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防沙治沙成效综述】生命之色,在黄沙中浸染

2017-01-11 中国林业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一种美好的意境。可真要在这意境里生活,你又能坚持多久,一星期?一个月?还是一年?

你要和无尽的风沙抗争。每天早上,你要用力推开被沙掩住的门。你要走出几十里地,才能拉来饮水。每一丛梭梭、每一枝沙柳,在你眼里都是天堂一般的风景。

风沙里,几乎种不下任何作物,牛羊能吃的食物也极其有限,你的生计无从谈起。活不了命,有什么心情欣赏自然之美?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中国有三分之一的贫困县、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就生活在西北沙区。

几十年来,中国在与沙化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重大转变,打造了一座绿色的生命丰碑。




中国治沙,一个世界奇迹



青海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是全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屏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沙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8平方公里,到现在年均减少114平方公里。“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防沙治沙面积4358平方公里。

这里是西北地区人们持续不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当年“风沙逼近北京城”,到绿色屏障不断加固,防沙治沙取得了历史性的转变。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国沙化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到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连续10年保持净减少,第五次监测期内年均减少达1980平方公里。


随着“沙退人进”,在中国西北版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

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全区治沙造林0.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的11.9%提高到最新的12.63%。形成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草地畜牧业—节水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治沙技术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奇迹”。

在内蒙古,通过全面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多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2004年至今已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0.67万平方公里,草原建设2.67万平方公里。

在陕西,沙化面积较2009年减少593平方公里,平均植被覆盖率达60%,较2009年提高22%,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2009年,国家林业局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与沙区的各省级政府签下“军令状”,并且五年一签,考核结果成为影响干部升迁、去留等的重要依据,确保治沙任务执行到底、落实到位。

数字的巨变只能定格历史片断,背后是人们力斗“沙魔”的不懈努力。几十年来,牛玉琴、石光银、石述柱、王有德……每一位治沙功臣的名字,都代表着一种精神,记录着人们战沙斗沙的壮举。




科学治沙,走出中国特色治沙路



“人定胜天”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尊重自然规律则是科学理念。在几十年的漫漫治沙路上,人们渐渐认识到,荒漠戈壁是经过长期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自然地貌,而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放牧、超采地下水等人为活动导致的恶化现象。

一个“化”字,正是人们科学施力的靶标。

依靠精准发力、高效治沙,中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治沙道路。从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从“用力过猛”到“打蛇七寸”,中国治沙从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细化。

沙区生态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总工程师屠志方说,防沙治沙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把保护生态置于优先地位。

“原来习惯以大密度造林的方式来治沙,现在是通过低覆盖度治沙技术,以‘两行一带’的方式恢复植被,充分考虑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保证治沙成效。”屠志方说。


宁夏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治沙模式,在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两侧建成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总面积6万亩的“五带一体”的防风固沙体系。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是中国治沙得以精准发力的根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等法律和规章制度相继出台,支撑起防沙治沙的工程建设体系、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监测预警体系。

科学技术是精准治沙的第一推动力。抗旱造林、固沙压沙等治理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治沙成效。据测算,一台固沙车每天可铺设草方格沙障4万平方米,固沙效率是人工的50倍,成本约为人工的三分之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用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式造林,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一个个渠路纵横、林带成网、粮蔬茂盛的“沙海半岛”。

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是沙区各地探索出的治沙新动力。青海将治沙和沙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发展格局。在青海湖环湖地区现已建成沙棘固沙林6万亩,探索了一套高海拔地区沙化土地科学治理模式。





发展沙产业,开启治沙新动能



沙区生存环境恶劣,自然承载力低下。人们在这里不仅要和风沙抗争,更要与贫困抗争。以治沙带致富、以开发促保护,是近年来人们探索出的一条有效路径。


新疆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影响西北、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路径区域。当地把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广泛吸纳民营企业参与,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攻坚”的模式,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已达873平方公里,企业93家,年总产值34.5亿元。

甘肃民勤县坚持“谁经营、谁投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将国有荒沙地和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到企业,通过治理经营、发展林下特禽养殖、种植中药材等方式,拓展新的增收致富渠道。由于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既解决了治沙生态林后期管护问题,又促进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青海探索“谁承包、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可继承、可转让、可拍卖,长期不变”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治理,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内蒙古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全区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林沙产业加工企业达274家。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生存困境后,才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沙漠、亲近沙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开始探索沙漠公园建设,目前已开始建设70个国家沙漠公园,总面积3407平方公里。过去被人们视为“沙魔”的地方,如今开展起公共休闲、科学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人们亲身体验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效。

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已经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半数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沙力度,深化防沙治沙工作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和科技创新,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斗转星移,中国的治沙脚步从未停止,还将继续跋涉。

来源:新华社 记者 侯雪静 胡璐



探索DISCOVERY


遏制三大沙漠握手,内蒙古阿拉善盟是怎么做的?

【绿色丰碑】记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

【科学治沙】追寻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

【治沙故事】78岁老人刘增的治沙故事

【治沙故事】顾云香:沙海中一株有梦想的“树”

“防沙治沙”须持续发力精准治理

【治沙故事】夫妻治沙十六载

从“义务治沙”到“专业治沙”——数十年坚守的八步沙治沙人

绿色在延展 期待“沙生金”

我国治沙成果已成为世界典范

【治沙故事】硬汉父子“斗沙”近二十载 沙漠造林7500亩

【图片新闻】曾干涸半世纪的青土湖湖面进一步拓展

【治沙故事】阿拉善的种树人

空中俯瞰腾格里沙漠中的“沙漠夺田”

治沙,一位老人守望一座古城

【视频】防治荒漠化,我们在行动

【林业科技】沙漠治理迈入机械化时代

【科学治沙】治沙,不是要消灭沙漠



点我!点我!点我!

(重要事情说三遍)

国有林场 / 国有林区 / 林场改革 / 退耕还林还草 / 林木种苗 /  森林采伐限额 /龙头企业 / 森林 / 生态红线 集体林权制度 林下经济 古树名木大赛评选结果 公益林 森林资源 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修复权流转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 / 十三五 / 造林技术规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