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逃饭女事件继续发酵...由此衍生的新闻专业主义问题有必要严肃讨论 | 全媒观

2016-02-19 腾讯传媒 全媒派
春节期间上海姑娘、江西小伙的故事在众多鸡汤公号和大V的发酵下,成为全国人民操碎心的热点。但素!太认真你就输了。当被证实为假新闻之后,我们关心的是:社交讨论一团火热,专业媒体一片失声,这背后又有怎样深层的原因?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上
海女”已经成为“地图炮”史上的又一经典案例。

之所以称之为“史”,一是因为春节热点稍过,二是因为对于新闻界来说,这将成为“假新闻”的另一个非典型案例。


是的,在此事件已被定义为假新闻之后,在无数十万+、百万+的文章跟风热炒的背后,梳理缘由,回溯事件,有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从《华西都市报》到人民网,越炒越热之余,为何无人核实新闻来源?


大多数人听闻“逃饭女”的故事时,并没有意识到它最初只是一则无法自证的网帖。而这一点,很不幸,很多媒体也中枪了。


最初的它,长这样:




2月6日,网络社区篱笆网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她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了男友家的第一顿晚饭,决定分手回家。


一天之后,2月7日,KDS宽带社将帖子以截图方式发布到微博平台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成为这则“故事”真正的发酵点




然后,我们就看到《华西都市报》的微博账号当天16时51分转发这个所谓“爆料”,并配上话题#随男友回村过年后分手#,或许,在当时的操作者看来,这只是一则平常的“微博新鲜事”。




平心而论,该微博内容并没有指出这则爆料经过查证,而是当做网帖热点进行转发。但是,因为《华西都市报》带着认证的媒体蓝V,很不幸,它成了后来无数“新闻”的来源。


比如:




再比如:




而随着话题发酵,“来源”一栏越来越混乱,以至于“混入”了几家央媒身影。


每一家的转发来源都不同,搜狐新闻的来源是人民网:




央广新闻的来源是人民网:




那么人民网的来源呢?写的是中青网:




而中青网呢?新闻来源写的是华西都市报:




好了,又绕回《华西都市报》,一桩涉及地域和阶层的假新闻罗生门就此诞生。专业媒体在社交网络上的运营,信源把关同样重要。




舆情发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各种大V加持,但为何少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


2月8日~2月10日,该话题已经从微博、客户端蔓延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围绕话题的讨论将热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月8日猫扑论坛上对话题的讨论



2月8日知乎上对话题的讨论



2月9日豆瓣上对于话题的讨论


舆情发酵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男女双方不同阵营的各种观点,有赞有弹。


其中尤以和菜头一篇《姑娘,你的问题是没有修养》一篇最为突出,这篇在朋友圈刷屏的百万+文章终于将此事推向了“事件”的高度。




力挺上海姑娘的一篇《上海姑娘,不是逃犯,是逃命》,来自作家陈岚,直接带来366W+的阅读量,话题在此时已经达到沸点。




这期间,我们看到了各种观点讨论,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看到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话题开始大规模得到大V的关注,并且在各方观点的碰撞中到达舆论高潮。




普通读者被戏剧性突出的故事吸引也就罢了,专业媒体人们却也被“剧情”牵着鼻子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良心媒体/自媒体人追究事实真相,那么“假新闻”是否还有讨论的必要?


终于,另一种声音开始出现。首先是自媒体平台上有人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公号“我的后院”从专业写手的角度提出了几大疑点,并且质疑这是一场营销炒作。




2月12日,澎湃新闻发文从照片像素、事件时间逻辑、和发帖人身份等多个层面提出重重疑点,后因自称“男主角”的人拒绝接受采访,新闻真假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2月15日,界面新闻发布题为《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营销骗局大揭露,你被骗了吧》的文章,基于澎湃的报道,坐实了假新闻的性质。




从2月6日事件爆出,到终于有媒体出手追查真相,期间的调查“真空”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


其实,疑点一直都存在,最明显的莫过于那张引发大范围热议的“年夜饭照片”。



以上为新华网的报道方式:故事+图


这张照片经过“辗转腾挪”,屡现各大新闻页面,攻陷大V阵地,然而,这张火遍网络的照片,其实最早在2013年就出现在网上了:




打脸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最基本的“采访环节”,却在假新闻发酵阶段缺失了?


采访是为了在当事人的口中还原新闻现场,没有这一步,就无法判断新闻的真实与否。理论上来说,除了常识,任何信息的来源都需要经过核实。而核实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采访当事人(或相关者)。


而网上关于这次事件的讨论,基本可分为以下立场:女德立场,指责姑娘没教养;女权立场,支持姑娘赶紧分;公知立场,感叹城乡差异有点大;煽情立场,现身说法农民的日子有多苦。但素!如果事件本身是非真实的,这些讨论是否还有意义?


大浙网总裁傅剑锋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社会情绪与社会矛盾或许有其真实的一面,但如果事实为假,那么围绕虚假事实的讨论就很容易被利用。没有基于事实的产生的评论,只用于民间时是可笑的,用于权力时是可怕的。没有健康的新闻生产,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评论,更不可能有就真正理性服实的舆论。


最后是理论上的追问:社交平台上信息从传播到自净,专业媒体需要做什么?


技术实现了对网民的赋权,从前垄断在媒体受众的传播权被消解,网民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平台发布信息,传播信息。而对于网民而言,转发、再传播一则消息的前提与专业媒体有着本质不同,情感上的刺激远远大于理性判断。“逃饭女”话题正是因为在特定时期戳中了网民的敏感神经,因而未经证实的假新闻就红红火火的刷了屏。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具有自净功能,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理性的声音随着热度变化而凸显出来,最终实现过滤。于是有观点认为:专业媒体对一则新闻既抢不到首发,也没有能在第一时间呈现事情的真相,这是否意味着专业媒体已丧失主动权呢?


而全媒派的观点是,不能做与不作为是两码事,主动权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逃饭女”事件,核实来源,澄清真相本是专业媒体应该做的,然而却大面积失声,这恐怕值得深刻反思:不作为的背后,媒体在迎合什么?


被假新闻打脸后,有人说,对于事件本身讨论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新闻真实性的意义。然而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要真实还是要话题?套用一句话:新闻的归新闻,10W+的归10W+。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果壳“引力波”科普文斩获220W+之后:未来科技传播怎么玩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全媒派年度文章 | 墨西哥记者 | 张小龙演讲 | 水军帮派 | 直播App | 台湾选举媒介策略 | 社交自恋症 | DIY360全景照片 | 打脸文 | 总编辑转型 | 数据新闻 | 事实核查工具 | 高科技音乐会 | 社交软件Peach | 犯罪纪实美剧 | 美联社移动直播 | 尼曼预测 | 无人机新闻报道 | 央视真人秀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