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邱炯炯,1977年出生于四川乐山,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活跃于独立电影和绘画领域。影片曾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十佳影片、洛迦诺国际电影节、MoMA国际纪录片双周等国际影展。在绘画方面,邱炯炯擅于利用各种媒介描绘人物肖像,并将黑色幽默、鬼马精神贯穿于创作始终。且多次举办基于自身创作的电影和绘画相关的艺术节:“邱炯炯艺术节”、“舞台春秋”、“痴”文献展等。邱炯炯从小在川剧团长大,祖父是声名远扬的“川南第一丑”邱福新。邱炯炯两岁习画,三岁就随祖父登台表演川剧。他对世界的初步认知是在剧团里面,跟着演员,台上台下,以及那群观众,在生活场域里面形成了对艺术的爱好。父亲邱志敏曾希望他走科班道路,便将炯炯少时的画作托人交给美院老师,得到的反馈却是“基本功太差”、“踏踏实实画两年再来”。于是在1995年前后,17岁的邱炯炯毅然决定从高中辍学,进京习画,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抵达北京后,他在东方文化艺术学院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成立了画室、自由创作、自请策展人。2001年邱炯炯在上海顶层画廊举办了首个个展“不伤玻璃的光”。邱炯炯的画开始走入市场,炯炯也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2006年,邱炯炯靠自己画画挣的钱买了一部摄影机,开始摸索自己的电影之路。邱炯炯的创作沿着独立电影和绘画两条线索展开。在他的创作里反复出现这么几个主题:生与死、故乡乐山、小丑精神、川剧团以及他的亲朋好友。
邱炯炯的影片从早期以口述为主的纪录片过渡到非虚构的剧情片,故乡乐山和川剧世家的大家族史都在他作品中多次出现。而人物一直都是邱炯炯影片的中心,与他的绘画类似,他喜欢描摹各色人物。
我本身喜欢画肖像,所以我一直都当成刻画肖像来用影像去表达我所拍的对象。这比较像漫画,黑色、鲜活、绘声绘色。
邱炯炯致力于将自己的镜头聚焦于身边的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事物和那些平凡的时光。
纪录片《大酒楼》剧照
致谢艺术家
《大酒楼》(2007)是一部关于亲友、酒、故乡的纪录长片。没有具体的故事,也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拍的是具象的事物与抽象的气场。酒楼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过往食客和店主满满的回忆,诉说着酒精、诗歌、戏曲、流动、生动和向死而生——这些已经消失和逐渐消失的东西。
《彩排记》(2008)是邱炯炯个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部片子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为纪念川剧演员邱福新逝世20周年,剧团举行了一台丑角专场演出,影像详细记录了小丑的许多经典段落,如“跳端公”、“猴戏”、“游吟诗人”、“花花公子”、“政客”、“相公”、“南花案”等。这些精心编排的段落是邱炯炯对祖父的艺术生涯深情有心的致敬。《彩排记》片长虽短,却有很多线索,但哪一条也没展开。拍摄同时邱炯炯又在帮助父亲筹办这个活动,非常仓促,所以是一个闭合性的叙事。《彩排记》是彻底的怀念,“因为那个东西见不着了。”从左到右:邱炯炯导演纪录片《黄老老拍案》海报、《姑奶奶》海报、《萱堂闲话录》海报、《痴》海报
可左右滑动查看
而后又相继拍摄了口述三部曲《黄老老拍案》(2009)、《姑奶奶》(2010)和《萱堂闲话录》(2011)。《黄老老拍案》是拍《大酒楼》时剩余的素材,邱炯炯拿来做成了一个独立的影片。而《黄老老拍案》40分钟的独角戏直接启发邱炯炯创作《姑奶奶》,主角是邱炯炯的好友,也是时尚圈著名的“易装皇后”樊其辉。《萱堂闲话录》则把镜头又转向了自己的奶奶。到后来的《痴》(2015)尝试将剧情和纪录片结合,影棚造景和演员演绎的方式,讲述在特殊年代里历经苦难的中国作家张先痴。结合张老先生本人的口述,以及导演自己的旁白,彻底打破真实与虚构、过往与今日的界限。邱炯炯的画作时常会出现一些奇异的面容、迷幻的色彩、朦胧的光影与夸张的人物形象,他通过塑造充满神秘性与故事性的艺术风格,引领着观者走向荒诞且魔幻的缤纷世界。虽未接受过正统美术学院的系统性教育,但邱炯炯一直以艺术史上各位大师作为自己从艺路上的向导和明灯,戏称自己是大师们未记录在册的“关门后弟子”。“虽然他们都不认识我,但是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不相信孤立的创造,而是通过自觉的猜想和仿学,在传统的迷宫里找自己的出口。早期画面色彩深沉厚重,颇有舞台剧质感。夸张的人物造型,极具超现实主义风格,也有以亲人为对象的画作,如《我爸爸》、《我妹妹》。
我出道的第一张作品是1996年画的《我妹妹》,它的语言已经成熟了,也是我第一张开拓了完整性作品概念的绘画。所以从那儿之后,我所有作品都可以称之为‘创作’。
《我妹妹》,邱炯炯
1996,木板油画,120 × 100 cm
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画廊
《傲慢》,邱炯炯
中期描绘人物会使用层叠斑驳、朦胧不清的光影效果,使得形象若隐若现,以此渲染一种不确定性,画面在童话梦境和现实生活之间来回踱步。这一阶段绘画媒介更加丰富,画面越发明媚,纸本水墨、绢本水墨、木板油彩、布面油彩……题材上,中西经典名作或传说故事,画家都信手拈来,通过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以新画绘旧事。
近年来,邱炯炯将他描绘故乡日常主题的绘画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乐山巴比松”。邱炯炯这么解释:“其实是一个蛮朴素的概念,我就开始画我的生活,因为我对空间越来越感兴趣,我画的就是乐山那个地方,它除了是我灵感的一个来源,同时也是我的一个‘片场’。”从纸本素描到色粉油画棒再到布面油彩,布面丙烯到木板丙烯再到铝板丙烯,无论媒介怎么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画面所传达出诙谐幽默、向死而生乐天派的主旨。
《一只耳朵,半斤苦艾》,邱炯炯
2021,布面丙烯,90 × 160 cm
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画廊
《一只耳朵,半斤苦艾》描绘了一个老式茶馆的生活场景,窗外表现的是川南近楼和远山。邱炯炯爱画猫,就画了动画片里的黑猫警长,他正在搜捕一只耳朵,相关的可疑人物在茶馆里做笔录。另一边坐着刚切掉耳朵的艺术家梵高,接受黑猫警长与警探同伴的调查。画面左侧标志性的红发与受伤的耳朵,桌面上的苦艾酒与嘴里的烟斗、背后的画作都指涉着梵高的主体身份。而右边则是黑猫警长在询问与记录情况,后方的警探则在检查画作等物品。在中国动漫中,黑猫警长作为经典人物,和他的同伴相互配合,力求对案件真相的寻求,保护群众的利益。在这幅画中,邱炯炯以一种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结合西方传统绘画中的三角式构图与经典的桌前布景,再现了生动有趣的场景,试图追寻梵高割耳的真相。画面朦胧的光斑投射于场景之中,渲染出模糊不明的真相与神秘的氛围,而真实人物与卡通角色的空间相互交错,表现出一种怪诞且梦幻的色彩。他通过自由的想象与情节性的画面将毫无关联的人物串联起来,构造了一个具有趣味性及吸引力的超现实语境,以一种诙谐的幽默表达对艺术史谜题的追问与沉思。
就整个有点像卡夫卡式的场景……你看后边两位在面对一张画拍照,他们可能是举证,也可能是在奥赛博物馆里边欣赏。
《丽达与天鹅》(又名《丽达出摊儿图》),邱炯炯
2021,布面油彩,90 × 120 cm
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画廊
这是一幅关于“出摊儿”的日常场景,题材母体取自古希腊神话的艺术史经典题材。但在邱炯炯的笔下,原来代表主神宙斯的天鹅,化为了一只卤鹅,被放置在乐山菜市场的背景中。马奈《酒吧女招待》的熟悉身影,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菜市卤鹅摊守摊姑娘丽达。女孩一副邻家姐姐的模样,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但是表情严肃,又带点些许神秘感。
邱炯炯账号“椒麻望山猴”主页
邱炯炯在哔哩哔哩弹幕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账号,名为“椒麻望山猴”,专用于分享一些他的绘画创作实录。此段独白就来自该频道:“画过《丽达与天鹅》的先贤们不胜枚举,我也学着他们画一盘,自作多情地和他们摆一下龙门阵。阴天……菜市场的卤鹅摊,守摊的姑娘叫丽达,爱人(卤鹅)宙斯悠悠晃……古希腊神话是文艺创作的常用母题,《丽达和天鹅》好多画家都画过,在美术史里头或者美术史外头。”
《悟字辈儿》描绘了一对身形各异的老者在潮湿的西南小镇集市上相互寒暄的画面。故乡、小丑、神话、隐喻,这些熟悉的元素再次搭起邱炯炯的典型“片场”,延续着他在各类创作中一贯坚持的舞台叙事。
请听画家将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向您娓娓道来,此段独白同样来自哔哩哔哩弹幕网“椒麻望山猴”频道:“有一天,我在乐山郊外的一个小镇上喝茶,看见两个路遇的老头儿,一个推着自行车,一个提着塑料袋。他俩应该是熟人,一个高,一个矮,一个古雅,一个朴拙,好安逸的形象,我想把这个场景画下来。在我恍兮惚兮的凝视下把他俩重现。自行车上载的有玩具,塑料袋里装满了蔬菜。两个老熟人,一个颔首微笑,一个口若悬河。是邻里八卦,还是高僧盘道?信手就把金箍棒夹在了自行车的后座上,把车头的拨浪鼓刻画成了法器。日常里头,到处都是隐秘和伟大。远处,乌尤山的轮廓闪闪烁烁,日复一日,在雾气中呼吸。悟空和悟能,两个著名的高僧,在赶场天(赶集)的街檐边摆龙门阵。就这样,觉悟在日常中显影,神话又一次落地到了我的片场——潮湿西南的这座丘陵小城。”
细观邱炯炯绘画创作题材,大部分与古今中外的典籍故事有关:夸张多变的天使神仙、问道行旅的僧人都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形象。并且他善于从美术史中寻找母体,通过自己的画笔演绎之后更有“川式炯味”和人间气息。
正如本次“幻·季”展览中的《地仙儿咏春图》,邱炯炯怀着喜悦的迎春心情创作出这幅大画。“乍暖还寒的初春,驼儿(寒山)扫地,迎接串门儿的刘海和金蟾。”邱炯炯如是说道,“一场迎春演唱会,马上就要开始了的感觉。”画面背景放置在熟悉的川南民居,画中主角是拿着扫帚的驼儿,这是合和二仙里的寒山,也是影片《椒麻堂会》的重要角色。还有门外的刘海与金蟾,非常生动。地仙一直是邱炯炯的主要创作题材之一,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地仙也用来象征闲散享乐的逍遥神仙。
我的画里边老是有天使,有这种僧侣,罗汉金刚,它们类似于像鸡脚神、驼儿这类角色,具有小丑精神,像沟通人和神之间的‘灵媒’,也像沟通演员和观众之间一样,特别有意味。
邱炯炯所强调的“小丑精神”实则来自于其少时特殊的生长环境——川剧团。最新电影《椒麻堂会》(2021)这部以其祖父川剧演员邱福新的传奇人生为蓝本的剧情片,即是对“小丑精神”较为详尽的诠释。所谓“小丑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对日常生活的某种执拗。这是生活的底色,可能很微小,甚至一点力量都没有,但它是生命最后倔强的信号。作为非科班出身的邱炯炯有属于自己的电影美学,《椒麻堂会》作为一部饱含手工温度的影片,便是他电影探索道路上的阶段性成果。
多年的拍摄工作中,邱炯炯都有意识地去整合电影与绘画的差异,电影和绘画两者之间的边界随着他的画面呈现越发模糊。电影人物徐徐走进他的绘画,而绘画也渗透到他的电影中。绘画与电影从邱炯炯的两个分身,逐渐合为一体。
我要用手工的方式在影棚里重构这段漫长的生活史,用漫画的手法塑造出时代的元神。带着电影原初「发明」的喜悦,做一部天真的电影。
邱炯炯起初是为父亲所写关于祖父的一本传记画插图,但完成之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去续写《彩排记》中祖父邱福新的传奇一生。《椒麻堂会》延续了《痴》中手工的方式,运用场景布置与道具美术,在四百平米的摄影棚里重构这一荒诞的真实。“影片里美学的呈现,像一部漫画、一本立体书、一幅画卷展开,漫画一样的人物在里面完成他的生活史。这种拍摄方式的来源之一,是受到舞台上的小丑的启发;除此之外,还有默片时代的电影,以及包括费里尼在内的电影大师们,带给我的影响。我在创作中不断寻找小丑的精神与表达,最终它形成了这样一套面貌的作品。虽然它是个老题材,但是我用一个新的作者化的方式去再次吟唱、表达。”
电影《椒麻堂会》剧照
这是一部个人史、家庭史、地方志;也是一部游记,各色人物在阴阳两界游吟穿梭;同时又是一个川味十足的生死流水“坝坝宴”。在这个大舞台上,生死并行,阴阳同旨。小丑是舞台的主角,但影片表现的并非一个个体,而是关于小丑的群像,每个个体都是小丑的不同面相,舞台所上演的是一部极具椒麻味的“群丑戏”。“椒麻”是花椒的麻,四川风味;“堂会”是过去权贵人士请艺人来表演庆祝的演出形式;“椒麻堂会”则可以理解为四川的堂会往事。“世上无新事”,我们作为个体,一直都在参加这些时代的堂会。2022年6月邱炯炯在北京星空间画廊举办个展“椒麻神游记”,展出了自己手绘的《椒麻堂会》相关分镜图、场景图、影片人物肖像,以及后期由影片生发的“椒麻”系列,邱炯炯称之为“日常功课的一环”。
《椒麻场景图之小城鸟瞰》,邱炯炯
2018,纸本水彩,27 × 39 cm
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画廊
《片场图志》,邱炯炯
2020,布面综合材料,150 × 200 cm
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画廊
“椒麻”系列不仅关乎影片和相关创作,更是邱炯炯这六年的一个创作生态。“椒麻神游记”个展则是对于这六年工作的视觉汇报。通过电影的实践,邱炯炯对肖像和空间的关系越发着迷,同时又将这种关系转化成二维平面的表达方式,最终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椒麻宇宙”。在这个独特场域中,画作既是电影的延续,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观众越是了解电影和背后的制作历程,越能读出背后的味道,但单独观画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谈到未来的创作方向,邱炯炯在一次对谈中透露,依然会聚焦于四川,包括上古神话、“袍哥”文化……邱炯炯的创作还将继续,新的项目还在案头,他依旧会用他的方式来对抗遗忘,用虔诚的笔法给平常个体造像,书写那些隐秘的伟大。
《大酒楼》,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2007
《彩排记》,入围第六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纪录短片单元,2008《姑奶奶》,第七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2010《萱堂闲话录》,第五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CIFVF)开幕影片;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2012年法国巴黎Shadows电影节闭幕影片;首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新锐纪录奖,2011《痴》,入围洛迦诺电影节、MoMA国际纪录片双周等国际影展,2015《椒麻堂会》,首部剧情长片,获得洛迦诺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最佳影片以及FIPRESCI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南特三大洲青年评审团奖等诸多奖项,2021“舞台春秋——邱炯炯的手稿、影片及绘画” ,上海Hi艺术中心,上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