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0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广州大学2020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广告



学校简介


千年羊城南国明珠,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延续城市文脉,与城市共生共荣。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及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聚焦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需求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深度融入大湾区的创新人才。深耕广州辐射大湾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一流创新型都市大学,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与服务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体系和学术发展生态。

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特色更加鲜明,逐步构建起文理工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由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按照学科交叉融合思路布局了5个理工科和2个人文社科学科发展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环境工程、智能制造等为代表,服务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科领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ESI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大学全球排名提升97位,进步速度居全国第二。在《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中,网络空间安全列全国第4位,统计学列全国第7位。“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100强。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上榜“软科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25个学科入选《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

广大人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广州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具有学科、城市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现面向海内外诚挚引进一批师德高尚、学术精湛、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才。



招聘方向

招聘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详见广州大学各学院(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招聘专业需求及联系方式(附件1)。学校重点发展研究领域(“5+2”大平台)包含智能制造工程,移动数据科学与工程,华南地理、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现代金融与现代服务产业研究,岭南文化与艺术。如果上述领域没有包含您的研究方向,但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我们同样欢迎您!


岗位类别及要求

招聘的岗位类别有“百人计划”、全职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全职特聘讲师、师资博士后四大类。(一)“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领军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以及有卓越学术成就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其他在学术地位、水平和成就方面与此相当的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引进后对学校的建设发展能起到领军作用;院士年龄一般在65周岁以下,其他领军人才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2.学科带头人在某二级或以上学科占有突出学术地位,学术上具有较大影响力、持续发展潜力,在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正高职务或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副高以上职务的学者;引进后对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能起到带头人作用;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3.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任副高以上职务,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任正高职务,或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形成较大影响力、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学者;引进后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年龄在50周岁以下(副高职称45岁以下)。4.青年杰出人才(A类和B类)研究方向明确,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丰富的科研工作积累,发展潜力大,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需具备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或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经历,且在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或获得公认的科研成果等基本条件。(1)青年杰出人才(A类)。包括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或其学术水平已达到以上获得者学术水平的人才。(2)青年杰出人才(B类)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若干年培养能够达到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人才。(二)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员聘用时年龄不超过40周岁。学术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人文社科类应聘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Web of Science 分区(科睿唯安)JCR期刊学科分区表Q1区期刊或文科一A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SSCI、A&HCI收录Q1、Q2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5篇,或者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及以上奖项。(2)理工科类应聘者,应聘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等学术刊物及其高影响的子刊,或连续在所属一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权威杂志(即影响最高的1-5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或在web of science 分区(科睿唯安)JCR期刊学科分区表Q1和Q2区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4篇,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三等奖及以上奖项。(三)特聘讲师聘用时年龄不超过35周岁,学术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人文社科类应聘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校列为文科一A、一B重要期刊或者SCI、SSCI、A&HCI收录Q1、Q2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或在本专业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质量较高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2)理工科类应聘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或在Web of Science 分区(科睿唯安)JCR期刊学科分区表Q1和Q2区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3)艺术类和体育类应聘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校列为文科一A、一B重要期刊或者SCI、SSCI、A&HCI收录Q1、Q2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或在本专业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或参加全国性个人美展、体育竞赛获奖前三名。(四)师资博士后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以下,获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能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配套待遇及福利政策

(一)有竞争力的协议薪酬1.“百人计划”、“全职特聘”引进人才:按照学校审定的人才层次类型或特聘类级别给予国内有竞争力的相应配套待遇,具体面议和洽谈;2. 师资博士后:根据引进分类和进站后实际业绩给予国内有竞争力的相应配套待遇,具体面议和洽谈;(二)有保障的住房政策学校给引进人才提供三年期的过渡性周转房或公租房,另外如属“全职特聘”类及师资博士后引进人才,可自主选择过渡性住房或领取租房补贴,选择租房补贴的按2000元/月标准发放(“全职特聘”人才为36个月、师资博士后为24个月)。1.有丰厚的科研支持及相关奖励按照学校审定的人才层次类型给引进人才提供科研项目经费额度,并依据《广州大学校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经费申报和管理。另外如属“全职特聘”及 师资博士后类引进人才,可凭突出业绩享受突出科研和教学成果绩效奖励。2.有优渥的城市人才津贴所有引进人才可依据广州市现行人才政策申报认定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并享受相应的购房补贴待遇(100万元—1000万人民币不等);海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可通过广州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申报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并享受国家和地方配套共6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金。“全职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全职特聘”讲师可依据广州市现行政策享受10万—20万的安家费。


应聘方式与材料要求

(一)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11月30日。请应聘者在报名前确认招聘需求的有效性,可通过各学院(科研机构)工作联系电话进行咨询。(二)每位应聘者只能应聘一个岗位,并下载《广州大学引进人才信息简表》(见附件2),填写后只需将此表发送至人事处邮箱(gdrsc@gzhu.edu.cn),邮件标题须注明“应聘XX学院百人计划岗位”或者“应聘XX学院全职特聘XX岗位”或“应聘XX学院师资博士后岗位”;(三)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各学院(科研机构)(联系方式见附件1),必须向所应聘学院(科研机构)提供下列完整材料:1.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简历、学历和学位证明,教学科研经历等;2.教学科研计划;3.学术代表作:原则上应提交不少于3篇近5年内应聘者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代表作(含论文、著作、专利、艺术作品等);4.主持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5.其他能证明教学科研水平的材料。


联系方式

(一)人事处联系人:万老师、李老师、邢老师电  话:86-20-39341749传  真:86-20-39366216E-mail:
gdrsc@gzhu.edu.cn、gdlt_rsc@163.com(投递简历邮件标题:应聘岗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西楼后座414人事处人才工作科邮 编:510006学校网址:http://www.gzhu.edu.cn(二)各学院(科研机构)联系方式请详细查阅附件1《广州大学各学院(科研机构)招聘专业需求及联系方式一览表》。 

附件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下载

附件1《广州大学各学院(科研机构)招聘专业需求及联系方式一览表
附件《广州大学引进人才信息一览表注:点击图片可以放在浏览

来源 | 博士人才网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第三届南国学术研习营学术请柬

谷琶公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

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

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研究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