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量:从古代回望当代的思考者

知美术馆 2023-12-30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他在山水人物中通感古今

在传统水墨间揉合中西

他以文本为创作灵感

视绘画为叙事手段

他在传统国画创作于当代艺术的思考中

开辟了自己非传统的绘画语境

他是知美术馆“幻·季”参展艺术家郝量







我虽在做当代艺术,但我的心在古代。



郝量,1983年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他出身艺术之家,又深受巴蜀文化熏陶,自幼便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年幼时一次对中国古画的惊鸿照影,让他体会到了绘画较于文字的精巧传神,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郝量是当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青年艺术家之一。作为新水墨的代表,他的作品先后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艺术馆、法国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英国高古轩画廊等重要机构展出。




  0 

访宋寻今



我故意把笔触减弱。笔触主观性表现太强,而我希望我的绘画再客观一点。这也是源于我观看品格高的宋画的感受,笔触隐匿,不知道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徐悲鸿改革国画,让国画炭笔化,让画者借用透视术处理绘画对象。中国原有一套写实的技巧,与之大相径庭。



热爱国画本体的郝量在学生时期曾挣扎于传统的学术体系中。毕业后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郝量开始不依赖于既有的国画体系,他将“当代性”融入到了水墨这一古老的绘画语言之中。他通过中西传统的奇幻文学、民间志怪笔记等文本获取灵感和能量,以工笔技法和山水人物赋型,探寻传统中国画的当代议题叙事表达。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幽暗观照”蛰伏于他关于古今、中西、生死的故事线中,使得他细密笔触下的画面充满想象力,却又在整体上显得如云烟般轻枭。

郝量的创作基础始终围绕于传统绘画中的载体、技法和意象,但郝量并不想将自己定义于某一种绘画形式或艺术派别之中,他寻找的一直都是历史中绵延并可承续的创作逻辑,再加以当代性的思考重新运用到创作当中。郝量在中国艺术史里找到了宋代院体画的特质,且逐步建构出个人的独特创作风格,并一直沿用演进。


他以为,当代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应更客观化、更个性化。宋代院体画于他,便是最好的学习标杆。他认为宋以后的绘画对画意的追求,常忽视技的磨练,而理想的绘画,应具有技与艺的平衡。学生时期的郝量一边在实践中修习、磨炼传统绘画的技艺,一边将当代性符号叠印到绢本绘画之中。


《水图》(第二卷),马远
南宋,设色绢本,26.8 × 41.6 cm

故宫博物院藏


《戏水图》,郝量

2006,水墨绢本,上:72.5 × 72.5 cm 下:73 × 72 cm

亚洲私人收藏


郝量的创作常来源于古代绘画内部,受宋朝马远《水图》的灵感影响,郝量在2006年创作的《戏水图》中,将波光粼粼的水面以灰蒙暗淡的色调表现出古意,画中具象的潜水顽童象征着现代元素,借史入今,呈现出一幕古韵浓郁的当代光景。




  02 

西风东渐



我在通过绘画处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是古今的、中西间的、民族性与世界的矛盾。



在揉合了西方理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郝量不再感兴趣于直接地再现,而是将批判和思考隐于山水之后。郝量在2009年至2011年间的作品,便出现了以拆解和重组的创作形式语言来探讨形而上式的历史、哲学、人类与生死寂灭的深睿议题,不再仅是对当代性、年代性元素主题的呈现。


《竹骨谱》,郝量
2011,绢本重彩,20 × 32 cm × 2
 ©郝量,致谢艺术家和高古轩画廊


《竹骨谱-1》,郝量
2012,绢本重彩,20 × 32 cm × 2
 ©郝量,致谢艺术家和高古轩画廊


《竹骨谱》是郝量以中国传统审美典范对照西方解剖学形的画作系列,聚焦生命凋零的必然性和死生轮回的辩证关系,以佛教对生死问题的洞察力去把握人的骨骼,最终表达出通透的释然。


《移用解剖学》(28开),郝量
2009,绢本重彩,尺寸各异

图片来源:寒舍画廊“巢影记-郝量个展”


系列作品《移用解剖学》同样是以西方解剖学形解析人之结构,用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寻找人体内部间的联系,从而探求人体与万物盛衰如出一辙的循环。可以讲,这一系列作品是对其学院艺术的总结,亦开启了他深入且广阔的创作之路。系列的上部,有十三件作品,是形而下,关注身体,由外及里,认识自己。下部有十五件作品,是形而上,关注精神,由此及彼,认识自然。


《神学与进化论》,郝量,2010,重彩绢本

左:72 × 86.5 cm 中:84 × 120 cm 右:90 × 140 cm

图片来源:寒舍画廊“巢影记-郝量个展”


《神学与进化论》是郝量创作生涯早期将“当代性”融入传统中国古典水墨艺术的转折性作品。玄幻兔影、半兔半人、完整人形,该三联幅作品叙述着一个关于进化论的过程。但这个未解密的演化过程也标志了郝量在透过绘画体现“形而上”思考方式的一个分水岭。正如郝量所言:“我在通过绘画处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是古今的、中西间的、民族性与世界的矛盾。” 而艺术家在本作中探究的,正是“意”与“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拉扯。




  03 

文学异想



我的绘画素材时空上并无线性联系,是古今中外的通融,是琐碎的,却能相互关联。每张绘画的起源都很特别,没有一类固化的切入点,比如电影的一个镜头,或者特定情景下我看到的一株植物,一张画,一段文字。我相信创作中的灵感,体验到一瞬破题式的痛快。



在近几年的创作中,郝量不再“科学”,而是走进入了文学想象之中。沈括梦溪园中的“潇湘八景”、公孙龙的“白色”迷雾、李商隐的“庄生晓梦”,都成为了他游园戏梦的异想时空。


2014年至2016年,郝量重现了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个无比浩瀚宏大的题材《潇湘八景》。他以此为题而创作的八件大尺幅绢本水墨绘画,通过对当下、历史、文本与自然的回应,探寻了作为文化概念的“潇湘八景”的历史演变逻辑与当代文化表达之间的张力,以八个不同的切入点为观众构建出一个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


八个形而上的标题概念暗示着他看待、研究这一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瞬息、万化、遗迹、琳琅、雪色、寰宇、士游、卧游,这其中包含有时空、历史、感受、文本、天下观等。


从其视觉图式而言,“潇湘八景”看似中国山水画的范式,但按照传统山水画的逻辑来解读却是不通畅的,例如画面中郝量刻意放大至比例失调的竹子,甚至山石、云雾、瀑布、流水都是解构错置的。他对传统山水画的构成元素进行了某种解构与再造。以此塑造一种不同于古代的山水观。


《潇湘八景-瞬息》,郝量
2013,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瞬间》是“潇湘八景”系列的起点作品,灵感来自郝量在北京某个从冬天到春天的夜晚看到玉兰花的刹那绽放,他尝试表现山水中的瞬间时间感。


《潇湘八景-雪色》,郝量
2014-2015,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雪色》对应着传统八景中的“江天暮雪”,表现的是现代雾霾空气颗粒折射下的雪夜。


《潇湘八景-万化》,郝量
2014,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万化》从左至右则发生着由秋入冬的季节转换以及雨过天晴的场景,呈现时间化的空间动态。


《潇湘八景-琳琅》,郝量
2015,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琳琅》的创作灵感来自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郝量认为山水绘画也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往往通过不同石块的分布和画面疏密的处理所体现。而范宽在画作中将山川的峰峦凝重和天然灌木的密厚纵深表现得淋漓尽致,气势浑雄,正奏鸣出了郝量心中的曲谱。


《潇湘八景-寰宇》,郝量
2016,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寰宇》则回到文人的案头,回到文人的精神世界描绘,文人玩石从中感受宇宙自然的万千变化,画中瀑布其实为石头上的白色纹理。


《潇湘八景-卧游》,郝量
2017,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卧游》将山水景观与地图结构结合在一起,通过古代寰宇地图结构描写潇湘的天地变化,并呈现卧游山水的抽象性。


《潇湘八景-士游》,郝量
2016,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士游》脱胎文本《徐霞客游记》和《千里江山图》,在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中折射文本与图像的转换,以及文人与帝王之间不谋而合的情意化山水观。


《潇湘八景-遗迹》,郝量
2015-2016,绢本水墨,387 × 184 cm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遗迹》从“访古”概念入手,标示创作于历史文本的关系,并融入现代元素,表现遗迹与当下和未来之间的互文性,历史也包含着我们新的探索。


《白马非马》,郝量
2014,设色绢本,39.5 × 28.6 cm,LYC私人收藏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中正在展出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现场

摄影:卡罗尔


郝量创作于2014年的《白马非马》目前正在知美术馆东方美学大展“幻·季”中展出。这是一幅巧妙的作品,郝量总是喜欢暗藏玄机。马群之背相交起伏,似云、似水、似山丘,令人想起易经中坤卦之象“坤马”,阴随阳动而化生万物。“白马非马”是指中国先秦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马”指的是马的形态,而颜色不等于形态,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一一这也是百家争鸣中最著名的诡辩。郝量以这个逻辑命题之典进行了视觉化的创造。巧妙精微,双层炫技,是一件小而精的作品。


《李商隐诗意二》(局部),郝量
2022,绢本重彩,33.7 × 53 cm

 ©郝量,致谢艺术家和高古轩画廊


2018年,高古轩宣布代理艺术家郝量,合作范围限定于欧洲及美国。2023年,郝量的首次英国个展“锦瑟”正在高古轩伦敦举办,于高古轩Grosvenor Hill画廊展出的14幅画作,是郝量近两年以来的精心之作。展览中展出了他创作于2021年,以《李商隐诗意》命名的三幅画作。郝量从李商隐的诗词中汲取灵感,以细腻深沉的绢本画作,对这位唐代诗人、仕人关于情感和自然世界的诗歌进行了近乎抽象的诠释。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宽迷处所”,李商隐以此描述了一段不得相爱的忧郁情感。郝量希望呼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人画传统,则在画作中以坠落的星辰作为意象,点缀部分在湖面上,寥寥几颗落入水中,呈现出对诗歌中情感流动的抽象描述。


高古轩伦敦展览现场,作品© 郝量

致谢艺术家和高古轩画廊

摄影:Lucy Dawkins




修旧如旧而非旧



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曾在评论中说:“郝量总能带给人惊喜。从他掌握的精微技艺,到古今美术史的穿越符号,无常隐喻到形式感的不断突破(从万里长卷到双层叠拼),郝量始终在上下求索新工笔的‘新’方向。


郝量的绘画实践中,一直在用传统笔触进行反传统图式勾画,在时代图像中穿梭,与时代情绪产生互动。他常以绘画比拟写作实践,随着每个阶段对绘画议题兴趣的变化,他把想法收集、组织,再如实地反映出来。让它发散,借它抒情。以此探寻技艺与风格之间的延伸位移,以此建构个人的美学和时空观。


郝量于高古轩的个展将持续至3月18日,于知美术馆东方美学大展“幻·季”的展览将持续至5月。




重要展览

“灵光”,荷兰博尼范登博物馆,马斯特里赫特,2016
“潇湘八景”,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
“艺术万岁: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7
“山川无尽:中国的风景传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7
“1977-2017:蓬皮杜四十周年收藏展”,乔治·蓬皮杜中心,巴黎,2017
“韶华”,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2019
“一园六季”,Para Site,香港,2020
“静默长假”,西岸美术馆,上海,2020
“M+博物馆开馆展——博物馆之梦”,M+博物馆,香港,2021
“第十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现代美术馆,布里斯班,2021-2022年
“锦瑟”,高古轩画廊,伦敦,2023




撰文、排版|SHU

审核|王从卉 Kase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