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求美这件事,是如何让人上瘾的?

Lydia Li NOWNESS现在 2022-07-29

by giphy@studiosoriginals

人类追求美这件事或许是天性,但历史上从来不乏极端地、毫无理智地追求某种特定的美的例子,如今甚至愈演愈烈。抛开到底美不美不说,追求美这件事究竟是怎么令人上瘾、并且为之奋斗终身的呢?


1874这一年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们而言可不是普通的一年,这年广泛流传于坊间的读物忽然从《泰晤士报》和狄更斯的著作变成了一本名为《丑女孩专刊:梳妆打扮的小窍门》(The Ugly-Girl Papers, or, Hints for the Toilet)的文集,由当时著名的美容专家鲍尔斯夫人撰写(S.D.Powers),那句流传了几个世纪、至今依然如雷贯耳的美丽宣言:“美丽是女人的终身事业”便是出自此书。

左:Joseph Caraud《La Toilette》

右:《丑女孩专刊:梳妆打扮的小窍门》

此后一百年,女性为了“美丽”这一“事业”屡出奇招。早年青岛大妈走红网络的“脸基尼”,上个世纪初期的美国女性就已经发明过;淘宝上销量惊人的美容射频仪、光疗仪、瘦脸仪等等,历史上也早就有类似的尝试;束身衣、减肥偏方更是有着臭名昭著的历史,只是当下改头换面,被贴上“体型管理”这个看似科学的标签。


01


美白致死

说回维多利亚时代,早在《丑女孩专刊》一书正式集结出版之前,鲍尔斯夫人就已经在《时尚芭莎》开设专栏,专门介绍让人变得更美的小技巧。她曾经在文章中宣称“最好的皮肤属于肺结核早期患者,他们脸上那种不可思议的苍白和光泽感非常值得推崇。


”患有肺结核的人会吐血,鲍尔斯夫人认为正是因为吐血清除了病人体内的杂质,才使得他们的皮肤更加洁白,因此她建议女性应该尽可能少吃东西,并且每三个月就要摄入药物以“净化”血液。此外,她还建议女性在晚上用莴苣叶敷脸,早上则要用氨水洗脸,还要以铅做成的白色涂料涂在脸上,这样做可以确保她们看上去“尽可能的鲜嫩和苍白”。

只要稍微有点常识,就能看出这些方法在让你变白的同时也会要了你的命,但没想到美白的浪潮盖过了惜命的呼声,人们对鲍尔斯夫人的美白技巧追捧有加,不少女性为此命丧黄泉,仍有后来者趋之若鹜。中国人黄皮肤,古人云“一白遮百丑”,所以有了口服砒霜、鸡血面膜、鸟屎糊脸这类美白偏方,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白种人为什么更极端,宁愿死也要白?

《Mary Queen of Scots》中伊丽莎白一世

究其原因,恐怕和更早的时代一样,他们一致认定白皙的皮肤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因为这才能证明她们足够富裕、未曾因为在烈日下劳作而被晒黑。


贵族间盛行“白即是高贵和美”的审美观念,平民自然也开始相信越白越显得自己高人一等,而且当时的社会还普遍认为如果一位女士要履行家庭主妇的职责,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外表魅力,这样才能吸引丈夫留在家人身边,以完成忠贞不渝的结婚誓言。甚至有广告鼓吹道:“一位淑女的梳妆台上如果没有这样或那样的粉末,那显然不完整。”

119世纪末的一则美容品广告

所以为了白不要命这事儿还真不能怪女性愚昧,每个时代的女人都在为达到自己所处时代特有的审美标准奋斗不止,古罗马帝国的皇后为了白每天都用牛奶泡澡,几个世纪以来,铅粉一直被用在各种化妆品中,以达到上脸即刻变白的效果,连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也曾经深受其害……更何况是社会地位低贱的普通女性,她们这么做并非出于自我取悦,而是因为她们必须竭尽全力提升自身吸引力,才能被社会接受。


02

另一种危险

尽管在几十年后的美国,女性地位有所提升,但人们失去理智追求美好外表的情形并没有因为战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得到什么改善,而且这次还多了一个危险的助推器——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迎来了消费主义的时代。

就像淘宝主播告诉你“口红一定要买大牌因为不会错”、“漱口水比牙膏对口腔更有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告诉社会大众,是时候从勤俭持家变成炫耀式消费了。百货公司推出的邮购目录一改以往全是文字的陈旧面貌,以家庭照片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示美好家庭的“标配”,成功将中产阶级家庭洗脑,一夕间,邮购目录成为他们的“愿望清单”。

20世纪初的口红广告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的鼓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资料显示,20世纪20年代,美国日报类刊物的发行量达到以往的10倍之多,全国性的新闻媒体机构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消费至上”的观念广为流行,越来越多人掉入陷阱,开始通过“占有物品”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且很显然的是,这种观念持续至今。

彼时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是由男性挣钱,女性负责管理家事,家庭主妇往往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这使得女性顾客成为商家眼中真正的上帝,因此《女子居家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这类专为女性设计、告诉女性如何消费的阅读物也应运而生,大受欢迎。这些杂志主要刊登时尚趋势和美容指南之类的文章,并且向妇女们强调仅仅打理家务是不够的,一个好的家庭主妇还应该同时保持美丽和青春。

《女子居家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

女性杂志给妇女们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也重塑了大众关于“美”的定义。想象摄影术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从油画或者雕塑中寻找“美”的参照物,无论如何,这些东西显然是艺术品,还不至于让人着魔到要完全效仿。是忽然间,女性杂志封面上出现了如此真实的插图,并且人们渐渐发现女性杂志的购买者有相当一部分竟然是男性,他们往往受惑于杂志的封面女郎:大胸纤腰翘臀、金发碧眼厚唇、还有这一丝法式风情的女子。为了吸引更多异性的注意,女人们也把杂志封面和招贴广告视为了全新的“美丽标准”,争相模仿。


© Getty Images

有需求就有商机,护肤品牌赫莲娜的创始人Helena Rubinstein正是在这一时期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美容沙龙,不久之后她便将生意从创始地伦敦扩大到了欧洲各国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国。沙龙里除了提供烫发造型、减肥塑形、人造日光浴等服务,还有据说能测试面部缺陷和分析皮肤类型的仪器,众人为此大排长龙。彩妆鼻祖Max Factor还发明了号称能评测面部美丽指数的仪器,只需戴上这个插满铁钉的鸟笼状头盔,就能快速知道自己的“颜值”。


左:Helena Rubinstein

右:能测评面部美丽指数的仪器

除了这些官方发明,妇女们为解决所谓的“面部问题”,达到一致认可的美丽标准,还自创了不少民间美容仪器,用铁丝拧出来的酒窝仪、用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的可加热式蒸汽面罩、缀满塑胶冰格的冰冻面具等等,甚至还有类似健身房仪器的“V脸仪”。


各式各样的“美容仪器”

看上去似乎有些愚蠢,但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同样在被杂志封面的女星、app上的网红不断定义着。平心而论,无论是这些新的“美丽标准”,还是商家发明的各种美容仪,甚至还有当今流行的诸多美容概念,有多少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呢?其背后的野心昭然若揭,或多或少都遵循着消费主义社会“为你制造需求,再满足你的需求”这一推销思路。


03

忧心忡忡的男人

别以为只有女性才会被这些陷阱蛊惑,男性也没能幸免于消费主义的愚弄。同一时期的美国,消费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行为,她们给家里和自己购买各种物品、既照顾家人,也把自己打扮得高贵漂亮,频繁出入各类社交场合,有的女性甚至外出工作,干得格外出色——女性得心应手,男性却力不从心,当男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也开始感受到身份危机。

为了重塑男子气概,男性转而关注他们的身型和肌肉。就像大众媒体和商品广告向女性兜售新的审美理念和标准一样,男性也受到被制造出来的男性形象的影响,广告商煞费苦心地包装健美明星,利用明星树立完美的身体形象,向男性展示新的身体标准:发达的肌肉可以与男性气概划等号。

《Strength&Health》

健身器械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各地开始举办健美比赛,据统计,有80%以上的男性将大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自己的肌肉上,日夜操练,直至后来女性也加入健身的行列。


当时加州的海岸还流行起“肌肉沙滩”的风潮,男人们每天在沙滩上围起来,通过高难度的动作来展示力量、技巧和健身成果,这一场所成为了现代健身房的前身。美国至今仍是健身运动最为普及的国家,但当时的男人们是否因为练就了一身发达肌肉而重塑他们在女人心中的男性气概却不得而知。

左上:肌肉沙滩

左下:强力健身带

右:动感单车



04

规训的身体

100年过去,中国的美容美体消费热似乎来得晚了些,然而也来得更为猛烈。同样是在媒体、广告、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下,“美”几乎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商品,即使是极为理性的女性也难逃美容和瘦身的陷阱。整形医院的官方广告上,“标准”、“完美”等词出现频率最高,它们以极为权威的语气写出“完美双眼涉及到眼、眉、睫毛以及邻近组织之间的位置结构,其标准为角膜横径平均11mm;两内眦间距为两眼外眦间距的1/3眉位于上脸与额之间的眶上缘上”之类令人匪夷所思的描述——不幸的是,无数女性为此买单,亦有人上瘾。

“标准”的五官比例

不愿在脸上动刀子的人也有些办法:类似匪徒头套的面罩据说可以帮助瘦脸;需要插入鼻孔中的塑料整形鼻夹能让鼻梁更挺拔;绑在头上紧得能让脸变形的弹力绷带据说能预防双下巴;还有微笑训练仪、双眼皮锻炼器……这些塑料制品至今仍在淘宝上热销,瘦削的脸、明显的双眼皮、高挺的鼻子成了大多数人心中的终极目标。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风靡一时的身体审美大挑战,主角也同样是女性,这件事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样。

微笑训练仪 韩剧《三流之路》

美国法学家Deborah L. Rhode曾在《美丽偏见》一书中指出,“我们每年在外表上的全球投资总额接近2000亿美元,女性在这些费用中占有3/4的比例,部分原因是他们面对的标准比男性面对的标准更为严格,并可能因未能达到要求而受到更大的惩罚。”

大众对女性身体的要求似乎更苛刻了,

无论是采样计算出来的数字,

还是层出不穷的身体审美大挑战,

都更像是一个同质化的框架、一种商品化的标准。

某种程度上,

连女人们自己都认为要尽力把自己塞入这个框架之内,

才得以跨过美的门槛,

赢得相应的关注或者换取所需的利益。

和过去的无数个时代一样,大众追求的并非绝对的美,而是一种被当时社会认可或者是塑造出来的美;和过去不同的是,“美的标准”如今从被塑造到被接受再到被追捧,也许只要一部电影、一次热搜的时间,它屡屡遭到利用,成了大街小巷正在播放的广告,成了点开每个app时被动选择的画面,成了每一次刷脸付费时的快感,我们无法避免参与其中,但仍可以对此保持警惕。


《时尚的受害者》,艾莉森·马修斯·戴维(Alison Matthews David),重庆大学出版社,“时尚的致命方式不仅有三寸的高跟鞋、扭曲的塑身衣,更多的是衣物的染料、材质和装饰品,比如飘逸的丝带。



☁️    福利时间    ☁️


日常中,你最看不懂哪种“美”。


在留言区告诉我们,我们会从中抽取5位读者送出《时尚的受害者》一本。



撰文 / Lydia Li

编辑 / 小蒋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