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号为"媒体+"的新星诞生,内容业剑指何方,全媒派读者各有判断

2017-11-04 腾讯传媒 全媒派

宇宙中,媒体世界并非唯一

 我们发现了一颗新星球

这里

技术构筑新陆地,重建规则

内容生发新森林,竞合向上

资本商业指向新水源,灌溉万物

用户社群构成新居民,重塑生态


10月31日开始,全媒派围绕技术、内容、商业、用户四大篇章,推送了“2017腾讯媒体+峰会”议题解读,与朋友们一起俯瞰这颗代号为“媒体+”的新星。


《文明跃升!从内容生产到信息分发,技术如何重塑资讯生态 》

《竞合向上!野蛮生长的内容森林,媒体如何守护稀缺性》

《业态赋能!中外媒体公司如何挖掘全新商业逻辑,日进斗金?》

《多维连接!打破产品、年龄、次元屏障,媒体需要怎样的用户生态》


全媒派读者一如往常,发挥稳定,在评论区分享了他们对内容业潮水方向的判断。这里没有进行曲,也没有挽歌,干货不掺水,观点皆闪光。



新陆地

技术能否封神


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器人写作、AI视频剪辑、聊天机器人、智能音箱......媒介技术更迭日新月异。媒体业已踏上由技术构筑延展的,坚实的新陆地。



面对这片全新的技术陆地,读者们各有期许,多数人认为“技术 39 38000 39 14986 0 0 2903 0 0:00:13 0:00:05 0:00:08 3020会成为内容业的神”,但也有反驳——“技术已经成为传媒业之光”,你怎么看?

Charlotte42:技术终归是要回归于人、为人所用、为人服务,而留给传媒从业者的,我相信不应该是技术恐慌,而是坦然接受并跟上步伐


鱼:如何利用科技去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为大众带来实质性的利益,真正做到为人类所用,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为创新而创新。


ice:媒介情境变化,人的行为随着发生变化。技术与人一起发展还是人在逐渐异化,是个问题。讨论人的主体性,技术为人所用,但是却也应该看到,人会不会被技术左右而不是驾驭技术。 所以,关键问题在人。人怎么发展,才决定了其他一切的发展。


李憓: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交互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不再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让媒体人进一步解放双手,能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内容本身的思考和价值体现方面,人脑的某些方面终究是不可替代的。


饮归客:在技术围剿我们之前,媒体仍要面临一波清洗。我们有足够多的入口,但与之匹配的内容依然稀缺。信息聚合的时代,平台对媒体的规训,决定了内容生产。


LYF: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赋权大大提高了受众地位的地位,用户参与越多,这个平台的潜力就越大。越来越多技术应用到内容生产和信息分发过程,鼓励引导用户参与到其中,重视社交,迎合了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心理。有大拿说未来媒介的趋势是智能化和场景化,以后媒体的发展真的难以想象~


言四:与其说技术改变的是资讯传播的方式,不如说它在重塑一种内容生产的思维。


西贝吹雪:前十年是内容分发领域的变革,今后几年是内容生产机制的变革,AI和各种新技术就是驱动力


lilysh 翟:新技术必然带来全新交往体系沟通系统和全新传媒环境


Paper Ho:对媒体产生最大挑战的,还是平台对媒体的影响,诸如FB的新闻订阅、Google取消的初次点击免费都对内容生产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信息分发渠道的改变,使内容生产者在平台面前变得弱势。未来媒体的前景取决于在内容生态中怎样重新夺回主导地位。


龙金科-舆情 新媒体 大数据:从技术架构,延伸社交网络,组建虚拟组织,呈现信息数据。所有的信息数据、行为意识的流动,是技术和算法在支撑。腾讯之类平台有优势,但是也需要大量中间小公司组织人配合腾讯完成高度智能化的平台运行。所谓平台加中间区格加个人的结构。我的预言,未来,TAB之类平台需要大量中间区格合作公司。这是创业机会。


Albee: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总是革命性的,与其说新媒介科技代表与旧的一切决裂,不如说是新技术必须设法嵌入现有的社会场域当中。因此,新科技诞生后未必会马上出现新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反倒是新的科技与既有的社会实践在冲突中融合。未来不在未来,因为未来一直在到来。


新森林

守护稀缺性是立命之本


科技/社交/商业巨头、自媒体、内容孵化公司,在内容领域,从生产到分发,入局者众。在这篇旺盛生长的内容森林,蕴藏着无数的野心与希望,在遍地未知中探寻前路,摸索破局之道。



望着这片野蛮生长,错综复杂的森林,读者们清一色地认为野蛮生长的阶段正在过去,内容业正在拥抱的是一场熵减,从聚合到细分,一切正在趋于有序:


李憓我认为内容生产走向垂直化细分是趋势也是必然。各种类型的平台或自媒体要长期生存,就需要形成自己内容独有的特性与风格,深耕某一个领域,从而迎合某个特定领域的受众需求,培养用户黏性,最后形成品牌,再不断延伸壮大。 


Dxlkslbccdtks love:比起技术这一影响媒体发展的外部因素,内容是媒体是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深耕内容,根据受众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要,生产他们喜欢的内容,是媒体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好的经典的内容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


cxj:虽然在这个时代文化工业已经在向文化产业转变,但是媒介为了吸引眼球,所生产的内容还是在不断降低标准以迎合大众。在这个层面上,对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内容生产领域革新还是要辩证看待。

Charlotte42:有一种感觉,这个时代的内容越来越像一种“产品”——为了杀出重围,或标题党包装概念,或形式创新实现与用户的某种交互,或考虑用户体验,产出颗粒度越来越小、消费时长越来越短、门槛越来越低的内容。



言四:更加成系统的品类细分,更加多维的价值衡量,更加专业的流程方法论,更加常规化的多维报道手段。不再是那个野蛮的拼即时脑洞的战场了,有序的生态会以专业化的方式让脑洞在流水线上批量产出。


T.X.T:刚进入新媒体时代的时候,大家都说渠道为王,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家的渠道建设的都很完善了。从长远来看,内容的质量可能是拉开差距的转折点。现在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做好内容必须洞察用户心理,如何在迎合与引导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要进一步探索的。


KING GIRL:越来越感觉处在了一个”花花世界“,出现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结合VR和AR等信息呈现方式。关键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即使喜爱某一种方式也会有疲劳啊,所以内容生产的信息呈现方式也只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干不掉谁的局面


杨小昭:以“产品”的思维来看,百花齐放的内容产业是否能像生产实物的产业一样,以参差不齐的质量倒逼行业标准的形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新水源

当知识成为商品


付费墙、会员制、原生广告、品牌电商化、媒体平台流量分成......内容变现形式多样。内容、用户、企业在媒体新星球获得了全新的商业连接方式,新的商业样态已如水源一般,渗入大地,滋润万物。



变现问题从来都是痛点,关于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可持续的,读者们持悲观/乐观态度的均大有人在。


梵文:D: 媒体品牌电商化和优化投放是最戳中我的点。其实相比大众媒体,行业纸媒的受众比较固定,同类竞争较少,本该是容易打造品牌的,但行业纸媒有时往往妄自菲薄,觉得圈子太小不能也不用做品牌。


网络时代,媒体在转型,同样的行业媒体也需要转型,而且应当依托自身的受众资源优势拓展品牌,而不是闭门造车,这点很值得行业媒体人思考。


再说优化投放,同样基于行业媒体,并不是说行业受众较为固定就不注重优化投放,行业也分上中下游,也有产业链条,需求也不同,层面和高度也不同,优化投放更适合当下讲求快节奏和高效率的获取信息。


T.X.T:对于新闻产品,大众的付费意愿是比较低的,新闻产品的公共属性早已深入人心,抵制付费的人居多。如何使内容付费更深入人心,而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或是圈钱套路,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推广,关键是让大众了解究竟让我们值得付费的内容价值意义在哪里。


杨小昭:数字广告的体量增长为内容生产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为市场参与者带来新的挑战。未来在机器学习等技术加持的基础上,如何有效识别虚假流量,使广告流量变现这种方式更加透明化也非常值得探索。


黑月铁骑:对于知识付费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历史的循环。付费肯定会抬高信息获取的门槛,类似以前的政党报刊,受众局限;免费的信息载体则类似便士报,利于大规模地传播和推广,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那么现在付费到底该怎么看待呢?


cxj:付费的方式对于用户来说得到的是优质的内容以及从信息垃圾中解放出来的时间,对于媒介来说是盈利的一种方式,也是留下有效用户的渠道,同时也为知识经济提供了一个出口。 

李憓:付费新闻的做法本质上是把新闻变成产品,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内容质量和阅读体验。以财新为例,启动全平台全面收费,就必须得在内容质量的提升方面加大投入,以充分展现“新闻的力量”。同时我也在担忧,对于早已习惯免费阅读新闻的中国人来说,付费新闻的出现有点儿难以接受。在付费媒体提升内容质量的同时,一批不愿意选择付费的受众会不会因此而流失?


孙英才:内容付费,随着移动支付的成熟,付费变的可能,付费的内容可以使用户省去好多搜索信息的时间。满足小众用户,高品质的信息需求也是一个方向。


红昭愿💋:自从新闻变成一种产品过后,盈利一直都是重要且核心的话题。最近胡舒立《财经》团队提出新闻资讯收费,再加上一年前微博就已经开始收费问答,知乎的live,收费新闻开始崛起,媒体内容产业变现的问题也变得好解决了。


米北°:内容变现的关键还是创新。从过去的审丑,审美,到现在的追求个性化,变的是受众关注点,不变的是创新进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商业模式的找寻一直是企业生存并保持市场持久影响力的核心。国外的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媒体确实有借鉴的地方,但是也要“因地制宜”。


Mr.Tintin:我想到了一些不相关的东西,早期先贤厌于世家门阀掌握知识,而不去传授于外者,于是愤然教学期望于人人如龙的时代;而今需要付费的知识又变成了门槛,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吗


新居民

群落遍布,无序之序


从成立专门的用户团队做用户研究,到利用AI等黑科技分析用户需求,再到执行过程中对细分领域的精细化运营,不遗余力地建设评论区,都指向着一个趋势: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媒体的用户策略变了。


作为新居民中的一员,读者是这么为自己代言的:


特立独行的猪:媒体所做的一系列升级创新,大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Facebook提供Bitmoji表情包应用,街头时尚媒体Highsnobiety对接街头潮流文化,《金融时报》加入instagram,《华尔街日报》增加Puh功能的吸引力等等,都在变法使招,从而留住现有用户,吸引潜在用户,实现流量变现。作为用户,期待他们的不断创新,那样就有更好的体验啦。


chuu🍦:看到分析用户,就想来一句“根据伊莱休·卡茨著名的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于社会因素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


🌼花花🌼:如果用户画像清晰了之后,发现受众很狭小,该如何发展下去?如果扩大圈层是不是会失去原有的受众?妥协更多人的需求还是坚持在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上坚持到底,真的很考验啊……


Yuki:从用户运营的过程来看,从拉新、促活、留存到变现都离不开大数据驱动和精细化的垂直运营方式,技术变革下野蛮生长的新兴领域已经多数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


坡上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信息不对称的诉求已经被满足,我们逐渐进入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再也没有用户说获取不到什么信息,更多的是信息太多,如何看到用户真正想看的信息,是这个时代的资讯内容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一个是精细化的运营如用户洞察、激励、社群运营等,一个是使内容分发更有效率如机器学习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不论是技术,内容,商业模式,最终的指向都是要深度剖析用户心理,实现人的社会需求,来达到良好的用户关系,实现企业和用户的双赢。毕竟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


牛奶无敌:媒体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这样才能有感同身受的用户体验。


蔡伟@徽投资本:以上各点实践均指向修复自己的商业竞争能力,传媒业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崩溃,而非细枝末节出了问题,公共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处理,需要重新运算。


如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技术、内容、商业、用户这四大元素在媒体生态中也无法截然分开。媒体新星球,循环有序,生生不息。你如何理解所在的媒介生态?欢迎底部留言与我们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