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请不要用“摸底考试”的棍子把复学的孩子们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

张文质 2021-12-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镇西茶馆 Author 李镇西1

原创〡李镇西

来源〡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



著名学者张文质发视频微信说:“千万不要对复学的孩子马上就来摸底考试!”一下子说到我心里了。特撰此小文以示“臣附议”。


因疫情不得不封闭在家,这让2020年的寒假之漫长,不说“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


在经过长达三四个月的先紧张、后轻松、再无聊的宅家生活之后,许多孩子对上学充满期待甚至憧憬。


都说“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包括暂时中断了的校园学习生活。以往不那么喜欢或者有些厌倦的校园,现在却越来越亲切。


那种希望早点见到亲爱的小伙伴,见到亲爱的老师的心情,估计也是空前迫切——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然而,迎接孩子们的是什么呢?我不希望是突如其来的“摸底考试”,而且是各科“排炮齐发”。


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也许“摸底考试”是理所应当的。孩子们在假期里玩儿得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吧!


虽说有网课什么的,但都认真学了吗?效果怎么样?这么长时间在家的无拘无束甚至肆无忌惮,可能上学期学的知识都忘光了吧!


第一堂课,这些熊孩子肯定兴奋得不得了,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课堂纪律是没法保证的,讲课也不会专心听的,心都散啦……


想必这是不少老师的担心,而且这样的老师往往都有着高度的责任心。


怎么办?最立竿见影的杀手锏,自然就是“摸底考试”啰!

仅仅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做一点错都没有。教学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为了有效地开展新学期的教学,通过“考试”而“摸”清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和知识储备之“底”,以便研究学情,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这不正符合“教学规律”吗?


真正的“教学规律”必须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而“学习规律”又必须吻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学术性话题,这篇短文不便展开多说,但至少有一个常识教育者应该是明白的:没有孩子积极、主动、愉悦的心理基础,任何被动的学习不但无效,而且痛苦!


想想吧,一到学校,就是接二连三的考试,这种突然袭击,肯定会把孩子们打懵,隔了近半年,许多知识的确印象已经淡漠,考试成绩多半不会好,然后又是排名,又是家长签字,孩子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


随之而来的恶果,是孩子学习信心遭到重创,最后严重厌学——这才是最可怕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曾尖锐批评道:“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


暂且抛开毛泽东说这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后来极端化的所谓“教育革命”不论,这话本身用来批评我们现在一些考试,我认为也是合适的。


估计我这么一说,不少老师会觉得冤枉:“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愿意这样吗?分数、名次、考核……哪次开教师会校长不用这些来压我们啊?”


是的,不能仅仅把板子打在老师身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线老师也是受害者。他们不用考试去对付学生,校长就会用分数对付老师。但校长似乎也是无辜的:“我愿意这样吗?哪次开校长会局长不用这些来压我们啊?”


嗯,这都是铁的事实。如果按这个逻辑往上推,一直可以推到那个谁谁谁的头上。


所以,用一个时髦而深刻的说法:“这是一个体制问题。”


再说,就很敏感了。打住。


但是,但是,但是!难道我们每一个基层校长、每一位一线老师真的就毫无一点自主而自由的空间了吗?


我一直坚定不移地主张,教育改革必须从上到下整体配套推进;同样,我也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把教育的所有弊端包括一些具体的违反人性的教育行为,都一股脑儿地推给“体制”。

事实上,尽管中国的教育者往往都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舞”,但对于志在改革、智在创新的教育者来说,这个“舞”同样可以“跳”得相对优雅一些。


我们有的学校,有的校长,有的班级,有的老师,面对应试教育的滚滚乌云,同样或多或少地让孩子感受到了充满人性的教育,享受了符合个性的教学,体验了成长的快乐。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当然,这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思想、智慧和勇气。


所有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如果追根寻源都可以追溯到“体制的弊端”;但所谓“体制的弊端”,并不一定一一对应着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行为。


20年前我在写博士论文时,写过一句话:“教育体制再不合理,它也没有规定教师必须用不干胶把上课说闲话的孩子的嘴封上,没有规定教师必须唆使其他学生将一名没完成作业的女中学生裤子当众扒掉!


我写的这些令人发指的现象,都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些例子当然很极端,并不具有普遍性,和“摸底考试”更不在一个层面。但是,把一切都归咎于“体制”而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二者在逻辑上却是一致的。


孩子好不容易盼来了复学,高高兴兴走进校园,我们应该珍视来自童心的纯真热情。开学第一周完全可以淡化那种一本正经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搞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的课程或活动,来实现漫长假期与正规学习之间的过渡。


比如让孩子们做小演讲,讲讲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种种“第一次”:第一次感动是为什么?流泪是为什么?第一次自豪是为什么?第一次震惊是为什么?第一次愤怒是为什么?……


还可以搞一些讨论甚至辩论:关于中国的抗疫与国外抗疫的比较,关于钟南山、李文亮、张文宏等人的评价,关于“祖国”“责任”“公民”“自然”等话题的思辨,关于抗疫对“我”的改变……


还可以举办一些展示:“我”的长假生活、“我”的宅家成果、“我”的抗疫日记……


实际上,已经有许多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有不少富有创意的做法。


这些不比所谓“摸底考试”更重要也更有教育价值吗?


百年甚至千载难遇的疫情肆虐,虽然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灾难,但对教育来说,客观也是一份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干嘛不好好挖掘利用呢?干嘛那么急着“上课”呢?


有眼光有格局的教育局也不是少数。最近,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发文,要求所属学校不要搞“摸底考试”。我为这样的局长点赞!

就在我写这篇短文之前,有个别学生跳楼的新闻传来,虽然是个别,虽然不是因为“摸底考试”,但没有跳楼却因“摸底考试”而郁闷的学生绝对不是个别。


我可以这么“极端”地说:不靠“摸底考试”来“制服”学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够更符合人性一些呢?


 2020年5月9日



热门课程  #


▲扫码可收听



推荐阅读  #


好文 | 孩子食欲不振,父母怎么办?

好文 | 不指望父母的背后,往往是孩子极度失望

好文 |4岁女儿趁妈妈去厕所, 模仿妈妈“讲课”3分钟, 引百万人围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