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邶风·雄雉 | 诗经讲演录 ⑪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6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邶风



原文


雄 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译文


雄雉林中绕树翔,健美优雅扇翅膀。

天天怀想那身影,酸辛苦涩独自尝。

雄雉林中绕树翔,忽下忽上高声唱。

怀想君子那言笑,让我心劳又神伤。

看那日落月又上,思念不停悠悠长。

关山阻隔路途远,何时他回我身旁?

那些大人君子啊,谁把道德真崇尚。

若能不忿与不贪,怎有不善害家邦?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雉”,野鸡。

2.“泄泄”,泄读义,舒缓貌。

3.“诒”,音义同“贻”,遗留。

4.“伊”,此,这。

5.“阻”,阻隔。

6.“展”,确实。

7.“劳”,忧。

8.“云”,在此处为语助词。

9.“曷”,何,何时。

10.“百尔君子”,指众君子。

11.“忮”,音至,忿怒,忿激。

12.“臧”,音脏,善,好。


《诗经名物图解》: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毛诗序》认为:“刺卫宣公也。淫乱不恤国事,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而作是诗。”南宋胡安国指出,“春秋之时,用兵者非怀私复怨,则利人土地耳。不忮不求,然后贪忿之兵止矣。”(引自明朱朝瑛《读诗略记》卷一)“不忮不求”,直译就是“不忿不贪”。正因为春秋时期诸侯们好意气用事、贪得无厌,导致兵戈四起,诗中的“不忮不求”(不忿不贪),正是对当政者的针砭和刺谏。


朱熹《诗集传》不认为此诗是对国家政事的指责,只说:“此诗皆女怨之辞。”即认为此诗只是妻子对丈夫的思怨。后来许多的解诗者也信从朱熹之说。比如元代梁寅就认为《雄雉》是“妇人以夫之从役于外而作也”(《诗演义》卷二)。


思妇


我们认为,虽然此诗未必是卫宣公时所作,但诗中的“丈夫”确实在比较辽远的地方,而且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联系春秋时期的状况,《毛诗序》说军旅数起,丈夫久役在外,妻子在家思念抱怨,还是可取的。


诗的第一章以雄雉起兴,林中雄雉舒缓地展着翅膀,飞止自如,非常惬意。而丈夫久役于外,可能面临各种艰险,竟不如雄雉之悠闲快乐。


第二章写雄雉在林中自在鸣唱,反观丈夫的境地,引起她无限的牵挂和惆怅。


第三章“瞻彼日月,悠悠我思”之句,既写出思妇的遥望等待和心中深切而悠长的思念,也以日迈月往点明丈夫征役之久。“道之云远,曷云能来”,面对征役之途的遥远漫长,总想丈夫“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归来”,企盼之中更多无奈。



第四章语气一转,指出正是因为当政的君子们过于贪求,才造成了国人的种种苦难。因而责问执政的君子们,“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如果统治者道德高尚,能修心养性,做到不忿不贪,怎会有那么多战争发生,让这些不善的事情危害家邦呢?


《雄雉》一诗,既有思妇的哀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其中“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之语,已经被人们当作修身进道的法门。


《论语·子罕》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勇敢,但不忿激;家里虽穷,却不贪求。孔子表扬他说:身穿破袍子同穿狐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耻辱,恐怕只有子路才做得到。


《诗经》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忿不贪,怎能不善呢?子路听到孔子这样赞扬自己,非常高兴,经常诵读“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诗。孔子见到子路这样,又说:修善成德之事,道理无穷,只有日新不已,才能达于至善之地。“不忿不贪”,只是进道的路阶,若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不再进取的话,那怎么能达于至善之地呢?


后来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一个人没有害人之心,将这个善心加以扩充,“仁”就不可胜用了。一个人没有偷盗之心,将这种品格加以扩充,“义”就不可胜用了。不害人、不偷盗,这是修善成德的起点。但一个人修身只限于不害人、不偷盗,那标准就定得太低了。



《老子》曾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若想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人要战胜自己,什么最难战胜呢?前人总结出四样:酒色财气。明代大儒刘宗周说:“人生大戒:酒、色、财、气四者。”普通人难免此四者,贵为天子也同样难免此四者。


明朝万历皇帝长期称病,不理朝政。有个官员叫雒于仁上疏说,听说皇帝贵体欠安,我经过观察,知道您的病根是什么?那就是酒色财气四者,纵酒会伤胃,好色会耗精,贪财会乱神,尚气会损肝。云云。万历皇帝一见此疏大怒,要重治雒于仁的罪,有个大臣暗中保护雒于仁,他对万历皇帝说:雒于仁这个人喜欢沽名钓誉,皇上若从重处治他,正好帮他成名了。天下会认为他奏疏中所言都是真的,这样反而有损皇上圣德,不如让他自己辞职吧。万历皇帝不得不同意了。雒于仁后来辞官为民。


而明代顾允成写了《酒色财气四吟》,共四首诗。四首诗的开头分别是“酒不迷人人自迷”“色不迷人人自迷”“财不迷人人自迷”“气不迷人人自迷”,每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同样的话:“病多休道药难医。”



我们讲这些内容同《雄雉》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


《雄雉》这首诗最要紧的就是最后两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忿不贪,怎有不善。“酒色财气”四者,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贪”和“忿”两个字。贪酒、贪色、贪财,推而广之。贪名贪利,贪生怕死,等等,总归一个“贪”字。而“气”便是一个“忮”字、“忿”字,也就是忿怒。忿怒是一种逆德,人在忿怒时往往会情绪冲动,失去理智,由此而铸成大错。


匹夫忿怒,一句不合,老拳相向。长吏忿怒,不问是非,鞭打无辜。人君一怒,顿起兵戈,伏尸流血。吴伟业《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为了一个陈圆圆,开关降清,最后身败名裂,成了千古罪人。所以《易经·损卦》大象传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忿”指忿争之心,“欲”指贪欲之事。


朱熹《周易本义》指出:“君子修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所以,《雄雉》这首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忿不贪,怎有不善)这八个字,真的抓住了君子修身的要点。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邶风·凯风 | 诗经讲演录 ⑩

- 国风·邶风·燕燕 | 诗经讲演录 ⑨

- 国风·邶风·柏舟 | 诗经讲演录 ⑧

- 国风·召南·摽有梅 | 诗经讲演录 ⑦

- 国风·召南·甘棠 | 诗经讲演录 ⑥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文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