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能不能不要那么敏感?

高低杠 NOWNESS现在 2022-04-12


🆖

“敏感”是当代人的浪漫病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敏感”成了当代人普遍恐惧的一种心理瘟疫。

表达自己负面情绪的“网抑云”评论受到嘲笑;展露自己抑郁症历程的网帖被频繁质疑“卖惨”;过于表露自己的情绪被视为“幼稚”,需要受到“过来人”的规劝……

  ©️ Ke To

然而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待他人时,如果有谁真的在体会他人情感上表现出某种迟钝,却会被视为“直男”而受到嫌弃;在形容自己时,就像我们更愿意自认社恐一样,大家还是更多地使用“情感细腻”而非“神经大条”这样的词汇;类似“气味/声音/色彩敏感”这样的词,也俨然成为了拥有独特生活技能、感知敏锐、审美独特的某种证明。

这一切似乎又说明,在我们心中,敏感似乎并非一无是处,而是与很多我们珍惜的东西息息相关。

  ©️ Patrick Tosanil

这种对待敏感气质的纠结态度,与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直接相关。


我是个敏感的人……吗?

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场理性逐渐和情感分离,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

  ©️ Alain Fleischer

在农业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家庭、土地、教堂、学校这些场所,基本都集中在一地,甚至彼此混同。相应地,人们的感性和理性也常常混杂运用——在耕作中所需的对水土气候的古老知识,与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与热爱融为一体;而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与虔诚的宗教生活中,也包含着人们对于世界本质、伦理观念、经济运行等问题的最原初的理性思考。

  ©️ Jim Goldberg

工业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生产的场所开始和生活的场所相互分离,人们开始脱离家庭,前往另一个地区或是另一座城市,和一大群来自闻所未闻的遥远地方的人一起,被安排去做一件并不由自己掌控的工作。

  ©️ Oracle Fox

因此,工业时代的人们不论是对于身处的场所、所从事的工作,还是身边的人,都处于一种彼此疏离、乃至彼此敌对(用学者的话说叫“异化”)的状态。这时,能够帮助人们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就只有理性。通过理性,我们找到能够战胜陌生环境、为自己攫取最大利益的方式,同时也能够让我们规避与他人的冲突,以及在冲突不可避免时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 disco doll

相比之下,情感在这种生产过程中更多地属于累赘、障碍和危险元素。一个多愁善感的工厂主,会因为优柔寡断的决策风格,以及设置包含过多怜悯的工资水平而遭到市场的淘汰。一个情感丰富的工人,个人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会让他无法适应高度稳定的、不断重复的工作上来。

  ©️ Meadows

更糟糕的是,敏感者相对而言更容易让自己的情感被他人察觉,在陌生人社会当中,也并不会获得同样饱含情感的回应,甚至可能换来对面理性的算计,导致自己的利益和名誉遭受损失。久而久之,人类逐渐从操作机器变成被机器操纵,最后直到变成机器,而人性中原本相对于机器多出来的那一份对情感的敏锐感知力,则被视为不必要的冗余加以剔除。

  ©️ BrieRM

当今的都市虽然远离了蒸汽时代的机器轰鸣,但整个社会的“底层逻辑”依然源自工业文明,甚至比起之前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前往更加遥远的地方,和更加陌生的人,为了近乎单一的目的,从事着更加简单重复的工作。敏感的内心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仅毫无用处,并且几乎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 Rosanna Jones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对个性化、个体化的强调,更是无形间强化了每个人的原子化状态,当婚姻变成了“搭伙过日子”,同事在下班后就成了陌路人,文艺作品从追求“以情动人”到单纯被用来“倍速下饭”,我们再也难以为自己的情感找到能够安放的一席之地。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恨不得将自己对情感的敏锐度无限钝化,以至于最理想的情感情况变成了“我喜欢你,做我女朋友吧。”“看你,我都行。”


我们真的

完全不需要敏感吗?

从个体角度来说,尽管主流的生活方式对敏感者并不友好,但当这种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统制愈发加强,我们也被迫重新拾起自己的敏感一面——正如这种生活方式曾让我们被迫放弃敏感一样。

  ©️ Libertie

例如,在当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霸凌和剥削开始以“文明”的、隐匿的方式进行,甚至内化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而只有敏感的人能够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看看那些面对酒桌黄段子陡然作色的女性,或是面对职场PUA套路拂袖而去的00后实习生,是不是都经常被扣上“你太敏感了”的帽子?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人,能够第一个看透并摆脱某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所蕴藏的丑陋,从而及时止损。

  ©️ Stephen Gwaltney

此外,虽然敏感者与受到社会追捧的原子化个体格格不入,但当我们要抵抗后者的侵袭之际,敏感就是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纽带时最需要的特质。一个敏感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心情,也善于让自己的痛苦被他人感知,这是在陌生人社会中重新构建起共同体所需要的第一步,而后者恰恰是能够治愈我们当下无力感的关键。

  ©️ John Dykstra

近年来在全世界掀起巨浪的Metoo 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场敏感者的联合。一方面,她们的敏感让她们难以忍受那些隐匿在细枝末节当中的性剥削和性侵犯,更倾向于用最大的力量去清除那些无处不在的“微型强奸”;而另一方面,她们的敏感又能让她们在内心最深层次体验彼此的感受,从而建立起无条件、无保留的强大同盟,让这份“最大的力量”成为可能。

  ©️ This isn't happiness™️

或许,只要当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沉溺挣扎还在持续,我们在敏感和钝感之间的纠结也可能还会持续下去。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敏感已经不再是一种“病症”,不如说是一种必要的“免疫机制”,尽管当它发作时,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总好过被病毒悄无声息地夺走一切。




🕙✉️🕙

 来聊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敏感的人吗? 



撰文/高低杠

编辑/Svet

排版 /Amanda

NOWNESS

左滑查看更多

作为NOWNESS多元文化内容的纸上版本,2021年第一期NOWNESS PAPER,会与不同领域的创意人一起寻找自己和世界的“新声”。本期 NOWNESS PAPER 新刊将跟随《周末画报》同步发行,敬请期待。





更多「当代生活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