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一个知识上瘾青年吗?
有人对消费上瘾,通过买买买获得满足,以为购买了某种产品就拥有了某种生活方式;有人对虚拟世界上瘾,追网红明星、玩网络游戏。其中最难被发现的是知识上瘾青年,因为他们看起来好像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但其实他们中毒最深。对于他们的诅咒是明明是为了搞清楚一切,最后变得什么都搞不清楚。
🤔🤔🤔
前男友很爱看书,甚至觉得能看懂哲学书的人,一定都坏不到哪去
但随着他书看的越来越多,开始变得连架都吵不明白。本来应该是一次日常的争吵,从我说你能不能不要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开始。
到最后他激烈的引用了萨特、拉康等一系列哲学家金句,什么爱情都是软弱的人满足自己的幻象,任何人的相处本质上是互相侵犯,他人既地狱之类的。
当时我又气又困惑,这大哥到底想表达个啥,到底是不想收拾家还是想分手?我说的你这么痛苦了分手算了,他又略显疲倦地说,宝贝我不是那个意思。
文艺青年气人的不是文艺,而是不说人话,不干实事。他们其实是最old school的知识上瘾青年。
(知识上瘾青年是这样一群人:崇拜知识,总想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企图有一个确定的理论知识在指导自己的行为。)
本文并不是反智或者反对知识本身,也不是倡导不读书或者少读书。而是对神话知识的现象产生质疑,想要探讨知识的力量边界,它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人类生活?
01
什么是知识上瘾青年
信息时代,人们就像是坐在高铁上看着窗外,你来不及欣赏路过的风景,就到了目的地。可惜人生没有GPS,速度太快,人不知道自己在哪,就算迷失了都不知道在哪走丢的。
有人对消费上瘾,通过买买买获得即时满足,以为购买了某种产品就拥有了某种生活方式;有人对虚拟世界上瘾,追网红明星、玩网络游戏、一个礼拜不出门也不会感到无聊。
其中最难被发现的是知识上瘾青年,因为他们看起来好像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但其实他们中毒最深。对于他们的诅咒是明明是为了搞清楚一切,最后变得什么都搞不清楚。
他们大概有一下几个品种:
a:理论原教旨主义:进化得接近完整,知识量巨大。所有生活都可以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来套,并且习惯了这样的表达,甚至和他们聊天都觉得要喊声老师。
b:洗脑大师:只要逻辑自洽就是真理,他们擅长构架逻辑,并且对于自己的观点非常固执。
表现为你觉得听着没毛病,但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的人,常存在于领导,意见领袖等人群。
c:知识胖子:对任何知识都感到饥渴,疯狂的囤积知识。买到就是学到,mark过就是看过了,学进去不是重点,重点有学的感觉。
d:量化教主:什么都要标准化,数据化,在一个事情得不到量化之前就觉得没有安全感。在生活里读多少书、吃多少热量、睡几个小时都需要被量化。
e:抽象话狂热粉:崇拜新型的高级概念,当季的流行语、专业术语、行业黑话缩写都要知道,并且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都要大量使用。
02
你讲的有道理,然后呢?
知识的一个陷阱是,“能解释问题,但不解决问题”。他的功能更多的结束在“哦,原来如此,Soga。”
知识能合理化某个现象,让人们找到一件事背后的原因,可是它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以前开选题会的时候,总有人从传播理论、行业分析、甚至人类情绪的基础模型中证明这个选题不够好。
但是当你让他提出一个选题或者进行优化时,空气就会突然地安静。
而且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中,除了师生关系,掉书袋是没有效率的。
人们会觉得爱说教的人无趣,并不是因为大家不够聪明。而是当一个人只会输出理论时,就把自己从一个立体的人,变成了一本平面的书或者一个文章。
别人无法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兴趣他的好恶他的审美。因此也不愿意对他分享更多。
03
因为太想做好了,所以一直没有做
而当企图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因为行动意味着要开始选择。
要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理论,就会有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理论,而且逻辑上都是完全成立的。我们该相信哪一个?
而且现在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过去的经验总结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现在的宇宙,很多知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证伪的。
因此怎么敢相信了解的东西就是对的呢?
吸收知识需要记忆力,而消化知识需要判断力。如何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判断力,难道是通过摄取更多的知识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思考是一个自然地事情,它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瞬间里。但是对于知识上瘾青年来说,思考是一个足以让人发疯的事情。
就像衣服越多,越不知道穿什么一样;知识杂乱的堆放在思维的仓库里,反而扼杀了很多可能性。别人已经开始行动了,而想太多的人还在选择,该用那个理论。
(有一种完美主义就是,因为想做到最好,所以一直没有做。)
04
为什么那些“干货”危险?
没有解决问题的知识还是安全的,而看似有用的知识,可能是最危险的。尤其是那些越符合人性需求又可操作性强的。
市面上最恶臭的莫过于那些指导人们谈恋爱找伴侣的理论,男版pua,女版ayawawa。关系、信任、爱情、婚姻,被简化成了,男人如何睡女神;女人如何嫁个有钱人。
这些理论可操作性强大到,连朋友圈都教你怎么发,短信都教你怎么回复。的确有人可以通过这套方法论能获得一次满意的性交,或者找到一个长期的饭票。
在这个没有爱没有浪漫,只有算计的过程中,人性被阉割成了动物性,只有导师们获得了实在的金钱利益。
而被洗脑的人,并不是因为拒绝知识,恰恰是因为神话了知识的力量,低估了自己的可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和方法论都是这么极端,都要摒弃。而是不要变得教条主义,神化知识的力量。要正视他们的危险性,在于杜绝了其他的可能性。
毕竟,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文明发展,更重要的燃料是那些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类。
05
日常生活中神化知识的瞬间
纯粹知识上瘾的青年可能并不多见,毕竟大家现在越来越没时间看书了;但是神话知识的瞬间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
它发生在父母让小孩学习兴趣班的时候,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一人考上大学,全村人都庆祝的时候,因为贫穷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而知识改变命运。
它发生在每一次热点事件下人们的争论,明明都不在现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吵得昏天黑地。
因为某个信息的碎片,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个举动,是可以被某个理论或者道理而解释的,所以我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它发成在弥漫在互联网各个角落里的自嘲的段子里。因为总有些东西是道理解释不清的,比如说自由、爱、真理、美。神话知识的人会本能的认为,如果找不到答案,所以就不存在。
“自由?不存在的。别骗自己了,人都得工作。”
“爱情?偶像剧看多了吧,都是多巴胺的产物。”
“为什么要不开心,是奶茶不够好喝还是游戏不够好玩?”
(站在旁观者的位置,用调侃讽刺解构一切,段子背后没有立场也没有力量,从而进入一种特别肤浅的虚无主义。)
“任何一种想法就其本身来讲都是中立的,或者说应该如此;然而人会令想法活起来,在它身上投射自身的火焰与狂想;于是想法不再纯洁,化作了信仰,也便切入了时间,变成了事件;从逻辑到癫狂的演进于是在所难免......就这样,诞生了意识形态、教义与血腥的玩笑。”——解体概要,齐奥朗。
人类历史600万年,
用知识(文字)来认识世界不过才数千年。
请质疑知识的边界。
知识可以成为人类拓展认知的一扇窗口,
但它不能成为人类唯一的眼睛。
👀👀👀
动图来源 / GIPHY.COM
撰文 / Winehouse
编辑 / 小蒋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