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人世界】Day 8:锋芒都匿了吗?入行以来做过的n+1种选择

2017-10-08 腾讯传媒 全媒派

十一特辑来到了最后一期,在这个时代作一个内容生产者应该很幸运:你会拥有最先进的报道工具,最广的信息渠道,最短的到达受众的路径,以及最多样的变现方式......似乎不该抱怨什么,可所有这些是否真的让我们距离真相和专业主义更近了吗?


或许,我们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去发问。


  关键词:选择


萨特说,你不选择的时候,是你选择了不选择。无论这个逻辑和文字隐喻怎么理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选择的行为本身,很像给自己下定义。


本期全媒派从小伙伴们的故事里,去看一看在这个迅速迭代变革的媒体生态中,传媒人是如何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的。


选择,终归还是自己的


三年前,江苏省的理科状元吴呈杰说自己想报新闻系,一时间收到不少媒体人的规劝:这条路走不得,活儿累、钱少、不安全。四处可见的标题诸如《理科状元报要报新闻系,采访记者力劝别入行》。


三年后,再一次在朋友圈看到吴呈杰的名字,是因为他得了Epoch非虚构写作大赛的冠军,标题反转《被记者拦着不报新闻系的高考状元拿了冠军》。“其实当时我自己也进入了一个迷茫期,在《人物》已经实习了一年多,但一直没有独立操作过长报道。就想拿这次比赛当作一个契机,看看自己在非虚构写作领域到底有多少潜力。”吴呈杰说。


吴呈杰在“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上演讲


也是在这个获奖的九月,他独立操作的的第一篇社会题材长报道《追凶》在《人物》上发表。这篇1.1万字的长文被他用警方“追凶”和凶手“逃亡”两条线交结,织得密不透风,读者评价“像悬疑小说”。


点击图片,阅读吴呈杰作品《追凶》


报道讲述的是22年在湖州发生的一起灭门惨案,而警方在今年8月才利用DNA技术破获此案。这个故事与他走上新闻的历程有几分相似——漫长、曲折,但柳暗花明。


“要从事新闻的决定,并不是上大学不久就决定的,确切地说是最近才决定的”,吴呈杰很坦诚地说。进入大学后的他一直处于纠结焦虑的状态。虽然已经进入现今国内毕业生就业平均薪酬最高的学院,他还是没办法让自己曾说的那句“我想学新闻”入土为安。



于是他一边完成管理学院的课程,一边做一些“看上去和新闻行业搭边”的尝试。刚入学,他就加入了北大的校园媒体《此间》,一步一步从记者做到了主编;而《追凶》作为他的第一次接触社会题材的长报道,竟超越同行,使得他所在的单位成为“唯一一家真正拿下核心采访对象并写出特稿的”


在媒体行业试水了两年后,吴呈杰做出了判断:“我从来都没想把新闻当作一辈子的事业,相较新闻,我对写作更感兴趣。只不过虚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命经验,记者生涯可以帮我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暂时的规划是能在媒体呆上几年,如果幸运的话,终极理想是能成为一名作家。”


过来人的经验靠谱么?


“那些劝他别干记者的七八个记者,是很愚蠢的”,《经济观察报》评论版主编陶舜在朋友圈转发吴呈杰获奖的新闻后,又加了这样一句话。


早在2014年7月份,陶舜就以吴呈杰被劝的事情写过评论,称这些记者为“干一行恨一行族”,总拿出过来人的身份苦劝有志向的孩子,搞得孩子一头雾水。“平心而论,工作哪有不辛苦的,只是身在其中便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望来望去,自己成了最低的那个。”


“我听说吴同学打算毕业了搞新闻,很早就去新闻单位实习。我很欣赏这样有志向和实干精神的人。”在陶舜看来,其实更多的年轻人没有这样明确的目标,“他们缺的不是颜值和才华,而是一个自己想去的方向,他们迷茫。”



确实,就算是今天把理想专门摆在桌上聊,它本身也不是什么金贵之物,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方向罢了。聊到这里的时候,记者还是忍不住问了一个圈里人不爱聊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新闻理想,有新闻理想的人还多么?


陶舜的回答很精彩:“理想就像情趣内衣,最重要的是要有,穿给几个最重要的人看看就行了。穿它去商场会吓到小朋友,穿它去广场能忽悠许多人。现在任何行业都一样,缺的不是有理想或宣称有理想的人,而是脚踏实地的人。新闻行业只是万千职业中的一种,媒体人整天觉得自己多特殊,是非常荒诞可笑的。


传媒人的N+1种选择


其实与传媒职业相关的选择,从你对文字有憧憬,对热点有关切的时候就开始了。全媒派曾经采访过在各大媒体前沿业务中实习的年轻人,和预想迥异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止对传媒行业有着蓬勃的热情,而且对自己参与的业务有着独到的理解,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现在年轻人不是凭着一腔热情去做新闻的,相比空口谈理想,他们更喜欢理性分析,“我是真觉得这块业务尚未开发,大有可为的。” 

 ↓↓↓

在传媒领域最前沿业务中实习的年轻人,他们如何理解潮水的方向?




真正迈入这个圈子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各样挑战的涌现,再加上个体间心态上的差异,往往也让媒体人产生新的焦虑,面临新的选择。全媒派就针对媒体中悬而未跳的年轻人,做过一期专门的选题。


他们都选择进入这个行业,无一不是因为热爱,但在和现实正面遭遇的时候,萌生去意。但又很难在其他方向上看到更好的可能性,于是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犹豫不决。有句名言说: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会是非常强大的。但很多人在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前,就老了。

↓↓↓

那些在媒体中悬而未跳的年轻人,他们的焦虑与信仰



除了在去留问题上犹豫不觉的,另一类媒体人则非常享受自己的职业身份。相比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和没日没夜的加班,媒体人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再加握着写作这门手艺,新媒介环境提供的便利条件,媒体人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业边界,于是产生了一票“媒体斜杠青年”。他们用工作外的时间充实自己,有些甚至还实现了财务自由。

↓↓↓

媒体人下班之后做什么副业?“斜杠青年”们要面包,还要理想




媒体人也正在遭遇一场场景革命,编辑部全线升级,从技术手段,到编辑流程,再到分发变现,都与从前大不相同。工作方式的改变,也让媒体人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身份。从工具器物到时间管理,再到硬件的办公设备和流程,媒体人正在向内容产品经理的方向进化。只要你想改变,就能迎接一个全新的自己。

↓↓↓

谁还朝九晚五地去编辑部坐班?年轻媒体人正流行这10种工作Style




面的这样一个希望和迷茫交织的前景,媒体人也不忘拿出一如既往的幽默感调侃自己,无论是放肆地自黑,还是高声吐槽。全媒派曾经做过两期这样的选题,收获了大量的知音粉。


喊麦巨献:一人我干媒体累

『媒体人版』当代人设:码字作女、乙方贫民、编辑部吉祥物...


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夜间选择黎明的人,黎明为他选择自由的风。”如一位读者的评论里:肯吐槽,其实说明依然还有期待。


入行以来你都做过哪些选择?又是如何说服自己继续再战下半场的?评论区留给你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