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项成果,表彰!
为鼓励高水平成果产出
中国农大以科研成果
与社会服务贡献奖励改革为抓手
全面深化科研评价改革
建立以成果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
校院两级激励体系
2023年评选出
校级代表性科研成果4项
一起看看中国农大人
如何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
彰显学术卓越与社会担当
校级代表性科研成果表彰成果
农学院杨小红教授团队
玉米和水稻增产基因挖掘
农学院倪中福教授团队
基于激素平衡创制新型高产半矮杆小麦
动物医学院刘金华教授团队
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出现
与跨种族间传播机制
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团队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玉米和水稻增产基因挖掘
农学院杨小红教授团队
提高作物产量单产是作物遗传改良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团队利用野生玉米资源,经过18年的攻关,克隆了玉米穗行数演化的关键基因KRN2,发现了水稻同源基因OsKRN2,其功能和选择机制与玉米KRN2类似。KRN2/OsKRN2编码WD40蛋白,与功能未知蛋白DUF1644互作,通过保守的分子途径负调控玉米穗行数与水稻枝梗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玉米增产约10%和水稻增产约8%的新种质CR-krn2和CR-oskrn2。进一步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发现了490对趋同选择基因,揭示了玉米和水稻在演化过程中发生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
玉米和水稻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发生趋同选择的基因
及利用增产基因KRN2/OsKRN2创制的新种质表现鉴定作物产量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解析其作用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该成果玉米和水稻增产基因(KRN2和OsKRN2)的挖掘及遗传机制解析是作物遗传学及基因组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的玉米和水稻新种质(CR-krn2和CR-oskrn2),增产效果显著,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漫长驯化过程中,不同作物间性状趋同选择的机理一直是科学界争论未定的问题。该成果基于全基因组大数据揭示了玉米和水稻性状趋同选择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优异野生植物的再驯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激素平衡创制新型高产半矮杆小麦
农学院倪中福教授团队
团队基于正向遗传学研究策略,在小麦4B染色体短臂上鉴定到一个约500 Kb的大片段缺失单倍型变异,含有3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即Rht-B1/EamA-B/ZnF-B的缺失,命名为r-e-z。与未缺失类型相比,r-e-z缺失单倍型小麦也表现出半矮杆的表型,且茎秆强度、耐密性、收获指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有显著提升,在群体水平下缺失单倍型变异可使小麦增产10%左右。深入研究发现,r-e-z变异单倍型的表型效应与Rht-B1/ ZnF-B的缺失有关,其中ZnF-B编码一个含有RING结构域的E3泛素连接酶,通过26S蛋白酶体途径特异性地介导油菜素内酯(BR)信号的负调控因子TaBKI1在质膜上的降解,揭示了通过敲除ZnF-B抑制BR信号和敲除Rht-B1激活GA信号来协同调控小麦株高和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
上世纪中叶,以半矮秆为主要特征的小麦绿色革命品种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是通过利用矮秆基因Rht-B1b或Rht-D1b调节赤霉素(GA)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但是,携带Rht-B1b或Rht-D1b等位变异的矮秆小麦同时存在粒重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等不良效应。该项研究鉴定到BR信号转导途径1个新的关键元件ZnF-B,提出了通过双重调控GA和BR信号转导机制来设计新型半矮秆高产小麦品种的育种策略,为低碳绿色农业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
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出现
与跨种间传播机制
动物医学院刘金华教授团队
新型禽流感病毒不仅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甚至形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团队针对新发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开展了系统的溯源和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发现H3N8病毒是一种新型三源重排禽流感病毒,由我国水禽中流行的欧亚禽分支H3病毒、北美野鸟源N8病毒和我国鸡群中流行的H9N2病毒重排组成;证实了该病毒于2021年在鸡群出现和形成流行,进而溢出感染人。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人呼吸道类器官和动物模型,深入解析该新型H3N8病毒对人类的致病与传播风险。证明鸡源H3N8病毒感染人后可快速发生哺乳动物适应性变异,特别是受体结合性和聚合酶活性的变异是导致病毒能够在雪貂间空气传播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病毒发生酸稳定性增强是其下一步可能引发人间流行的风险要素。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杂志。
研究成果为新发动物流感病毒预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防控新型H3亚型流感病毒人间大流行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也为“同一健康”理念下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范式,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在动物流感病毒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团队
专著封面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一书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全书坚持农民视角和多元分析,以识别农民群体的迫切需求和乡村振兴的有效着力点,增强乡村振兴政策分析和理论研究的经验解释力和实践效能;坚持问题导向和机理分析,致力于在丰富的经验材料基础上,透过表象识别、理解和分析乡村振兴实践的核心、基础和规律,深入剖析其中的机理和逻辑,以形成对乡村振兴认识上的创新性贡献;坚持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社会行动之间的贯通整合,提出“研究—政策—行动”一体化的学术实践框架,充分体现研究的公共性和实践感。该研究的分析和思考丰富了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和基层各类行动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成果发布后,《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数十家媒体持续对研究进行跟踪专题报道或对团队成员进行专访,引发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现状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入选中央宣传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指导的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首届“乡村振兴好书荐读”推荐图书,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十家出版机构联合推荐的“社科好书·联合书单”等重要书单,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列为推荐图书,也成为乡村基层干部培训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校级代表性科研成果评选引导教师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贡献度,支持鼓励教师围绕具有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
来源 | 科研院
统筹 | 冯金璐
编辑 | 王琮琮
责编 | 武慧媛 姜萍萍 吴笑含 李蓉业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