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共读的那些故事

李晓霞 张文质 2021-12-23


01

所有的选择,都应以生命为先


我在文质教育研究院做课程研发之前,曾在大学教书。


成为大学老师之前,我还有很多经历,这些经历也直接影响到我今天选择投身于家庭教育事业中来。


十八岁中师毕业,工作两年后,又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以后,我做了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情:结婚;然后我又做了人生的第二件大事:生孩子。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做好准备,身体不太好,怀孕的同时不能胜任工作,于是就辞职在家里生孩子,做了三年全职妈妈。


这三年中,我觉得还是要做点什么事。所以,在孩子3岁以后,我又重返大学读研,毕业以后,进入大学教书。我的人生、前途、目标,似乎都清晰可见,甚至都可以看到这一生结束的样子。


2014年,发生了我人生第三件大事:我又怀孕了。怀孕的同时,还考上了博士。因为机缘特殊,我必须要面临着一个很艰难的选择,是选择大学老师的工作和博士学位,还是选择生命?


一边是你一直苦苦追寻的理想,一边是生命。我痛下决心后,辞职在家生孩子。人生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于是我又在家里陪了孩子三年。


为什么每次生孩子都要在家里做全职妈妈?


其实当时选择的时候我是没有太多意识的,不知道从出生到3岁之间,母亲陪伴孩子是多么重要。


在认识了张文质老师后,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坚持的,正是与生命化教育理念相契合的,是做错了无可挽回,做对了惠及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决定。


02

在共识中让家庭教育回归本质


因为我结婚早,生孩子早,自己还没有成熟就当了妈妈,所以,在真正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感觉焦虑和无助。


尽管我的老公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授,在我的心中他还是一位内外兼修的男人,但是在有了孩子以后,家庭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家庭内部矛盾也是时常一触即发,三代同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等。


我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直到有幸受到张老师的亲自点拨,才让我重新定位家庭教育的地位,更让我觉得它比我之前的所学所研都要更重要。


虽然我与老公也算有较高的学历,但是依然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虽然我们都很努力,但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上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方向不一致,不仅教育无效,反而会产生矛盾。


所以说不管是作为家庭还是作为学校,孩子成长过程都需要有基本的生命观,所以我决定从改造自己开始,慢慢去改造我的小家庭,然后分享给更多与我有同样困惑的父母们,呼吁大家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的教育共识。


而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不正如此吗?学校也是千万家庭的浓缩,父母不好当,老师更不易。母亲与教师这两个角色的难处我都非常了解,可能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所有的力量汇聚起来,帮助孩子成长的更好。


“共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起点。


03

用最朴素的方式开展共育活动


所以,我加入文质教育研究院的团队开始发起共读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导家校共读活动。

为什么要共读?

张文质

张文质老师说:有了共读才能形成共识,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共育。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如此,家庭和学校之间也应如此。


家校共读活动的开展,基于张文质老师30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成果。他之前很长时间一直都在研究基础教育,在研究基础教育的时候,他发现孩子很多的问题不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根源在家庭、在童年。所以他进一步来研究家庭教育


我们现在有很多家庭教育理念都是在家庭范围之内,研究亲子关系。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忽略学校力量的影响,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来对待家庭教育问题。


也是张老师的观点,一个好的学校一定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不配合,学校没有办法开展工作;家长不了解学校,也没有办法在家里指导孩子获得好的成长,所以说我们必须要跳出家庭来谈家庭教育,要致力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致力于家校共育平台的搭建。

家校共读主题分享


家校首先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共同的目标都是维护、呵护、滋润一个生命的成长,在这个共识基础之上,我们就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作为父母而言,其实我们都没有接受过“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反过来说学校的老师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家庭教育的培训,所以说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为了孩子一起去学习,进而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发起共读倡议


04

共读的小故事

很多学校和家庭接受了我们的这个提议,全国范围内也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共读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确实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么简单的活动形式到底能够对育儿产生多大的影响?



01

故事1


我的一个堂姐,初中文化程度,是一个初三孩子的母亲,她就是这么想的——这么读,有用吗?会不会读完,还是老样子?我也不爱读书,还是不要参加了吧。


当然,我的堂姐还是在我的“强迫”下加入了。我把《奶蜜盐》的全部共读音频发给她听,她接收的时候也依然是不屑的。半年后,她找我说,你发我的音频听了一些,觉得还不错,你给我寄一本《奶蜜盐》过来吧。我买了一本送她。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打电话给我说,要是早点读,或许我和孩子相处,就没那么多问题了,如果能重新来过,我就不会把孩子丢到外婆家不管了……再过半年,她告诉我怀了二宝,她要做个对的母亲。



02

故事2



李悦的故事——从诅咒到甜蜜


2017年《奶蜜盐》出版,她是第一批的读者,在此之前,作为某学校的一位学科教研组长却已经有17年未和自己的儿子说上话,可以说关系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同在一间房却好像彼此不存在,从不熟悉甚至发展到了两相生厌的状态,甚至会说:我要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他要死了我就省心了!


张文质

如果一个人现在感到不幸福的话,可以回去看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童年的苦涩、尴尬、无奈在影响着自己,还可以继续往前还原,还原到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上面去,看看童年的不幸到底是哪一种关系的不顺利导致的。


张文质老师《奶蜜盐》一书中的这段话,给了她反思。回溯自己的童年,才发觉伤痕累累,童年时,母亲经常的无名之火,父亲的时时挑剔,父母之间的每日三吵……已经让她烙上了重重的生物疤痕。于是开始在共读《奶蜜盐》中,自我救赎。

当你要改变自己,走上一条慈悲祥和之路,上苍就会眷顾你。从“公益共读活动”到“教育行走”,再到“生命化教育研修班”,母亲开始改变,儿子也开始读《奶蜜盐》,两个人开始一起听共读讲座,亲子关系缓和仅仅只用了读书的三个月。



03

故事3


三年前,她的父亲每天默不作声、唉声叹气,并长期与肠胃炎闹革命,这一切都源自于父亲与弟弟的紧张关系。


从小,父亲对姊妹几个的却别对待,导致她的弟弟与父亲相见无言,即使儿子早已成年,父亲依然用教育小朋友的方式对待弟弟,不仅没有效果,还让父亲总是恨铁不成钢。


作为姐姐,她四处寻找方法试图化解这个问题。比如参加各种读书会,《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等等市场上有代表性的书籍,直到遇见张文质老师,才真正意识到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化解矛盾






张文质

一切家庭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要从根子上解决家庭问题,就是去认识、理解缓慢又漫长的童年,包括父母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


随后,父亲也加入了共读,父子关系的改变从父亲对孩子的接纳,和对自己和解开始。如今,折磨父亲多年的肠胃病,在与弟弟关系和睦后不治而愈了。


如今,她的共读群就在自己的家庭群,每天读书拍照、谈感想,多年不读书的父亲,竟也带着老花眼镜认真学习、认真“交作业”,而她本人更是成为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希望将自己家庭的治愈案例分享给更多的家庭。


写在后面的话


从2017年-2020年,从1个人到1群人,再到10万人共读一本书,这是一段神奇的共学共进之旅,这是一份爱的传递,一种生命的涌动,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感受到因为同行获得生命成长的欣喜。

 

张文质老师一直强调,“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我们要让家庭教育变得质朴,变回它原来该有的样子,让所有父母有重新审视生命的自觉,有尊重生命的敬畏。这不是我们要的所有结果,但却是最重要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开展共读活动的意义所在。


期待您的加入,期待您的同行!

 


●●● 我 们 希 望 ●●●

共读大使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和我们拥有同样信念的人,我们走在一起,把成长不可或缺的“奶”“蜜”“盐”送给每一个孩子。



# 作者介绍 #


李晓霞


文质教育研究院课程部主任,文学硕士,奶蜜盐共读大使,“张文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项目负责人,全国《奶蜜盐》共读联盟主持人,全国“十万班级百万家庭”公益共读活动负责人,《奶蜜盐》实践指导丛书《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秘密》《做孩子的心灵按摩师》《温暖的历练与惩罚》系列书籍副主编。



热门活动 #


▲扫码可报名



#  延伸阅读  #


活动 | 全国“十万班级百万家庭”公益共读活动报名啦!

观点张文质:为什么提倡家校共育从共读一本书开始?

方法不到60个学生的乡村学校,是怎样开展家校共读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