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可超越的演技大神,葛优姜文黄磊张国立都是他的粉丝!
文 / 黄佐临,一九八一年三月
此文为图书《石挥谈艺录》代序
原序无标题
我认识石挥是一九四〇年,上海的“孤岛时期”,在上海剧艺社里。石挥饰演的文天祥曾轰动当时的剧坛,但他并不满足于待在一个非职业性的剧团。
第二年,与上海剧艺社合同期满后,我们有十四个人自愿组成一个职业剧团,也就是后来叫作“苦干”的剧团,演员有石挥、张伐、韩非、黄宗江、史原、严俊、穆宏、梅村、丹尼、沈敏、英子、林榛,导演吴仞之、姚克和我。后来人员又有扩大。
石挥一直是演员队伍里的中坚。那时候我们都向往着能有一个搞事业的、有效率的、有风格的、拥有自己观众的职业剧团,石挥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从北到南,颠沛流离,“天涯海角”,花了很大的力气,还于一九三五年投考过当时唯一的戏剧高等学府——南京国立剧专,未被录取。(同时考的还有蓝马,也未被录取。)因此,他是很珍爱苦干剧团的。
后来的六七年时间里我导他演一起合作了十几出戏,主要的有《大马戏团》《荒岛英雄》《金小玉》《林冲》《梁上君子》《乱世英雄》《夜店》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0188xj78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哀乐中年》精彩片段
关于石挥,过去有些不同的议论。我始终是这样看的,他从旧社会来,难免沾有一些旧习惯、旧作风,但就我所见,他从未以此去玷污过演剧艺术。
他迷恋于戏,迷恋于艺术,在这方面他总是保持着一股孩童般的纯情。
他的舞台道德是良好的,总是顾及演出的整体效果,不抢角儿或突出个人,总是与对手相互默契配合,把角色置于整台戏之中。
他排戏认真,从来是提前到场,做好各种准备再进入排练的。他有独特的天赋,但从不盲目自得,相反,尽量改造自己的条件,使之更加符合演戏的要求。他腿部受伤过,走路姿势不好,但他平时走路毫不放松,硬是把步伐纠正过来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50pzxxz6&width=500&height=375&auto=0
《艳阳天》中石挥唱中华戏曲 道情
他嗓音浑厚,口语纯正,但他自认为训练不够,于是特地找了个声乐教师练唱。他从小读书不多,更没念过英文,但他渴望学习,尤其想看懂外国演剧理论,竟想自己搞翻译,来个一举两得,既学理论又学英语。他让我介绍个英文教师,硬是从基本句法学起,译出了几篇文章。
《假凤虚凰》剧照
石挥作为一个演员,有他得天独厚的天赋,又是个舍得拼命的人。一九四二年我们演出《大马戏团》,四十天里演七十七场,几乎每天都是日夜两场,他演的慕容天锡,虽不是主角,却演得活脱神似。每场演出他都保持着新鲜感,即兴创造,赋予角色新的光彩。这是多么不易,需耗费多大的精力,终于在演到七十四场,也就是最末第二天的日场时,他昏厥过去了,医生赶到后台检查完了,看了看满面油彩的病人说:“没啥,这个人就是老了点儿!”慕容天锡的装是六十岁,而石挥却只有二十六七岁,真实细致的化装竟把医生也蒙住了!他休息了一个夜场,第二天还是坚持演完了最后的两场。
《艳阳天》律师阴兆时
石挥作为一个演员,具有异常的表现能力。他非常善于攫取形象,观察形象,天长日久,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了。每准备一个角色,便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记忆,从周围的熟人身上寻找影子,还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丰富、挖掘角色应有的特征。我们那时候在艺术上都信奉这一条:语不惊人死不休。导演一出戏而无独到之处就不演出,演一个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就别上台。
而石挥的创作欲望是极强的,每个角色身上都要找出与众不同的绝招动作。在《梁上君子》里他演个爱摆架子的吹牛律师,就设计了一个大声咳嗽的动作,这并不独特,可他不来常规的咳嗽,而是双手捧腹,口里大喊一声:“炮儿……”这是非常夸张的,但表现这个人物又是极为合理而有表现力的。
石挥的戏路宽,就像他熟悉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演,而且,悲剧、喜剧、闹剧、正剧都能演得好。在舞台与银幕上他是称得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的!
有正派老生文天祥;有从红伶青衣变为潦倒戏子的秋海棠;《大马戏团》中把女儿当作摇钱树的老无赖慕容天锡;《荒岛英雄》中他演一个仆人漂落到荒岛成为众人之王的喜剧人物,把仆人与皇上两种身份感表现得极好;《梁上君子》中的吹牛律师,他能以看来毫无表情的表演使得观众哄堂大笑;还有《金小玉》中贪钱、阴险的警察厅长,《夜店》中的落难公子金不换,《腐蚀》中的革命者,《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等。每一个角色就是一个个性强烈的活生生的人物,而每个人物又都含有他——石挥自己的一部分特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018cwsjhk&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影《我这一辈子》
观众看他演戏,是来看戏本身,同时又是来看石挥的。一个演员,能够在角色身上把人物与自我融化得如此之协调,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在众多人物身上都取得了这种和谐,不能不说是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技巧娴熟的天才表演艺术家。
同时,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干话剧的时候他就爱看电影,也研究电影。我们成立文华影片公司以后,请他来执导了一部影片《母亲》,他便开始了电影导演的工作。他最敬佩卓别林,向往能兼编、导、演于一身。
《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
《我这一辈子》就是他的一次尝试,影片中生活气息、时代气氛浓烈,着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在旧中国社会底层的巡警。石挥是极熟悉中国北方底层人民的生活的,熟悉他们的幽默、聪慧,他们的善良、敦厚,这些都使他获得了细致、准确的自我感觉。另外,解放以后他导演的几部影片,就《鸡毛信》《天仙配》来说,题材虽不惊人,但是他用功,有设想,有创造,拍得是很有特色的。
石挥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已有较大的区别,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现在的文学艺术工作有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阔的天地,各种艺术家的经验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故人的一种纪念,相信也能对现在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有所启示与借鉴。
黄佐临说过:“朴素的,自然的,明确的,健康的,有血有肉的,带泥土信息的才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祖忠人摄)
黄佐临,著名戏剧艺术家、电影艺术家、导演。原名黄作霖,广东番禺人。1906年10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洋行职员家庭。 上海解放前夕,他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剧影协会。新中国成立后,黄佐临的爱国热情和创作激情更是与日俱增,作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他更是一位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以戏剧为生命的优秀导演艺术家。他时代脉搏感十分敏锐。他关注时代需求,关心人民生活,是一位以排演优秀现代戏而著称的艺术家。
姜文:
我深深地感觉到,石挥在演戏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享受……尽管演的是不同的人物,但是他其实很会抓所谓戏的那部分,也就是人失控的部分,而人失控的部分往往是暴露本质的时候。
”李镇:
和姜文呼应一下,我认同他的观点:石挥的表演实际是全程控制的,完全清醒的。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在清醒的状态下表现人物的失控状态,因为他进入了角色的灵魂,他懂得如何去毫无破绽地表现人物该有的所有心理和生理反映,他不是自然主义的,而是高度技巧的,进入到化界的高度技巧。事实上,哪怕是人物下意识的面部抽搐,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归结在两点:1、石挥能够理解和挖掘人物,靠的是阅历、悟性和洞察力; 2、石挥又擅长把他对人物的理解有效地、直击人心地,同时又毫无破绽地呈现出来,他认识和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极其出色。
【延伸阅读】
新书推荐丨话剧皇帝石挥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著述辑录《石挥谈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