA FINE ARTS


自1961年起,软雕塑一直是草间弥生的创作中心之一,《无限镜屋》系列亦是她最具代表性的装置艺术。草间弥生善于营造重复视觉的环境带给观众感官冲击,在《无限镜屋:阳具原野》中,以白底红点的阳具软雕塑堆积整个镜屋,重复以及繁密使观者眼睛失焦从而延伸到无垠的空间。


从少女时期到青春期的成长环境成为草间弥生“性嫌恶症”的根源,入赘的父亲多次发生婚外性行为,与艺伎鬼混,据草间弥生说其祖父与父亲甚至产生玩弄女性的攀比心理。这些年少时的经历使得她讨厌两性的性特征甚至恐惧。“因此,我不间断地制作自己嫌弃的、讨厌的,乃至恐惧的东西,然后超越它们。这是我的艺术表达,我用这样的办法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这就是我所谓的‘心身艺术’。”


反战主题的偶发艺术,1968

《解剖爆炸》(Anatomic Explosion)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致谢 中信出版社

偶发艺术《同性恋狂欢》,1968

草间弥生的纽约工作室

©Bill Baron


草间弥生为了偶发艺术制作了宣传单和说明文,上面的口号是:“取悦你的身体,一半是幻影,一半是现实。学习,忘却,再学习。身体是艺术!”


1968年,草间弥生在其工作室和纽约的一些公众地点举行了十多场偶发艺术活动,其间在裸体表演者身上绘画波点来实践关于性解放和关注同性恋者。通过这些表演者,草间弥生的偶发艺术一个接一个的推出,在裸体上画波点图案的《自我消融》以及用人体彩绘画出的《身体庆典》(Body Festival),在全美引发了热议,草间弥生也因此变成了话题人物。

而且草间弥生在实践《质问尼克松的一封公开信》的偶发艺术中表现了自己对越南战争的反对主张。“LOVE-FOREVER 爱是永恒”是她常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成长于二战中的她最真实的信念。


“03

生命之光

百年之后的了解

“我要接近灵魂之光。如果以无垠的宇宙为背景,人类只不过跟虫子一样微不足道。我的内心深藏敬畏之念,希望提升自己未来的心灵高度。为此,我选择了艺术作为修行的手段,这是我穷尽一生也要完成的事业。即使在我死后百年,只要有一个人能了解我的心,我就会为这个人坚持艺术创作。”
--《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


现已93岁的草间弥生仍活跃于艺术圈,如今已然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文化偶像。她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敢、坚韧与力量,在草间弥生的一生中,一直与原生家庭、幻觉与社会抗争,一生爱与恨交织,透过自身的艺术表达超越了恨从而抵达生命的高度。


《生命无限,向着宇宙燃烧之时》,2014

塑胶彩布本,共三屏,艺术家自藏

©草间弥生


“现在是时候去克服,去带来和平。我们为爱而聚焦,我希望实现这个愿望。是时候战斗并克服这一切不幸,对于阻挡我们前行路上的新冠病毒,从地球上消失吧”

2020年草间弥生曾发表宣言,向病毒对人类健康的侵袭表示积极驱散的信念并向公众呼唤爱与勇气。

《我想飞向宇宙》,草间弥生,2021

带着红色触手的铝制太阳雕塑

©草间弥生


《我想飞向宇宙》,草间弥生,2021

带着红色触手的铝制太阳雕塑

©草间弥生


原计划2020年5月在纽约举办的《宇宙自然》(Cosmic Nature),受到疫情影响延期到了2021。相比美术馆,草间弥生的很多作品在自然中展出更活灵活现,带着红色触手的铝制太阳雕塑,长着人脸的花朵就像是还原了她的幻觉。


《自恋庭院》,2021

银色反光钢球 ©草间弥生

在纽约植物园的《自恋庭院》里,银色反光的钢球在湖面漂流,具有生命力的鸭群畅游在银色湖面,就像鸭子误入外星,奇异相处。早在1966年6月,草间弥生就完成了她首个户外装置作品《自恋庭院》,作为在威尼斯双年展的非正式展品。她将1500个镜面球铺在意大利馆外的草坪上,以每个两美元出售。


《再生时刻》,草间弥生,2004

致谢 M+博物馆


《天地之间》,草间弥生,1987

混合材料,一组5件,180 × 180 × 12cm

Amoli Foundation 藏

致谢 M+博物馆

《自我消融》,草间弥生,1966-1974

致谢 M+博物馆


于2022年11月,全球性视觉文化博物馆M+举行草间弥生回顾展——《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这次展览是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亚洲地区的最大回顾展。展览共分为六个主题,分别为:无限、积累、全面连结、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

极富一生传奇色彩的草间弥生,直至现在仍倾注生命去追求艺术,而艺术同时反馈给她面对幻觉的平静与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兴趣。她以波点消融自我延伸到宇宙,以创作与时代碰撞,用无尽的作品去触摸无尽的爱。


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曾在评论中说:“喜欢草间弥生的人真是全球性的,老少咸宜,不分文化、宗教和背景的。从1929年到现在,草间弥生的整个生涯覆盖了从现代主义一直到战后波澜壮阔的20世纪和21世纪的历史线索。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重要展览

“纯色执念”,布拉塔画廊,纽约,1959
“千舟联翩”(One Thousand Boats Show), 格特鲁德·斯坦画廊,纽约,1963
“压迫意象”(Driving Image Show),查理德·卡斯特拉内画廊,纽约,1964
“草间弥生”,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11-2012
“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13
“草间弥生:我永恒的灵魂”,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东京,2017
“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s),The Broad Museum当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18
“无限镜屋”,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21
“A Retrospective”,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柏林,2021
“草间弥生·心中的诗”,草间弥生私人美术馆,东京,2022
“草间弥生1945年至今”,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中国香港,2022




编辑| CHUT
审核| 王从卉 Kase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