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媒体圈“出走”大佬这一年,2015转型成绩单长啥样?| 全媒观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媒体圈转型风潮好不热闹。站在风口之上,让我们来看看圈内“大佬们”交出的转型成绩单:他们或加入新媒体继续新闻事业,或回归校园投身学术,或跳出圈子成为创业新人。从年初到年尾,那些挨个“实现平台跨越”的总编辑们,究竟都做了啥?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离职,仅仅是一个转身还是重获新生?无论是加入新媒体巨头,还是专注学术,抑或彻底挥别传媒自立门户,转型动作与其说是一时选择,不如说是从业几十年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与眼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
2015年从总编辑之位离开的“大佬们”,究竟去向何处,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2015年1月8日,前南方都市报总经理、原《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宣布离职,出任搜狐副总裁及搜狐网总编辑。
2月2日,陈朝华亮相搜狐新闻客户端5.1版本的发布会,这是他转型之后的首秀。陈朝华认为,新闻阅读是典型的“头部阅读”,是用户的刚性需求。陈朝华团队主攻此类需求市场,生产“有品质的新闻”。
12月21至23日,搜狐新闻客户端摘获包括央广移动生活峰会暨年度APP颁奖盛典2015资讯领域最具影响力APP、DoNews 2015最佳运营团队、TopMarketing 2015金触点顶级营销案例银奖在内的六项大奖。有了陈朝华的加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可能。
1月14日,张力奋卸任FT中文网总编辑,11个月后决定重返母校复旦大学,担任新闻学院全职教授。
宣布离职消息期间,张力奋正在香港大学进行短期授课。他在微博上这样写道:“重归学府生活,老子说,虚室生白。意思是,一个房间,将里面的杂物搬空后,室内才亮堂起来。思维也如此,清空一些杂事与众声喧闹,才换得更多思考的自由与空间。港大是个想问题的好地方。”
最后,张力奋选择回到母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签订无限期合同,教学研究将主要涉及中国媒体的生态与转型,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冲击。
任职FT中文网总编辑的十一年间,张力奋出色地完成了国际媒体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平衡。正是这样的外媒工作经验,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国际视野一脉相承。
目前,张力奋具体的教学和研究方案还未公布,但表示希望可以为本科生开些课程。
1月23日,前新浪网副总编辑赵添发布长微博《下个路口见》,表示正式从新浪离职,现已加盟“今日头条”,出任副总裁。
赵添在2000年就加盟了新浪,成为新浪网首位女编辑。她在微博上写道,“在新浪5419个日夜,14年零306天,今天微笑说再见……过去一年半是在新浪15年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前新浪执行副总裁、前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前新浪科技高级编辑臧智渊此前已相继离职,加盟小米。并未如舆论猜测与前同事再聚首,赵添选择加入“今日头条”,实现了从门户到个性化资讯平台的转换。
赵添认为,媒体人有专业知识,但在传播能力和对用户的理解上没有那么准确。而草根自媒体对于市场更加敏锐,但不够专业,他们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度,从而沉淀用户,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9月9日,在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今日头条”向自媒体人推出未来一年“千人万元”和“百群万元”计划。
4月15日,前搜狐总编辑吴晨光宣布离职,出任移动新闻资讯APP“一点资讯”市场副总裁、总编辑。
吴晨光主要负责“一点资讯”的媒体内容和运营,具体包括自动抓取技术下的版权采购,个性化的资讯定制和新闻道德监控。自媒体部分也被列入媒体内容这块。此外,政府关系、媒体关系也由吴晨光负责。
在搜狐的三年,吴晨光基本上完成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变革,创造了一个全新模式——“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整合后的搜狐新闻中心下面分为内容生产中心和分发中心。生产中心相当于传统媒体的记者部,负责生产内容,然后统一分发。
吴晨光认为自己在搜狐已经到了职业天花板,而“一点资讯”有巨大的用户渠道,全部小米手机都预装“一点资讯”客户端,该手机每年的出货量超过7000万台。此外,“一点资讯”的高层是一个“梦之队”。董事会成员包括凤凰CEO刘爽,凤凰COO李亚、新浪前总编辑陈彤、百度前副总裁任旭阳,以及雅虎研究院前首席研究员郑朝辉。吴晨光看中“一点资讯”的发展潜力。
吴晨光在9月11日做客“青网大讲堂”时说,内容编辑是以“我”为核心,是从发布者的角度来发布内容。内容运营与此相反,是以“你”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目前吴晨光的职责核心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具体“一点资讯”的发展如何,还是要看实际成绩。2015年12月21日,“一点资讯”在央广移动生活峰会暨年度APP颁奖盛典收获一朵小红花——资讯领域年度最具创新力APP 。
在吴晨光看来,相比对手,“一点资讯”的核心竞争力是私人订制与兴趣引擎,将搜索和订阅两种技术优势结合,主打资讯个性化,实现“千人千面”。
6月7日,前第一财经总编秦朔证实离职消息。三个月以后,9月23日秦朔连发三条微博称秦朔朋友圈Chin@Momeng微信公众号在10月16日上线,陆续会有视频音频等产品。
秦朔28岁成为《南风窗》总编辑,是锐气稳健的媒体领袖,2004年到上海筹办《第一财经日报》,先后推出了《第一财经周刊》、宁夏卫视等系列产品项目,曾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副总裁、上海文广集团副总编辑兼第一财经总编辑。
在离职后的休息时间里,秦朔撰写了文章《新时期中国财经媒体的回顾与启示》,获得业界高度评价。回顾过往之后,秦朔选择了自媒体这条全新的路,从小型团队起步,通过25年积累的媒体人专业人格与公信力,在移动互联网上再烧一把火。
“秦朔朋友圈”定位移动互联网媒体和社群服务品牌,聚焦于经济、金融投资和商业领域,理念是“记录中国时刻,推动商业文明”。上线当天,“秦朔朋友圈”首推原创文章《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秦朔表示自己将在新平台上延续媒体人生命力、坚定前行,“如果上帝不拿走你的过去,就会拿走你的未来”。
此外,秦朔还把“朋友圈”玩出了花样。12月19日,“秦朔朋友圈”连推五篇互联网大佬们的独家专访文章。秦朔本人还接受了内部采访,点评大佬们的颜值,一改平日严肃深度路线,时不时还羞涩卖萌,引来网友一致好评,阅读数达到15000+。
11月5日,“秦朔朋友圈”脱口秀登陆爱奇艺,每周一更,第一期《马云的颠覆秘籍(上)》,点击量截至目前已达到73000+。
12月13日,“秦朔朋友圈”首发不到两个月,就获得“2015年度最受中国企业关注自媒体”称号。虽然秦朔在新媒体还是新秀,但势头不容小觑,2016年可以期待更多新的突破。
8月1日,前《博客天下》、《财经天下周刊》、《人物》杂志出版人,博雅天下传播机构副总裁郭光东,加盟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担任公关副总裁。
郭光东在2014年5月的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纸媒没有困境”的演讲。在2015年1月21日的博雅天下传播机构的第三届年会上,郭光东又谈起了纸媒发展前景,并对博雅天下传播机构信心满满。
然而,2015年7月31日,郭光东发布离职信,表示自己想从安全区跳出来,去陌生的环境试着做一下。
在加入博雅天下之前,郭光东曾在《南方周末》做了十年,跳槽是因为“太熟练了,想换换”,于是选择了媒体的新形态。如今的博雅天下营收情况年年增长,而郭光东却选择彻底跳出媒体界,“行业是行业,我是我。纸媒没有困境,不代表我个人没有困境,我也有追求别样体验的自由……”
郭光东表示,选择“饿了么”作为转型起点,是因为看准了互联网方向,想彻底换行业。作为餐饮外卖行业老大,“饿了么”不容易倒。此外,他还看中“饿了么”CEO张旭豪团队敢拼敢干的精神,并直言“待遇还成”。
出任公关副总裁的郭光东,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简单明确,“往好里做”。
如今的外卖市场已是红海一片,“美团外卖”一直与“饿了么”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10月7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的消息刚刚传出,郭光东就在微博转发点评,“美团融资真的失败了?”财视Media称,另一位饿了么内部人员也确定了这一点,“美团确实融不到钱了”。
在竞争胶着的状态下,12月20日,郭光东在微博上为“饿了么”业绩竖起大拇指,所转发微博称,截止2015年12月20日22时,“饿了么”日交易额突破一亿元,日订单量破330万单。
颜强:玩转足球自媒体
专注体育内容生产,创业还待观望9月6日,前网易副总编辑,《体坛周报》国际足球版主编,《体坛周报》社副社长、体坛传媒副总裁颜强宣布离开网易,以“自由人”身份,进入商场这个赛场,自主创业。
颜强过去17年专注于体育新闻,曾在《体坛周报》呆了14年,2012年起到网易担任副总编辑。9月1日,颜强在微博上说,“9月1日,通常的足球转会截止日,学校开学日。这也是我离开网易的日子。”
在网易的三年时间,颜强主管体育、娱乐和视频,属于投入能耗特别高的部门。颜强认为在门户的业态下保障这种高投入很难,自己能给网易提供的东西和作出的贡献相对比较有限。
虽离开网易,颜强从未在体育新闻的世界里走远。
《超级颜论》是颜强在网易期间主导打造的互联网脱口秀。颜强离职后,通过与网易合作的方式继续主持《超级颜论》,第四季在延播了两个多月后,最终于10月23日回归。
投资界称,颜强已推出创业项目“肆客足球”,注册公司为球多多(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获真格基金和源渡创投等2000万元天使投资。目前,“肆客足球”还是围绕足球内容方面的公众号。
陈峰:向年轻用户靠拢
UGC+社交,新媒体创业典型9月17日,前网易副总裁兼总编陈峰宣布离职,创办面向90后的社交媒体;10月16日,注册了旭峰海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项目确定为"getfun",目前获得三家公司共计1500万的天使投资。该团队最初有四个合伙人,贺海波、王一波、吴旭、陈峰,名字各取一字,便成了公司名称。
在《南方都市报》做调查记者时,陈峰与王雷合写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文章,让二人一战成名。此后,陈峰先后去到新京报、搜狐新闻中心,加盟和讯网出任总编辑,转战酷6网担任副总裁及总编辑,接着是PPTV的副总裁及总编辑。离职创业前,陈峰在网易做了两年的副总编辑和一年的总编辑。
谈及媒体人转型,陈峰认为现在是媒体人创业最好的时候,然而这样的红利不超过两年。在陈峰眼中,2015年传媒界是变化,2016年就可能是变局了,“如果媒体人想要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就必须到市场化环节中间去。
有人怀疑70后的陈峰是否能真正做好面向90后的APP,而陈峰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对媒体内容和用户的理解。转型之后的陈峰将自己定位为“对技术产品有一定了解的新媒体人”。
陈峰在门户当总编辑的时候,想尝试改变用户结构,就让新闻中心的同事针对年轻人群做些内容,结果发现数据出奇的好,用户非常活跃,这让陈峰看中了这一市场的潜力。基于这样的理念,"getfun"被定位为一款面向18至25岁年轻人的社交媒体,以UGC为基础,PGC为画龙点睛之笔,提供优秀内容,让用户之间建立联系,口号是“专注于年轻人兴趣的社交产品,与同好们一起来嘚瑟”。
蓝媒汇称,去年12月15日,"getfun" APP的Beta版进行了公测,该月底Android版已正式上线,今年1月将登陆iOS。在拉勾APP上,"getfun"招聘14名技术和内容专员,目前团队还在不断扩建中。
刘炳路:铸造人生另一个形容词
告别《新京报》,转型创业者11月25日,《新京报》副总编辑、APP热门话题创始人刘炳路确认离职消息,表示已离开“热门话题”和《新京报》,自主创业。
据《中国记者》杂志报道,刘炳路从《燕赵都市报》辞职后,到了《南方都市报》,之后北上创办《新京报》,很快走上管理岗位。2014年12月,刘炳路离开《新京报》副总编辑岗位,出任新成立的北京热火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该公司开发了“热门话题”APP,三胞集团和新京报社是其两大股东,后者为刘炳路保留了《新京报》副总裁的头衔。
2015年11月12日,刘炳路透露将离开“热门话题”,并称“因为个人原因,我将暂时回到报社”。十几天后,他却选择了彻底离开《新京报》。
圣诞节的晚上,刘炳路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转型后的创业新环境,“与一群90后在一起,铸造人生另一个形容词。”
谈及转型原因,刘炳路说,“我现在相对还不算特别老,如果再不趁着这个时候尝试新东西的话,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目前刘炳路的创业项目仍处于筹备期,但资金已经到位。关于项目的具体情况,刘炳路说,“创业的方向已经定了,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跟内容相关,但跟新闻关系不大,具体事项还在细化和评估。”该创业团队目前已有近20人,大都是90后,团队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建中。
刘炳路认为,“去哪儿不重要,关键是做什么,方式可以多样,但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把我想做的事情做出来。”
徐列:转型先从访学开始
访学一年再“打量”职业规划12月2日,前《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副刊部主任、副主编,《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主编徐列宣布离职,将赴美国普渡大学开启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生涯。
1989年,徐列进入《南方周末》,三年后便跻身报社编委,亲历报纸的辉煌时期。2004年,徐列率年轻团队创办《南方人物周刊》,进军杂志领域。该杂志以“重新打量每个生命”为口号,重视报道的叙事性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报道风格,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南方人物周刊》创刊的第十一个年头,转型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徐列认为,“记者并没有衰落。现在是传统媒体衰落、新媒体兴盛的时代,而记者永远处在黄金时代。”
选择低调离职的徐列说,“想安静地离去,不给坚守的同事添麻烦。”谈及结束访学之后的计划,徐列表示暂时还没考虑好。
坚守媒体人的理想数十年,总编辑们是否也想去外面“看一看”?每一次转身,都是理智抉择的结果;每个行业精英人物的来与去,正是业界未来发展的风向标。2015年,他们告别“高位”,2016年,他们又将迎来何种契机?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