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聚焦这个教学团队!
为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官微推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巡礼
分享我校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成绩
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 交叉融合
扎实推进数字商科教育
“数字商科教师团队”整合我校商学院、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师资,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青年教师团队。在团队负责人黄先开教授等带领下,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先后获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22年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学科更进一步进入全国前列;实现了自主培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零的突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余个和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获批国家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4项,在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UTD 24)、《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发表论文20篇。近年来,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科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整合计算机与统计学科力量,成立“数字商科与首都发展创新中心”和“数字未来中心”,积极实施商科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商科领域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数字商科”团队先后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市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设举措
举措1:以德立身,打造以“名家名师,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的数字化师资团队
团队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全心全意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师德高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团队根据数字商科建设需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要求,坚持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数字化师资团队。一方面,开设数字化师资培训班,对现有师资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师资的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技术等背景的复合型师资人才,加强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同时,积极与互联网巨头、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校外导师,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此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青马班培训,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举措2:探索面向数字时代的新商科人才深度交叉培养体系,推进商科数字化转型
基于数字时代商科人才需求,团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一方面,重构面向数字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深度交叉融合培养体系,从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并形成完整可供推广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剖析人才深度交叉融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路径,深度融合数智化时代特色,基于数字化模块、专业模块、数字化+专业模块,重构新课程体系,体现“数字+专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与新经济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举办数字化创新大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割裂问题。深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改革,通过数字化师资队伍专项提升工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商科数字化创新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等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化改革保障体系。
举措3:建设以“思政引领、数智融合、国际导向”为发展思路,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为品牌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
团队按照“思政引领、数智融合、国际导向”的发展思路,加强教研交流活动,通过联合清华大学出版社、学堂在线、新道、华财多方教学资源,共同建设一流专业、开发一流课程、打造一流教材。同时,依托虚拟教研室,围绕商科人才培养、智能化课程开发、优质化教材建设等重大问题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等方面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共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材资源库等,形成数字商科品牌优势,以期通过发挥资源优势,突破时空限制,打造辐射全国、形成资源共享的教研模式。
举措4:立足中国管理实践,深入开展扎根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服务社会需求
团队深耕国资国企改革、消费大数据、大数据监管等重点研究领域,积极深化学术研究,服务政府部门监管和企业管理实践。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实践,深耕国资国企研究领域,积极深入开展公司财务基本理论及在国资国企改革中的应用,重点围绕股东,特别是国有股东在两权分离基础上形成的出资者财务活动、关系和行为,打造国资国企等重大话题的前沿学术研究阵地。围绕消费大数据,依托工商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开展交叉融合,研究数字消费理论与应用体系,搭建消费大数据的数据共享平台。同时,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服务监管需求。
建设成效
01
师风师德
团队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党建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人才培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团队负责人黄先开教授坚持以本为本,积极探索新商科人才培养改革,提出并实施数字商科教学系列理念,带领“数字商科教学团队”入选北京市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谢志华、王斌、杨有红、曹显兵教授执教30余年,注重将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心有大我,关爱学生,忠心教育事业,荣获财政部会计名家、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团队成员毛新述教授、倪国华教授,坚持立德树人、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齐头并进,注重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全过程,先后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
02
教育教学
团队秉承黄大年教育精神和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专业与课程思政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5本,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6门。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改革,推进数字商科建设,承担“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路线:框架、内容及实践”等省部级教改项目,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系列改革文章;组织实施思政引领、数智融合、国际导向的商科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设立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专业以及数字化管理、数字营销、智能会计等专业方向;创建数字未来中心,构建学生能力矩阵图,在数字商科领域获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团队与京东、阿里等电商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数字商科教学改革,提出“场景化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通过产学研项目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在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
数字未来中心
数字商科中心
03
科研创新
团队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商科优势,先后围绕国企数字化转型、数字消费、数字经济等进行领域进行探索,并积极付诸管理实践,建设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近年来科研项目立项屡创新高。龚六堂教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资本市场审慎监管的系统性风险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谢志华教授、毛新述教授、倪国华教授等累计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9项;团队承担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80余项,获省部级领导批示15项,科研经费累计达3 000余万元。团队高质量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毛新述教授、邓春平教授等在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UTD 24)实现突破,在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发表论文17篇,《管理科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5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论证会
04
社会服务
团队立足于中国管理实践,借助专业优势积极服务于政府决策,深度参与中央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发挥学科的宏观决策价值功能。先后承担3项财政部专项课题,负责相关准则应用指南的起草工作,为财政部关于会计准则、管理会计规章起草提供了理论依据。积极参加全国人大预算工委“国有无形资产管理与监督”项目,承担国务院国资委“政府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关系研究”项目,为国资改革建言献策。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推动“五子”联动。承担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和近2 000亿元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系统总结提炼了北京市财政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典型经验,为北京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积极服务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需求,对北京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数字化战略、运营管理模式、新型组织结构、协同治理机制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完成《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究报告》,取得丰富成果。
服务北京市财政预算绩效评价
05
团队建设
团队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国资国企改革、数字商科等团队。国资国企改革团队依托省部级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北京市高水平科研团队,发布《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培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人选1名,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项,其他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28项研究成果被国务院国资委、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财政局、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广泛采用。数字商科团队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中心”“消费大数据创新中心”“数字经济研究院”,获批“大数据技术与监管科学”北京市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建立了农产品追溯和化妆品大数据体系,为首都食品安全的民生大计献计献策。围绕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北京市政府部门和商贸服务企业紧密合作,编制《2019-2020年首都“菜篮子”价格指数监测报告》《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切实服务于首都“两区”“三平台”建设。
国资国企研讨会
大数据技术与监管科学研讨会
- 往 期 回 顾 -
审核评估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商融合培养“计算机+数据+金融”特色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审核评估丨电子商务专业:学科沉淀厚重 办学模式多样 师资教研丰富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来源丨教务处
编辑 | 官微融媒工作室 陈静
责编 | 吴慧中
审核 | 王远芳
官微发布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 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 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btbuwechat@126.com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