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谭华牧:“东方蒙克”,失踪南国

知美术馆 2023-12-30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人物

也是20世纪最早尝试中西画风融合的艺术家之一

被誉为“东方蒙克”

却也被视作现代美术史上的失踪者”


他生于侨乡,留学东瀛,执教沪上,最后回到岭南

辗转多地,一直与时代潮流保持微妙距离

他是知美术馆“幻·季”参展艺术家谭华牧


谭华牧,1896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919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洋画,师从日本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1924年归国后,他在广州、上海等地多所美术学院任职,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位先驱人物。


1938年,广州沦陷,谭华牧避居澳门,战后回到广州,出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总务主任。1940年代末,他重返澳门,于1956年再次回到广州与家人团聚,同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1959年,谭华牧成为在编广东画院画家,直至1976年去世。


 谭华牧是20世纪最早尝试中西画风融合的现代艺术家之一,既吸收学习野兽派风格,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横跨东西。但性格内向的他极少对外公布作品,直至去世近三十年后才重新被发现,因而他也被视为“现代美术史上的失踪者”。


《风景》,谭华牧,1930
布面油画,35.5 × 43.3 cm
广东美术馆藏


  01  

谭华牧和他的朋友们

和李叔同(1880-1942)、陈抱一(1893-1945)、丰子恺(1898-1975)、关良(1900-1986)以及丁衍庸(1902-1978)等艺术大家一样,谭华牧也是民国期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艺术的留学生,他与关良、丁衍庸两位广东同乡年龄相仿,艺术趣味契合;从日本归国后,三人都在上海、广州多所学校共事教授西洋画,也共同亲历影响东亚现代艺术生态的新浪潮。


谭华牧携广东省立艺专的学生外出写生


关良将野兽派绘画理念引入传统水墨画,以水墨戏剧人物著称;丁衍庸因沉迷于野兽派而被戏称“丁蒂斯”,后来又把这种痴迷引向传统中国画,而被称为“洋八大”;谭华牧的油画和水彩作品受到野兽派、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以及“巴黎之子”莫里斯·郁特里罗(Maurice Utrillo)的影响,同时又透露着文人画的安静内敛。但前两位艺术家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惟独谭华牧成为了现代美术史上的失踪者。

《构图三联图》(局部),谭华牧,年代不详
纸本水墨,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02  
熏熏然的南方



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的人那里被揭示出来。——瓦尔特·本雅明



1938至1956年,谭华牧辗转于澳门与广州之间, 他就是南国风情最忠实的描摹者。


《椰林》,谭华牧,年代不详

纤维板油画,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1956年,谭华牧回到广州,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画稿,最常画的就是南国的闲适——这里的风,熏熏然;这里的植物,越热越茂盛,一发不可收拾地生长着。从熙攘吵闹的街头巷尾,到绿树成荫的公园,人们在漫步、泛舟、闲远眺。这里一切都温热黏腻,却也恬淡舒适。


《海堤》,谭华牧,年代不详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练功》,谭华牧,年代不详

纸本水彩,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谭华牧在烟盒纸上的画稿


谭华牧好抽烟,也随身带烟,许多时候他就直接画在烟盒纸上,或是最普通的学生作业本上,且仅有少量转换成了油画。或许谭华牧从没想过给别人展示这些画稿,这只是他“现代隐士的日课修行”。



《和风》,谭华牧,1960年代
纤维板油画,38.5 × 49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知美术馆东方美学大展“幻·季”中呈现的谭华牧作品《和风》绘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他已定居广州,画中所表现的广州烈士陵园便是1960年谭华牧搬至东川路后常常前往写生的地点之一。


画面中,阳光从左侧倾泻而下,树木和草地呈现出温暖的黄绿,暖风拂过枝叶繁茂的水边杨柳,地上和水面上的树影也跟着摇晃。身着浅色夏装的游人和系着红领巾的少年们在树荫中格外清新悦目。


《闲日》,谭华牧,年代不详

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作品《闲日》同样呈现了人们游园、休憩的场景。公园里的人们或沿堤岸漫步,或与密友挤凑在树荫下的长凳上说悄悄话,或成群地在水岸边嬉玩纳凉, 他们的闲日光景一如南国植物的生长,满是喜悦。


《巷口》,谭华牧,年代不详,刘海粟美术馆“亚努斯与失踪者——重新发现金石声与谭华牧”作品展

日常街景也是谭华牧绘画实验的基地,“打架”,街坊闲聊皆入画,场景既活泼,又细腻


《伙伴》,谭华牧,年代不详
纸本水彩,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在作品《伙伴》中,画者更是以明丽畅快的色彩点染出愉悦的氛围,渲染出三两好友执手畅聊的愉悦图景。在这些生活日常的记录中,很容易就读到谭华牧的独到的观察视角,以及特殊的绘画表达。


《偎》,谭华牧,年代不详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谭华牧也常描绘一对对恋人——《偎》中,他们相互依偎在树荫下耳鬓厮磨;《风景》中,他们在水岸岩石上,一面看风卷云舒,一面窃窃私语。画者只勾勒轮廓,犹可见画中人的肢体互动,亲密间透着青涩,身上的鲜红衣衫正像涌动的暧昧。


看谭华牧的画,能清楚明晰地感受到画者温柔的内心所感,而画中的平和安逸几乎让人忘记他完成这些画作时正值高歌猛进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但他用稚拙画笔过滤喧嚣,轻柔地制造出一种时空上的恍惚感,记录下时代潮动之下隐藏的片段。



  03  
与时代若即若离



谭华牧的作品之所以打动我们,是因为他不论在何种情形下,都在保持他的观察方式和个性化画法,而不是一味迎合时代的潮动和需求。尤其是归国之后,他的画面反映出一种跟时代氛围若即若离的状态。

——蔡涛



《思》,谭华牧,刘海粟美术馆“亚努斯与失踪者——重新发现金石声与谭华牧”作品展

《窗景》,谭华牧,年代不详
纸本水彩,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谭华牧或许对时尚颇为敏感,他笔下的女性大多气质温婉,身着修身旗袍身姿曼妙,与彼时的着装群像相差甚远。


《三个红领巾》,谭华牧,年代不详

纸本水彩,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在那个推崇红色颜料的时空里,谭华牧依然用冷冷的青绿描绘他对岭南人文风景的观察。他也不忘在青绿中的一点红,那是社会的新时尚——佩戴红领巾的少年们头顶上鲜花正放,上下的红色相互呼应,充满生机;而右侧中老年夫妇头顶的枝条上却无叶无花——画者巧妙地画面上表达人文与自然风物的共感。

《合唱》,谭华牧,年代不详
布面油画,46 × 55 cm,广东美术馆藏

在作品《合唱》中,艺术家并没有对舞台上一字排开的歌唱者进行细致刻画,人物脸孔用笔寥寥,是极快的印象概括;模糊不清的脸上只突出红唇,就营造出气势颇足、引吭高歌的劲头。

《队列训练》,谭华牧,年代不详
纸本水彩,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谭华牧还创作了一系列机关干部队列训练的速写,画中的队列整整齐齐,队员走得精神抖擞。再仔细观察,训练队列的背后竟有两位孩童,他们正好奇地观望周围的大人们,脑中似乎有很多问号。 即便是新社会的新鲜秩序的纪实影像,画者也不忘加入极富人情味的巧妙细节。


在岸边垂钓的谭华牧

画者当然无法完全脱离历史语境,但他也没有跟随趋势创作现实主义绘画,而是坚持把握自己特别的观察力和绘画语言,行走在东西之间,不归属于任何流派。

有如在绘画上的坚持,谭华牧在生活上也一样坚持自我——不想开会,他就拒绝分配的别墅住宅,一家子清清静静地住;不想社交,就佯装不在家拒绝前来拜访的客人;他一个人画画,一个人垂钓,到了1968年,已逾七旬的他停止了创作,就在房间里一个人玩牌。

《街景》,谭华牧,年代不详
布面油画,广东美术馆藏

《归》,谭华牧,年代不详
布面油画,广东美术馆藏

《孤舟》,谭华牧,年代不详
纸本水彩,私人收藏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


谭华牧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独行者,或独自漫步,或只身放牧,或孤身泛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如果说平淡的日常写生是谭华牧对生活的记录,那么画中独行者的形象以及画者本人从与时代的若即若离到最后的“失踪”,或许就是他在画里画外对生活的一种回应。




延展阅读资料

《“失踪者”的踪迹:谭华牧》,广东美术馆编

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纪录片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


一席演讲“谭先生”,分享者为何香凝美术馆“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策展人蔡涛,图片来源:一席



编辑|Kasey

审核|王从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