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琶视点||曾群:学术论文写作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GUPA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学术论文写作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曾群


      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体现,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介质。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写作工程中,由于研究经历、研究深度和广度、写作水平、工作态度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论文出现很多问题和错误,严重影响了成果的发表和转化。每年的 3—5 月是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高峰时期,本人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编辑,每年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论文和课程论文,发现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投稿论文,都存在很多问题,且这些问题似乎没有引起作者和同行的重视。他们认为作为老师给学生修改论文或者作为编辑给投稿人修改论文理所当然,作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没有专门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一次犯错可能下次再犯。因此,有必要对科技论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将其大致归结为 3 类:研究能力的问题;写作能力的问题,写作态度的问题。

1 。研究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


每个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不同。一般来说,资深专家学者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研究问题都比较深远;而刚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则大多浅显而片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选题无新意


很多研究生在进行了半年或一年的学习以后,就开始尝试着写论文,选题一般来自老师的课程作业或导师的研究项目。课程作业一般涵盖本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后期的研究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技术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但很多学生在完成这种课程作业以后,就迫不及待地投稿,其结果往往是被拒稿。另外,还有很多学者没有相关的研究课题支撑,自由选择研究内容,要么与当前研究热点相悖,要么与国家资助政策、研究指南不符,这类稿件也大多了无新意,不存在研究价值。这种选题没有新意的科技论文造成“鸡肋文章”的大量涌现。虽然从文章中找不到作者的知识性错误,且作者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类文章确实是没有发表价值,发之无用,弃之可惜!


1.2 研究内容不恰当


很多学者在导师或者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选择了较好的选题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时,常常会出现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2.1 研究内容太多太杂,毫无重点可言

有的作者确定的研究内容几乎涵盖本专业领域的所有内容,没弄清楚自己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例如,有的学生要做的是遥感数据在尘霾监测中的应用,既要对多种影像波段数据进行对比试验,选取最合适数据源,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还要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反演验证,建立反演模型又是一项繁复的工作;更要对监测范围、监测结果、预警系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还有遥感图像的获取、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解译,实测数据的获取,尘霾与雾的区分,各类数据和处理结果的精度校正等更多细节问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在短短的一篇论文中很难全部阐明。

1.2.2 内容提炼不清,研究内容与研究基础、研究结论混杂

笔者参评某篇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利用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叶绿素反演研究,而作者列出的主要研究内容完全是论文的写作提纲,应称为写作内容而非研究内容。具体为:①确定研究意义和选题背景;②厘清研究的理论基础;③选取实验数据和实验区域;④数据处理与建立反演模型;⑤反演结果分析;⑥研究结论,包括研究结论、不足之处和创新之处。纵观这 6条,真正的研究内容是④中的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叶绿素反演模型建立和⑤中的反演结果分析。而①、②、③是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基础,最后一条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后续研究方向的探讨,也非研究内容。

1.2.3 研究难度过大或关键问题太多,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有的作者在确定研究内容后,不考虑当前理论基础、实验条件或数据储备等因素的限制,树立了一个“高大上”的研究目标,其结果是研究结论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一项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决定研究内容能否完整。关键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一样,不宜太多,且与研究难度一致,不宜太过“高远”,否则,受时间、经历、能力和其他条件限制,不能圆满解决,影响整个研究项目的实施。

1.2.4 文章的创新点过多

一篇文章的创新点是指研究内容上有新意,包括研究方法、思路、技术路线等的创新。对一个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来说,其研究中出现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点就是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了。然而在一般的硕士毕业论文中,至少都总结出 3 条以上的创新点,有的创新点是不能称其为创新的,比如说“采用了最新的……数据”等。


1.3 研究方法陈旧老套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计算到预测模拟未来发展方向,从宏观到微观,从肤浅到深入飞速发展,研究方法也大多采用定量计算、数学建模、计算机模拟等,这些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而在一些科技论文中,很多方法显得过于陈旧,比如在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某区的人口分布状况时,传统方法是对该区内每一行政单元的人口进行简单的人口密度计算,但擅长空间技术方法的研究者会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网格分析方法,利用GIS中DEM(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原理,用人口数据代替高程数据,生成一幅该区域的数字人口模型,不仅直观地体现了该区域的人口分布数量和密度,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中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邻域相关等空间分析,这种方法的采用将人口分布问题的研究推向了高远。

可见,好的研究方法可以拓展研究内容,更易完成研究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也较传统方法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更有新意,研究问题也更全面,当然也更容易打动编辑和审稿专家,文章也更易发表。


1.4 实验数据不合理


实验数据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有的学者在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者时间的限制或者采用原有数据得不出预期的结果而采取以下行为。①采用过时的数据。如采用过去好几年的土地利用状况数据来研究当前土地利用分布现状;采用过时的交通运输量来分析当前的道路分布格局等。②采用不恰当的数据。比如以某一时间点的遥感数据来代表某一年的土地利用整体状况。③漏掉数据。为了收集数据的方便,只采用易于收集的数据,而直接忽略难以收集的数据。④运用错误数据。对必不可少又难以收集的数据采用伪造的方式填补,或者是篡改实验数据,以期达到设定目标。


1.5 实验设计有纰漏


作者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已有的研究基础(理论基础、软硬件条件、难度系数等)、实验数据、实验方法等多个要素,根据作者设计的实验步骤,要能够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然而在有的实验设计中,要么缺少关键步骤,要么方法不恰当,要么数据不合理,据此设计,难以达到最后的结论,因此作者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就值得怀疑。

2 。写作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仅要有好的选题、好的方法、好的实验设计,得出理想的实验结论,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也要在写作上做到层次清楚、条理清晰,各部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语言言简意赅、科学严谨,符合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然而在很多科技论文写作中,常存在作者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层次不清,逻辑关系混乱


主要表现在同一类型的问题出现在不同的章节或层次下。比如研究的理论基础,有的作者在前言综述部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时涉及,在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时也提及,在后文的研究内容中或者实证研究中又涉及,不仅重复累赘,也使文章显得非常混乱。


2.2 表达语言过于口语化


一篇文章涉及的所有工作,都是研究团队或者笔者的研究任务,因此在写作中尽量不用“我们”开头的句式。而有的作者通篇多次用到“我们”,如“我们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拟定以下指标体系……”“我们通过计算,得出……”,等等。其实,去掉“我们”两字全文也不会产生歧义,语句也是通顺的,并且使语气也显得正式严谨。除此之外,还有“笔者”“本人”“本项目组”等名词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还有一种常见的口语化的表现就在于全文表述类似于课堂讲义。比如:“下面,从三个方面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接下来,证明……”,等等。


2.3 论文写作不符合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


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比较明确,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标准要求 [1-6],专门针对公式、图表、参考文献、引用等项目的表述,为作者的规范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有的作者由于年龄、写作经验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对这些规范要求不是很清楚,而产生很多的不符合规范的问题。

2.3.1 标题过长

一般来说,一篇科技论文的标题不超过20 字,不低于7 字。过长的会显得累赘,过短不能表达题意。而很多科技论文标题的最大问题是过长,似乎要在标题中表达出所研究的区域、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比如“贵阳市土地整治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实证分析—基于InVEST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长达38 字的标题,既包含了研究区域“贵阳市”,研究内容“土地整治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也指明了研究方法“基于InVEST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可谓面面俱到,显得臃肿也不利于排版设计。修改后的标题为“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研究—以贵阳市为例”。再如,原标题为“一种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几何与辐射同步相对校正模型”,作者是从多个校正模型中挑选出一种最适合的模型同步进行几何与辐射校正,“一种用于”就没有必要;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都是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内容,不需要再指出“预处理”;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同步进行,分别校正,因此“相对”就不必要。修改后的标题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几何与辐射同步校正模型探讨”。类似的标题问题不胜枚举。

另外,科技论文的标题与科普文章、文学著作、社科论文也有很大区别。科技论文的标题一般是短语结构,不带感情色彩,简洁、明快,而非单个名词(如《白鹿原》《红楼梦》等)或者口号式语句(如“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国家实力”“立足学科教育,实现德育功能”等)。

2.3.2 作者姓名、单位

英文作者姓名大小写不合要求,作者单位标示不清,要么没有二级单位,要么多个二级单位混杂,要么没有城市名称,要么没有邮编等。

2.3.3 摘要、关键词

有的文章摘要复制前言部分,没有简明扼要地阐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意义,或缺少其中之一,或太长或太短等;摘要应以客观阐述为主,不宜出现“本文”字样。关键词的个数太多或太少,或不关键;英文摘要部分和关键词部分与中文不一致等。

2.3.4 正文

前言部分语言不精练,复制比超高;综述部分没有提炼只有简单的罗列;正文部分的理论与研究过程混杂,逻辑不清;文章的层级编号混乱;图表不合规范;公式编排混乱;变量单位没使用国际标准单位等。

2.3.5 结论

结论部分缺乏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而使用放之四海皆准的对策或措施;结论不精练简洁等。

3 。写作态度不端正导致的问题


现在学生毕业要发表文章,评职称要发表文章,升职也要发表文章……有很多人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写论文,而是为了某一凭证而写,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


3.1 一稿多投


为了达到文章发表的目的,同一篇文章群发给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编辑邮箱,撒大网,总是能捕获到一点信息,在获取的录用信息中再来筛选等级好的刊物发表。由于每个刊物处理稿件的周期不同,刊期长短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稿件处理的进度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编辑做无用功,几经初审、外审、复审甚至是到了校样阶段,才接收到作者“已经在其他刊物上发表,需要撤稿”的信息,一些抄送的投稿邮件可以直接看出是一稿多投,而一些密送的一稿多投的稿件就不容易识别了,遇到这种情况,编辑除了气愤以外毫无他法。


这类稿件除了从投稿邮件上可以甄别以外,还可以从文章格式上可以看出。一般一个严谨的学者在投稿前,都会研究该刊物所刊发的文章类别、栏目,文章的基本格式,文章所需要的基本项目(比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英文图表标题、参考文献的表示方式等),并力争在格式和形式上与刊物要求一致,大多也不会一稿多投。而一稿多投的文章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有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刊物要求相差甚远。


3.2 文章复制比过高,涉嫌抄袭


很多年轻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参考了很多前人研究成果,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归纳吸收,直接照搬原文的相关字句到自己文章中,这样就造成了文章的复制比超高。还有的作者为了凑成一篇文章,甚至是直接在网络上实行“剪切”“复制”“粘贴”等重复操作,凑成一篇新文章,复制比几乎高到不忍直视。有的居然连网络的段落标志“↓”都没有更换。


3.3 论文修改不认真


有的作者投稿只要稿件接收就万事大吉,后面的修改全部交于编辑甚至是不愿再修改,需要有详细的修改说明的也只是寥寥几字了事,甚至是直接给编辑说:您看着修改吧,我只要发表就好。遇到这种作者,也只能遗憾地退稿了。

4 。结语


科技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多,由于研究能力不足而出现的选题陈旧、内容不合适、研究方法老套、实验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常常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提高和改进;由于写作能力欠缺而出现的论文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就需要指导教师和编辑的指导和再加工,作者也可以多看看已发表的相关文章,或者参阅国家出台的标准规范;而由于写作态度不端正而出现的诸多问题,才是最让人感到痛心疾首,这需要作者从根本上改变写作态度,国家职能部门从体制上对科研奖励制度进行相应的变革,尤其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


来源:《编辑实务》2017年第10期 

作者:曾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编辑室主任

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社科学术圈整理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论文写作素材搜集的五字秘诀

刘志勇等


论文选题确定之后 ,进入资料的收集阶段, 这是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 起步阶段,也是论文写作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没有资料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将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材料是科学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只有充分占有资料,才能有学术发言权。高校学生论文的撰写必须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选题的质量及论文写作的质量。


在材料收集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五字原则"即“定、广、新、精、真。” 



“定”是指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购买与收集材料。围绕论文选题方向查找资料,决定材料的取舍,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否则漫无边际地收集资料,既浪费时间,且可能收集到的资料还都是些次要的、 无关紧要的材料,以至于材料不能充分论证观点,写出的论文也必然是平淡无色彩。学生们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文中虽有丰富材料,但所选材料却与观点风马牛不相及,或不能充分表现主题,削弱了论文的质量。 


广


“广” 是指占有材料力求全面。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尽可能的全面和详尽,只有全面地占有资料,才能让大量的材料来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你的观点。一切真正有科学见解的好文章、著作都是在详细地收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曾参阅了当时各国有关经济问题的大量材料, 参考的书籍就有1500 多本,所作的摘录和笔记至少 100多本。列宁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翻读了西方当时900种有关哲学、物理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占有了丰富的材料,写出的论文才可能会有广度和深度,达到言之有物,反之,材料不足,限制构思,写出的论文则贫乏无力。



“新”即要求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最新的观点、发展趋势、最新的提法、最新的研究结果。尤其提倡通过亲自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的资料常常最有新意。材料越新越有助于产生新的思考,激发新的创造。这就要求学生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必须做个有心人,学会细心观察和捕捉新的变化情况和新的问题,从别人没有涉及、没有发现的方面或问题去准备材料和选用材料, 从而使论文立意新颖。如鲁迅在写文章时,特别擅长使用“新”材料。强调选择新材料,并不是说完全舍弃老材料、旧材料,对旧材料、老材料巧妙选用,赋以新意,同样可以表现深刻新颖的思想,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发。



“精”是指占有材料力求广泛,使用材料则力求精当,用在论文里的材料要少而精,千万不要罗列材料,堆砌材料。要选用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典型材料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共性,触及问题的实质,说服力强,选择得好,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否则取材不当,容易淹没主题或使主题转移。学生在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分析研究,将材料分类排队,区分主次,精选出那些与自己的选题方向关系紧密、有影响的资料,对自己有启发的和在学术界尚处于争议的资料,重点保存和占有,对一般的次要的资料大体了解即可。 



“真”是指所选择的材料要绝对的真实准确。学术论文的特点是学术性与科学性,因此所选择的材料必须可靠无误,符合客观事实,建立在真实材料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使用的材料虚假、有出入, 将会使别人对文章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样削弱了材料对论点的说服力。学生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挑选搜集第一手材料, 即使是第二手材料,也应百般挑剔,仔细推敲,对所占有的材料,反复核对验证,保证确凿可靠,如有可能,进行亲自调查。如恩格斯的经典著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得自于他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斗争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亲自访问工人,及亲身观察,而获得第一手可靠的材料。鲁迅先生能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也缘于他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仔细观察。
本文来源:节选自《高校文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研究(之二)——材料的收集与使用》,作者刘志勇、萧世民、郑乃勇,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

编辑来源:社科学术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会议征稿

谷琶公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稿函

谷琶公告||第二届羊城廉政智库建设论坛征稿函

谷琶公告||“新时代的灾害治理”研讨会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研讨会稿函

谷琶公告||“共建共治共享中的城市治理”研讨会征稿

谷琶公告||广州第一届城市管理案例创新大赛公告

回归学堂

回归学堂||第1讲:“创新与挑战:在探索中发现”

回归学堂||第2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回归学堂||第3讲:浅谈学术论文写作方法

回归学堂||第4讲:GUPA2019考研经验分享会

回归学堂||第5讲:经典阅读、知识对话与深度耕耘

化溥学坊

化溥学坊||第1期:公共决策的风险治理

化溥学坊||第2期:面向ABC时代的SG行动

化溥学坊||第3期:面向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

化溥学坊||第4期:国家治理的数据赋能

华溥学坊||第5期:面向高质量的学术写作

     


GUPA学术视点



刘建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监察失灵及其矫正

刘建义:大数据驱动政府监管方式的创新转向

周利敏: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灾害治理研究

周利敏:外来人口、风险群体与社会治理创新

李利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李利文: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谢治菊:大数据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教师的实践逻辑

谢治菊: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精准扶贫

李强:腐败掠夺幸福感:来自跨国数据的研究

李强:同伴效应对农村义务教育儿童辍学的影响

陈潭:智慧社会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发展图景

陈潭、陈芸:互联网治理的公共议程与行动框架

徐凌:我国政务公开工作的模式创新与探索

刘颖:青少年亲社会参与的诱致变量及其效应比较

董石桃:公民参与模式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样态

王利兵:制度与生活:海洋秩序的渔民实践

王利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海《更路簿》

谢俊贵:高新技术社会风险的生发逻辑与控制理路

王枫云:流失海外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追索中的风险识别

李小军:俄罗斯与印度核能合作的动因、影响及前景

黄旭:十八大以来中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

夏宏:社会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通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GUPA教研事务部

协理|GUPA行政事务部

支持|GUPA学生事务部

出品|谷琶新媒体工作室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南方治理评论》 :gdgzpar@163.com。《社会创新评论》:swrgz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