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立铭:原生家庭可能这样影响了你的孩子

2017-08-22 王立铭 把科学带回家

本文来自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王立铭


浙江大学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学专家、科普作家


他曾出版过《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和《上帝的手术刀》,获得过“文津图书奖”。


私底下,他是两个可爱女儿的父亲。怎么给孩子讲科学,怎么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又怎么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他会有特别的见解。




首先,我们来回答上篇留下的问题: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遗传物质参与决定了从身高到智商,从自信心到幸福感的许多指标,并不意味着环境因素——当然也包括家庭环境——就真的毫无影响可以放之任之了。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从双生子研究出发,我们来聊聊里面隐藏着的小细节。



原生家庭没影响?也许是它太"正常"

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双生子研究的结论一定是基于大样本的统计分析


换句话说,当研究者们说,“智商主要是遗传决定的”,并不是说任何两个同卵双生的孩子智商都一定会非常接近,而是说如果测试了成百上千对同卵双胞胎的智商,会发现平均而言双胞胎之间智商会很接近。

从研究方法上说,这样当然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只有大样本、多样化的数据才能有效地“抹平”各种意外事件导致的影响。但是反过来说,这恰恰也就说明,小概率因素和事件也许仍然能够影响智商。


1养育环境“正常”,就能把“先天”发挥到极致


打个比方吧,假设一对双胞胎孩子,一个平安顺利长大,另一个受了严重的意外伤害(比如车祸中脑袋受了严重撞击),或者发育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考虑因为毒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们),或者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大脑发育的疾病(比如汞中毒),显然,他们的智商测试成绩会因为这些小概率事件出现巨大的差别。

事实上,也有人严肃地研究过某些环境因素,例如缺碘、例如从小遭受虐待或者被遗弃,确实会严重影响智商。但是在做研究的时候,缺碘啊遗弃啊都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即便是统计在内也不会影响分析结果。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了,双生子研究其实有一个隐含的限制条件,那就是被调查到的双胞胎孩子们其实总体而言生活成长的环境还是比较类似的,比较“正常”的,即便彼此有差别(比如父母学历,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等等),也往往不是横亘几个数量级的天壤之别(比如一个被车撞过另一个没有)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可以想象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会特别的明显。

我们可以假想一个极端例子,如果孩子们被当成小老鼠,关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成长,然后再做双生子研究,研究者一定会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零——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她研究的样本根本就生活在完全一样的环境里嘛。

现实中也能找到这样的佐证。比如说,我们上面聊过,在美国本土进行的多项双生子研究都证明身高差异有差不多80%是遗传决定的。在其他发达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和瑞典)进行的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数字。

但是我特意没提的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就要低得多!例如,2004年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者们在中国本土分析了385对双生子后发现,中国孩子中,身高的遗传贡献只有65%。

1978年一项在西非进行的类似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身高之外,许多生理心理指标也都呈现类似的规律:在发达国家遗传贡献大,在发展中国家遗传贡献相对低。

身高之外,许多生理心理指标也都呈现类似的规律:在发达国家遗传贡献大,在发展中国家遗传贡献相对低。

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上面的讨论,答案也许是这样的:


在发达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家庭情况的环境虽然有差异,但是没那么显著。


比如说吧,我在美国不少地方旅行居住过,不管是再小、再偏僻的地方一般也都找得到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找得到星巴克和汉堡王,房子里一般也都有冰箱、电视、烤箱、热水。这种“主流”或者说“正常”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双生子研究的背景和默认存在。

但是在中国,在地图上随机戳两个点的话,生活环境也许会有数十年的差别:

  • 也许一边是豪宅、泳池、司机接送上下学,

  • 一边是需要走二十里路上学,一块没油少盐的干饼当午饭

……

因此,在环境差异巨大的国家做双生子分析,自然会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因此,要说给爸爸妈妈们的建议的话,我觉得双生子研究能够说明的是:


只要爸爸妈妈们能给孩子一个比较“主流”、比较“正常”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孩子们身体里的遗传物质,就会顽强地让他们自己变成他们本来的样子——或者学术一点描述,就是双生子研究预测他们会成为的样子。


和咱们政治课讲过的孵小鸡和种豌豆一样,你别把温度灯光土壤干湿调的太离谱,小鸡和豌豆都还是会好好出来的。

话说到这儿,是不是开始有点接近鸡汤的模样了?这不就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不就是静待花开、蝴蝶自来嘛。

带孩子这件事,原本是可以这么轻松的:尽量做你自己,也尽量让孩子做自己。

因为其实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小小身体里本就隐藏着一个原原本本的自己。


2我能给孩子创造“极端好的小概率环境”吗?


我估计看到这里,还会有很执着的爹妈继续追问一个问题:

即便你说的都是对的吧,智商这东西,八分天注定两靠打拼。但是你也说了呀,极端坏的小概率情况(比如车祸、中毒、虐待)确实会显著影响智商。那反过来,极端好的小概率事件(比如我照着虎妈的书一板一眼学)也可能会显著提高智商的对吧?所以,你阻止不了我给孩子创造一个生产天才的环境!

这道理还真没说错。就像我们讨论过的,基于大样本的双生子研究是无法反映小概率事件的影响的,或者说双生子研究的结论是基于一个“正常”、“主流”的生活成长环境而言的。理论上我们确实无法排除天赋异禀的爹妈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专门生产天才的养育环境,也确实无法排除在各种媒介上侃侃而谈育儿经验的爹妈确实是找到了这样一套独门绝技。

但是问题是,即便理论上有这样的一套东西,你敢随便试么?


说到这,前面专栏文章里反复讨论的是偶然还是相关,是相关还是因果的方法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想想你就能明白,虎妈也好,猫爸也好,超过好老师的好妈妈也好,他们的育儿经验本质上都是一个最多几个孩子的个人观察体会。非要说爸爸妈妈当年做过什么说过什么,所以孩子今天怎样怎样,这两者之间别说因果性,就连存不存在任何相关性都很可疑。

  • 相关性要怎么说明?大家可以回忆我们讲过的一项研究,研究者们给爸妈带上录音机统计他们每天说话的数量,发现说话越多的爸妈,孩子学业成绩越好。大量样本,定量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分辨偶然巧合还是相关性。

  • 而真要说明因果性,这些育儿专家们得学学小老鼠吃奶酪的实验,在两群孩子里验证某项育儿理念和措施是不是真的有效才行。

类比一下,大家对待网络上流行的育儿理念和经验,其实就当做朋友圈里的养生指南——就是诸如“下面五种食物千万不能吃”、“这三种水果每天吃,不吃药治疗高血压”这样的——看看,笑笑就好。

我们都知道东西不能乱吃,药不能乱用,请把同样的理念用在带孩子上吧!你只有一个身体,孩子成长的历程也只有一次,拿只有一次的东西去亲身检验似是而非的理念,好像有点划不来。


棉花糖实验的秘密:环境怎么影响人?


说到这,我似乎在给大家留下一个印象,孩子的特质和未来主要是“天生”的,后天的养育环境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给出一个正常的养育环境,然后等着就好。作为父母,能做的事情真心不多。

是不是这样呢?也是也不是。


1“智商”靠先天,“学习成绩”’却靠后天


我们已经说到,身高啊、智商啊、幸福感啊,这些生理心理指标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好不好、大学上不上得了、未来收入高不高这些指标也确实和遗传因素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细细想想,你会发现前后这两类指标其实是特别不一样的。

就拿智商和学习成绩两个例子做一点讨论吧。

智商,我们一般认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或者至少可以说,智商测试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在不依赖于后天学习的知识的同时量化一个人的智能,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记忆力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智商测试里不会出现诸如“乌鸦是鸟还是哺乳动物”、“圆周率是不是无理数”这种需要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点。

相反,学习成绩明显是一个严重依赖于后天学习的指标。

可以想象,一个孩子智商再高,如果一天学都没上过、一天书都没看过,他/她也绝对不可能考试拿高分——估计他/她考试题目都看不懂、考卷上自己名字都写不出来。学业考核所需要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先贤们殚精竭虑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所以孔夫子才会说“思而不学则殆”。

很明显,从智商这样与生俱来的特质,到学习成绩这样一定需要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的素质,两者之间一定还有些别的什么。说得通俗点,如果说智商啊、人格啊、自信心啊这些是期权,学业成绩人生成就是硬通货,我们就还缺一种能把期权“变现”的手段。

这种变现手段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棉花糖实验”里看出一点点端倪。



1“棉花糖实验”是如何被误解的?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全世界的爸妈和教育者群体里广泛传播,但严格说起来,它被夸大和误读的的时候可能比被正确理解的时候多得多。

这个实验的设计非常简单:


1960-19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在斯坦福附属的保育学校召集了几十个四到六岁的孩子,把他们一个一个带进一个小房间,给他们一块棉花糖,让他们一个人待着。孩子们被告知,等大人十五分钟以后回来再吃,就能得到两块棉花糖。如果等不及要吃,也可以摇铃铛叫大人,不过这时候就只能吃到面前这一块了。

然后米切尔发现,孩子们的表现差异很大。


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就会摇铃叫大人进来,有的孩子甚至根本摇都不摇拿起来就吃,还有孩子会先四周搜索一下确认没有大人再吃,甚至有孩子还会破坏抽屉偷更多的糖来吃……

反过来,也有一些孩子选择静静等待,他们有的会蒙住眼睛不看棉花糖,有的转过身去开始唱歌,有的百无聊赖的踢桌子等待……但他们都可以坚持到十五分钟后大人们重新回房间,然后满意地领到两颗棉花糖。


这个研究本来做完也就做完了,但是好巧不巧的是,米切尔在十年后偶然发现:能坚持等待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比其他孩子好。在更严肃的后续分析中,米切尔他们更是发现,能坚持等待的孩子高考成绩更高(SAT分数要高出210分)、更不容易肥胖、不容易沾染毒瘾,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四岁的时候晚吃一会儿棉花糖,长大了才能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了有没有?

但是看过前面章节的读者们应该能发现很多问题(请给自己十五分钟时间想想,先不着急看下面的分析)

• 首先的问题就是:棉花糖实验到底考验了孩子的什么特质?

米切尔本人倾向于认为这个实验反映的是延迟满足的能力,说通俗点,就是会不会小不忍则乱大谋,能不能为了诗和远方忍受眼前的苟且。

而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米切尔本人认为这种能力挺不是单纯的硬挺着不吃,而是来源于所谓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能够主动认知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有意识控制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

在棉花糖实验里,那些能够长时间等待的孩子往往会想出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唱歌、捂眼睛、踢桌子都算)。米切尔认为,这正说明这些孩子实际上意识到了近在眼前的棉花糖对自己的强大诱惑,因此有意识想出了对抗这种诱惑的办法。

但是很明显,所谓的“元认知”能力又是一种什么能力,具体在人脑中是如何实现,又是受什么东西调节的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  然后就是:相关性和因果性如何区分?

很明显,晚吃棉花糖和长大以后成绩好这两件事有相关性,但是这两件事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是很可疑的。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情形吧:

  1. 从小家境不太好、没怎么吃过棉花糖的孩子也许会对棉花糖更“饥渴”;

  2. 反过来,也许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从小棉花糖吃的都快腻歪了。

这两类孩子对眼前的一块棉花糖的抵抗力很可能就会不太一样。

而我们也已经讨论过,家庭经济条件和子女受教育的程度也是有相关性的。所以到底是棉花糖实验的结果决定了未来学习成绩,还是经济条件决定了棉花糖实验的结果以及未来的学业成绩,还是这三者都是仅有相关性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都是还没有完全得到检验的。

•  最后就是:导致实验结果的是内因还是外因?

能够长时间等待的那些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做到这一点的?是遗传物质还是后天的生活成长环境?考虑到接受测试的是四到六岁的小孩子,我们会猜测,这种能力应该是天生的。

但是由于棉花糖实验并没有用上双生子研究的策略,我们并不能真的确认这一点。就像上面说的,家庭环境也确实有可能对孩子们的表现有很大的干扰。

要说本来这些问题也无伤大雅。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本来就比较难以非常清楚地区分相关和因果、内因和外因。但是问题是棉花糖实验实在是太容易理解、结果又实在是太惊人(忍受十五分钟,多考二百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都难逃被误读和误用的命运。这口锅也真的不知道该谁来背。

比如说,很多育儿书里会煞有介事地介绍所谓“延迟满足”的理念,让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要求,“等一等”、“看一看”。

著名的美国版衡水中学——以专门招收穷人家孩子、大学录取率超高为标志的KIPP学校,其理念就是自控力决定人生,标志性的口号更是毫不掩饰的——“先别吃棉花糖!“(Don’t eat the marshmallow yet)。


▲以先别吃棉花糖为主题的书籍。

结合上面的分析你就能发现,这些思维犯了我们说到的所有错误:


  • 如果延迟满足和学业成绩仅仅相关而无因果,那么仅仅强调去人为的实施延迟满足就不会有效果;

  • 如果延迟满足的能力取决于遗传因素,那在所有的孩子身上一视同仁地要求延迟满足甚至可能扭曲孩子原本的性格特质;

  • 而即便是米切尔自己,也不认为延迟满足的表现是因为单纯强硬的“自控”。


那么既然如此家长和老师们片面强调自控力、强调令行禁止,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棉花糖实验里确实有一些逻辑更严密的推论。比较可惜的是这些推论反而因为没那么吸引眼球经常被大家忽视。


3先天和后天之间的“变现手段”是什么?


在2013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们重新做了棉花糖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操作:


和米切尔做的一样,研究者们在交代了要求之后离开了房间。但是在一半的孩子里,研究者没有遵守他们的承诺——那些孩子即便是等足十五分钟等到研究者返回,也拿不到两颗棉花糖!

实验的结果也很惊人:经过一次“欺骗”,孩子们在后续实验中的表现也会显著退化,坚持等待的时间还不到同伴们的四分之一!


和原始版的棉花糖实验不一样的是,罗切斯特版的实验引入了严格的对照操作(同样表现的孩子,守信用和不守信用的大人)。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放心的相信其中的因果性:环境确实会显著影响延迟满足的能力。

在一个没有信任、难以预测的不安环境里,孩子们会倾向于享受当下。毕竟如果不知道明天的太阳还升不升起,那一鸟在手肯定胜过两鸟在林。

好,让我们带着这个新发现回头再看看从智商到学业成绩之间被忽略的“变现手段”。新版棉花糖实验的提示也许是:持续的、可预期的回报。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极端简化的情形:

智商代表天生的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业成绩代表一个人如何在具体的学习和测试过程中持续运用前面这种能力。

新版棉花糖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不管孩子们在接受测试前的能力如何,也不管这种能力是来自遗传还是后天环境,但是能否运用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接受到的反馈。

孩子们接受到的信息是“这种能力很好你会得到回报”,还是这种能力没有啥用回不回报看我心情,会导致非常显著的行为差异。对于延迟满足是这样,对于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也是这样?对于坚持规律作息,对于远离毒品困扰,对于坚持道德底线,是不是也可能是这样?

在我看来,这种回报系统也许就是一座桥梁,连接起深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生理心理特质,和可塑性更强、变化更多的人生经历与成就。


这座桥梁其实也就是一种习惯。

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做到对孩子信守每一句承诺,有没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可以对话的、不会时不时神经错乱的爸妈?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没有太过轻易地制定目标——从减肥存钱到读书交友——然后太过轻易地食言?

我们的习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习惯,我们鼓励和允许的孩子自己的习惯,也许是这些事情最终在漫长的人生里把先天特质“变现”成具体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这也许是棉花糖实验的一点点提示。


王立铭专栏回顾


作为一个爸爸和科学家,我怎么对待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

王立铭:没必要学习科学技能

王立铭:育儿文为什么会让你焦虑?

王立铭:被过度设计的孩子会丧失核心竞争力

王立铭:市面上的儿童科普书缺了什么?

王立铭:为什么你不用在意大多数育儿文

王立铭:原生家庭有那么重要吗?







不过瘾,请戳

你的孩子可能不能好好吃芝士了

如果宇宙的历史压缩到一年,人类出现在哪个月?

鸡走路时为什么脑袋一抖一抖的?

为什么狗脸有很多种,猫脸就那么几种?

睡到半夜醒来啥情况?你可能返祖了  | 睡前科学故事

你为什么不记得吃奶时候的事情了?

运动后腿酸是因为乳酸吗?可恶,又被骗了

为什么很多事情,睡一觉就感觉好多了?

猫和狗为什么喜欢被摸头?

你为什么有10根手指?

这9个健康谣言,就别再一代代传下去了

河马不会游泳,那它们每天泡在水里干什么?

外科医生的衣服为什么不是蓝的就是绿的

关于光的18条不可思议的知识

杀死孩子天性的一句话:“男孩就该有男孩的样子”

上海幼升小测出来的智商是一生不变的吗?

班里的6个阶级:你的孩子属于哪个?

你是如何让孩子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的


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