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说 | 8分钟洞见生命
01 任何教育的进步都是极其艰难和缓慢的,与其期待国家的教育变革,不如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
02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人生是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最后起根本作用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和人对自己有什么期待。
03 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要从根子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就要去认识、理解缓慢又漫长的童年,包括父母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因为,父母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演,而孩子童年时期的一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04 你一定要记住,你爱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表现。无论他表现好还是不好,他都是你的孩子。只有你爱的是他的本质,你才能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坚定地站在他身后。
05 排在亲子关系里第一位的不是教育,而是满足。而要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首先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陪伴这个简单的行为背后,蕴含了很多对孩子有益的价值,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被爱的感觉,都是在这种陪伴里面获得的。
06 一个人的精神面相显得愁苦,肯定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对一个人精神面相影响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最难改变的。
07 母亲要做到始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就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不是说孩子需要她时才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这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生命的“全能感”——觉得自己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自由地释放自己本能的需求。
08 母爱的缺乏(特别是早期母爱的缺失)会让人心灵匮乏,这种匮乏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因为这是属于人本能的需求。
09 对于睡眠,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都有一个误解,以为睡眠是可以伸缩的,有弹性的,是可长可短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靠压缩甚至剥夺人的休息时间来学习,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危害很大的。
10 病态的孩子嫉妒人,贬损人。对不应该畏惧的感到畏惧,不免有点可悲。对应该畏惧的毫不畏惧,则更为可怕。
11 孩子对死亡的思考,要比父母想象中早很多。如果父母不及时对孩子进行死亡的教育,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如果父母尽早为孩子建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
12 其实,我们去接纳“死亡”,我们去理解“死亡”,这是我们精神成长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必要的“死亡教育”确实会加深孩子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实际上,也正因为有“死亡”,“活着”才显得那么美好。珍惜亲情与友情,珍爱生命。
13 处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成为合作者,互相包容互相促进,而不是在发生矛盾时就一定要分出个胜负输赢。任何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健康合作。
14 将孩子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最重要的前提还是在于父母接纳孩子。父母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不够活跃、不够积极、不够开朗的表现,看成是弱点或缺点。
15 性格好不是指哪种性格类型好,而是指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和自我认知。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够更快、更容易调节自己,这就是性格好。另外,性格好的人在受到挫折或者打击时,会有更强的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甚至有钝感力。
16 我会特别强调:作为一个教师,要把对学生生命的研究作为我们更为重要的一种工作。
○
○
往期回顾
“在看”是支持,“转发”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