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耷·琼培:灵性绘画——来自藏地的变革与创新

知美术馆 2023-12-30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一位在藏地极受尊重、身份多元的创作者与修行者

跨越绘画、音乐、藏文书法、写作

他变革了上千年以来的传统唐卡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充满了哲思与智慧的灵性绘画

他是知美术馆“幻·季”参展艺术家耷·琼培



《万法归十》(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98 × 70 cm



  01  

空与觉:思绪的边缘》



无边无际,边界到底在哪里?  




《思绪的边缘》(第二季),耷·琼培,2006
布面矿物颜料,66 × 86 cm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中正在展出 

看上去是一个白色的海螺,其实它是人的头盖骨做成的一艘船,漂浮、航行在苦海之上。古代哲学文明宗教中都有对苦海无边、或无边的虚空的探索,都在寻找边界,这里是对人类解脱的思考,人类有没有真正的解脱?如果我们想明白一个点、一个道理,其实无边无际的苦海,只是我们自己头盖骨那么大小的一个空间。

《思绪的边缘》(第二季),耷·琼培,2006
布面矿物颜料,66 × 86 cm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中正在展出 



哪里有大海,哪里就有宝贝。

哪里有智者,哪里就有福报。


——耷·琼培




《思绪的边缘》是知美术馆“幻·季”展览中非常特别的一件作品,来自藏族艺术家耷·琼培,作品被呈现在展览的“空与觉”板块。对耷·琼培来说,“世间一切象皆是自己的大脑创造出来的。你的大脑可以创造这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永远找不到边际,所以它是无边无际的东西,只能低着头往前走、往前摸索,不知道路在哪里。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回头一望、或者回到自己的原点,即最纯朴的、最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意识状态、思维模式收回来的时候,其实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边无际也就是这么大,一切都是从头盖骨那么大小的一个空间里出来的,也就是一个手掌这么大,如果从手掌跳出去真是跳出三界之外,这需要我们从思维模式上作出大量的突破与改变、是革命性的改变。”

这幅画,其实还可以,倒过来看。倒过来时,它变成了另外一幅画:白海螺,是冈底斯山。冈底斯山的头顶,刚好在天空当中,很多人想,空间如何去穿越它?如果空间像水一样可以去捅破,或是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去捅破,那么冈底斯山的山顶就可以去捅破天空。而且这个天空被它穿越时,是一种非常融入其中、乐在其中的状态,是非常柔软的一种状态,整个冈底斯山也是这样。“现在能够看到的冈底斯山在天空之中,但它与天空的状态是虚空,它在虚空里面,但那里面的状态是:它在捅破虚空,通过它的方式在穿越它。”




  02  

慧·觉之旅



我觉得唐卡绘画一定要有所创新,一定要到一个新的台阶上。绘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不仅仅是传统唐卡记事的方式,还可以去触及人的心灵和哲学层面。



耷·琼培是一位在藏地极受尊重、身份多元的创作者与修行者。于我而言,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智慧的良师益友。耷·琼培的创作非常丰富——绘画之外,他还擅长藏文书法、写作,并且还创作音乐——他既是“新概念唐卡”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藏学学者。除了已出版的《新概念唐卡》《藏文书法精粹》之外;还著有藏文书籍《话说藏茶》,藏译版泰戈尔诗集《情人的礼物》、《渡》;另有《贝玛东嘎》《喜马拉雅灵歌》两张音乐专辑。


《菩提眼》(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60 × 86 cm


耷·琼培1975年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从小他就开始接受严格的绘制传统唐卡的正规训练,但他在成年后希望在传承的基础上能够有所突破与创新。“传统唐卡本身很有意思,尤其对宗教性的服务来说是很好的;但从内容上,上千年来唐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于是我就在想,为什么总要看同样的东西?我觉得唐卡绘画一定要有所创新,一定要到一个新的台阶上。绘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找到更进一步的、延伸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传统唐卡记事的方式,其实还可以去触及人的心灵和哲学层面。”抱着这样的理念,2010年前后他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创作,因为在藏地历史上至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绘画形式,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一系列新的艺术创作命名为“kangsaier”,翻译为汉语叫做“新概念唐卡”,但在藏语里“kangsaier”这个词的意思是新的眼界、一种新的视线或新的“象”,就是你看到一种新的东西的意思。“从发音上,“kangsaier”这个词像天地”,耷·琼培希望,“我的绘画——这个崭新的‘象’能孕育在天地之间——其实所有的艺术都应该回归到它‘原初’的样子,回到它的源泉。”


《迷·花》(第一季), 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丰唇》是耷·琼培尝试创新的首张作品。冈底斯山,山下有一片嘴唇,山上有一轮弯月,一条绳子。在第一季中,“嘴”代表着古代的祭祀在讲创世纪的故事。祭祀可以是男性或者女性,古代称为阿巫,而古代藏文化中请神的都是女性。高原创世纪的故事是从雪山开始的,上面是日月,太阳是绳子叫做天神。绳子,代表古代喜马拉雅文化中的“天神”。天上的神,通过这条绳子来到人世间,暗示着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可能是由绳子来传递。画面上耷·琼培也用了大量文字介绍这些背景。


《丰唇》(第一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嘴唇下方的三条弧线分别代表着天地人:红色是地、黄色是人、蓝色是天。而且在古代创世纪神话中,“三”是三生万物的状态。最下面的叫“Nada”,它本身应该是往上走的,像火苗一样,但耷·琼培把它倒了过来。“这个尖是一种消失,但也是开始。消失是往地下走,往土地里面走;过去的消失是往天空走,到虚空里。在我这里,大地本身是虚空,所以这里没有上下这个说法。”


对于任何一位创作者来说,在开启新风格时自己未必能意识到,耷·琼培也热切地希望能与人有所交流、听取意见。于是他找到了时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的康·格桑益希教授,希望知道他怎么看。曾经撰写过《藏族美术史》《藏族艺术通史》的格桑益希教授在看过耷·琼培的画作后,非常激动,他开心地说:“我一直想找到有人能画出这样一种东西,现在它终于出现了!”他鼓励耷·琼培:“一定要画下去,而且要多画一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耷·琼培也很开心:“听到格桑老师这样说,我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但不能只是自己很high,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画出来的东西只考虑自己不太好。”


《神变》(第一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创作出《丰唇》之后的五年时间里,耷·琼培接连创作了11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2016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编辑为《新概念唐卡画》正式出版,并且全部作品被四川甘孜州文化馆收藏。如果把这个系列看作是耷·琼培创新唐卡的“第一季”作品,那么他在2014至2015年创作的100多幅作品可以被视为“第二季”,201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新概念唐卡》收录了“第二季”的全部作品。耷·琼培的创造力是巨大的,从2019年到2022年,耷·琼培又完成了“第三季”的100多幅作品,目前新作展览正在筹备之中。

《利他》(第一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03  

纬度的游戏




我们要找到的东西也许会藏在某一个点的后面......要往内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自己真实的一面。




回首去看,耷·琼培这三个系列的作品内容不同,各有特色。三个系列逐步从具象到抽象,从传统到飞翔。作为刚开始的一种探索与创新,从耷·琼培的角度看来,“第一季”的作品相对后两季,“还是有一些拘谨的东西,因为那时毕竟是第一次尝试。之前藏族历史中关于唐卡改革、革命性的画法是没有的,上千年来都没有过。所以第一季的作品传统内容会多一点,比如藏族传统的符号、颜色、图形会多一点,不能太夸张”。与此同时,“第一季”每一幅作品下面都书写了大量的文字,意在点明作品所对应的藏族文化历史中的经典的典故。

第 ① 季
桌子就是桌子

“我的绘画里会出现很多古代文明的遗迹,比如亘古时候喜马拉雅文化的符号、仪轨、神话故事,这样的内容在《第一季》里更多一点。包括天神、绳子的这样表达;包括出现山、水等更能让人理解的东西。《第一季》的内容可以打个比喻来形容,桌子就是桌子,只不过放在了很奇怪的空间里。”


《大海之源》(第一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寻真》(第一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飞鱼》(第一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归·去》(第一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72 × 46 cm


第 ② 季

自见·无常


人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第一季”出来以后得到了很多关注,很多人喜欢,于是耷·琼培在创作“第二季”时有了更为大胆的、更进一步的尝试。虽然这是“第一季”的延伸版,但从画的内容、形式、线条、颜色等方面则更加夸张。本次知美术馆“幻·季”展出的《思绪的边缘》就来自于“第二季”。“第二季”与“第一季”完全不同,耷·琼培比喻到:“在‘第二季’中,桌子也不像桌子了,它也不一定在需要的地方里。如果我自己是一个生命状态,那么“第一季”是孕育;“第二季”完全是开裂与爆发出来的状态;“第三季”则是回归与涅槃。”“第二季”中大量提到人类在时间当中的状态,以及对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何去何从,应该怎样才会有生命本有的状态等这些哲学层面的思考。在“第三季”中,对古喜马拉雅符号的研究与思考会相对更多一点,用耷·琼培的话说,是“用当代人的思维去重新解读古代喜马拉雅的符号”。


《圆融的坛城》(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66 × 86 cm


《大地之母》是第二季的第一幅作品,而最后一幅作品叫做《原初》,它们之间其实是有所呼应的。《原初》讲的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好像原始人一样的人,下身披着兽皮或树叶,他看见悬崖上有一朵儿花长出来,他好像在拜那朵儿花的状态。为什么放在《第二季》最后一幅?耷·琼培觉得,一开始的《大地之母》是生命完全的爆发状态,而生命的盛开一定是离不开土地的,所以在土地上才出现了后面的一百多幅作品,最后的《原初》,土地归于它自己的涅磐。


《大地之母》(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115 × 254 cm

“涅磐是所有思想、想法还是要归于虚空之中、归于开始的地方。那是我想象中对未来世界的一种状态,有可能有一天这个世界会不复存在。那么如果有一天有这样一个人出现,他有着很深远的记忆,知道过去很多古老文明的兴起与衰落,由于很多原因反反复复,而最终什么都没有。但当他在悬崖上看到一朵儿花的时候,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自己来到世间的意义或活着的意义。所以他匍匐在那朵儿花前面,像一个干渴的人看到水一样的状态,满脸的笑容,很开心。真正的人类让他开心起来或让他有勇气活下去,更多的是人类对美的一种追求、对审美的理解。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审美就会觉得特别好,也许披着树皮,但是我的精神世界和内在可以被美充实。所以我把《原初》放在“第二季”最后一张,作为结束。”


《原初》(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100 × 66.5 cm


《自见》(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64 ×  40 cm


《发心》(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64 × 60 cm


《无常》(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64 × 60 cm

《无常》(第二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66 × 86 cm


第 ③ 季

准备起飞的爱


古喜马拉雅有一种叫做“德乌”(ldevu)”的游戏,翻译过来是“藏起来”的意思。在耷·琼培创造艺术世界中,如若更深一步去解读,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其实每一幅作品都有着隐藏的纬度,就好像“德乌”(ldevu)”这个游戏——尤其在最新的“第三季”中,耷·琼培埋入了大量“德乌”(ldevu)的状态在画作之中。在耷·琼培看来,“我们要找到的东西也许会藏在某一个点的后面,我们需要通过一种方法去找到这个点,这种方法就叫“德乌”(ldevu)。要往内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自己真实的一面。人脑的能量是无限的,可以创造世界。”


《维度的游戏》(第三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98 × 71 cm


比如本文开头介绍过的《思绪的边缘》(第二季),如果把画面倒过来看,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世界。正看,海上漂浮着白海螺;而倒看,大海变成了天空,天空变成了大地,白海螺是冈仁波齐的形状,山峰正在穿越天空。再比如最新创作的《维度的游戏》(第三季),我很喜欢这幅作品,艺术家以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把人类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器物融合在了一起,让观者在一幅平面的作品中却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而且时空也好像扭转了,是一种多维度的感受。正如耷·琼培所说:“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能否在一张二维的纸上去呈现”?爱因斯坦曾经说“时间是错觉”,《维度的游戏》给人以莫比乌斯环(Mobius)般奇异感受的同时,也不禁引人去思考平行宇宙、时间弯曲......


“雍仲符”(即“万字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符号,几万年之前的岩画上就已经出现了这个符号。在《雍仲的世界》中,六个人代表着六道或六个纬度。这个符号有左右两个方向,即外旋和内旋。逆时针旋转和宇宙的旋转是一样的。它不断旋转起来最终是一个圆,或者说是一个球,就像佛教里说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如果在一张纸上去看这个符号:正面是外旋,而从背面去看是内旋——其实两个人同时看到的是同一个东西,但由于观看角度不同,不同的人所看到、所感知到的是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我们的原初其实是很简单的,人类的觉醒其实也不难”,‘物由心生’,这种不同根源上还是源于我们自己。”


《雍仲的世界》(第三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97 × 69.6 cm

“人最不喜欢的是破坏,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在于,创造是需要智慧的,而破坏则不需要。比如我们创造一个瓷器的杯子,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工序;但去毁坏它,3岁的孩子就可以打碎;但创造这个杯子仅由一个孩子是不行的,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牛与牛》(第三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98 × 71 cm


《准备起飞的爱》(第三季),耷·琼培
布面矿物颜料,98 × 71 cm


虽然耷·琼培为他所创造的这种绘画风格命名为“新概念唐卡”,但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是具有革命性的,是充满了哲思、智慧与能量的精神性绘画或灵性绘画。虽然作品从深厚的藏文化艺术中汲取了养分,但它打破了几千年来传统唐卡一成不变的模式,勇敢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当代艺术图像语言,提供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观自身、观世界的角度。它既是过去的延续,又不是过去的样子。




耷·琼培所著乐集、译文及画册


文中图片均由耷琼培工作室提供,特此致谢。


撰文、采访|宁文

排版|Kasey

审核|王从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