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打脸奇观:这一年我们被看了太多“打脸文”,你难道没想过骂娘吗?| 全媒观
这年头,“奇文”的走红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打脸大军随时埋伏,伺机而动。刚刚转发红文的你,看到打脸文时是怎样的心情?打脸与被打脸之间,究竟是期待舆情自我净化还是呼吁专业媒体上阵“肉搏”?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疼么?
这场风波始于12月17日,微信公号BottleDream发表《一本可以喝的书被这个漂亮姑娘发明出来,将让7亿人远离死神》一文。文章后来被无数公号大肆转发,其中最重要的“发明”——“书籍纸张镶有银纳米粒子,能过滤掉25种受污水源中99%的细菌,使水达到美国自来水的饮用标准”引爆朋友圈。
很快,这本打着“众筹”旗号的书就被“扒光了”。以安生(微博号MRneoanderson)为代表的打脸大军登场了。灭嗨高手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核心问题:为啥不把水煮沸呢?用得着费这么大劲?
当然更少不了科学打脸:“这本书说脏水进去,清水出来,是可能的,前提是水本来就比较清,属于优质地表水,不可溶杂质含量低,基本没有可溶有毒有害物质,也就是Ⅰ类、Ⅱ类、Ⅲ类水。至于Ⅳ类和Ⅴ类水,就是过滤了也不能喝的。”
BottleDream随后表示不服,邮件采访发明者,并再次发布专文说明。
截止昨日,还有知乎大神现身,力争“发明本身没问题,而是文章有问题”。一场跨年撕x的打脸战役千回百转,目测还要拉锯一些回合。
只不过,围观群众的注意力转移迅速,层出不穷的“打脸门”一直在上演。那些年被打过的脸,你还记得有多疼吗?
一篇代际对话鸡汤文火遍网络。文章称,在春运火车上,一位看起来不到20岁的瘦弱少女把座位让给了70多岁的老人。当她弯下腰拿出自己的拐杖,车上乘客都被惊呆了。
朋友圈又诞生了一位“高智商”奇女子,一位名为Joanna的美籍华人在BlackHat大会上展示同名 APP,号称能实现“一键比货”和“提前半天秒杀”,刷屏的文章标题都是“秒杀马云”之类。
哈佛高富帅金证济苍创办“云视链”,宣称拥有全球唯一的视频内多物体自动跟踪技术,其公司Venvy Inc. 2013年就成为哈佛创新实验室重点孵化项目,A轮融资后估值超6亿!
打脸奇观屡现不止,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章总是让我们的智商受辱?
好好地刷朋友圈,却总被无情打脸,默默删掉转发文章避免留下黑历史。那么,TA们究竟长啥样才能蒙混过你的双眼?
此类文章善用科技颠覆凡人想象,解决全球性难题。如果纯粹走高冷科技路线,也难以产生大规模从众效应,这类文章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将科技发展与人类福祉相结合。转转文章,就表明自己在关心社会,爱探索更爱装x的G点当然一戳就中。
比如,“可以喝的书”之所以能够爆红,就是先抛出一堆一般读者看不懂(也不想懂)的化学名词,再加上发明者的“博士”头衔,一副“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就足够“忽悠”围观群众了。
光有高新科技傍身还不够,要掀起读者的情绪高潮还需加上“社会关怀”的佐料。有分析指出,传播最广的文章里刻意描述“世界上有多少人喝不到卫生的水”,而这本书的出现可以改变这个现实。
再配上这些震撼眼球和心灵的皂片:
妥妥地把围观群众带沟里去了。
不论发明本身有无问题,这样的传播文章注定要遭遇打脸:论述一心惊讶读者,却写不清发明背后的理论提出、论述过程、应用范围,这些都成为了打脸军猛击的软肋。文末的众筹链接成为导火索,疑云重重,于是众多起底文章开始“恢复智商”,滤纸的过滤性能明确阐述了,试验地区详细点出了,众筹机构验明正身了。然而小编此刻只想问,早干嘛了?
这年头,煲鸡汤没用,煲出有气质的鸡汤才能出位。此类鸡汤往往埋伏在社会新闻中,被标题骗进来的读者看完文章才悟出鸡汤真身。
把70岁老人和20岁少女设计在春运火车上对话,就是一碗气质鸡汤的典型模范。被贴“自私”、“脑残”标签的90后一般是鸡汤文重点教育的对象,这篇文章却一心用鸡汤手法打造90后光辉形象,“90后也有情,90后也有爱”。
既然埋伏在新闻中就得按新闻的规矩来,真实性是硬伤。鸡汤讲求气质必须有真材实料,捏造事实,胡乱拼图,只能等着脸被抽肿。
凡洗脑,必造神。所谓“造神”运动主打有脑有颜有未来的90后小鲜肉,而捧红“鲜肉神”的文章要起码具备以下两大要素:
首先,浮夸科技范儿。光是发明一个软萌小物谁理你?玩酷就要像云视链那样研发出Google七年都没搞定的视频技术,或像Joanna“破解”全网电商时间系统,苹果公司互联网软件总监都说要封杀她啊!雷声要足够大才能被听到。
其次,天才级成长背景。金证济苍是美国哈佛的高材生,Joanna是高智商美女学霸。金证在美国成立公司Venvy Inc.,2013年就成为了哈佛创新实验室重点孵化项目;Joanna则是在2015年的黑客大会BlackHat上发布黑科技。
这样的镀金身份让围观群众可望不可即,大神远在天边,我们就转转文章沾沾洋气!海外成长背景+学霸身份+权威背书,啧啧,骗纸联盟强势崛起。
刷屏的打脸文还有一重要特征就是源于某神秘权威组织,言必称世界级xx集团,简直是宇宙天团下凡。比如,自带权威特效的高端排行机构——世界经理人集团就这样出炉了。该集团曾推出多个评选榜单,“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以及“世界媒体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媒体500强”等等总能让人脑子一热转发。
该集团CEO丁海森在美国麻省注册网站域名,但是麻省政府的记录中并无此公司。但人脉通天的他拉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担任”主席,成功“拉粉”,发布的种种榜单皆能引发热议。然而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该公司“真身”是以1万港币在香港注册,一万港元就能自称“世界级”组织,这真的不是“世界级”皮包公司的把戏吗?
早期的网络江湖,我们有较真到极致也争议不断方舟子,总是能“一招毙命”;如今,谁是负责打脸的那帮人?
知乎、果壳是打脸爱好者的集合地,其中不乏具备硬知识的专业人士。知乎果壳青年的文章多以综述形式展开,技术理论上的硬碰硬也少不了。
在云视链“扒皮运动”中,知乎青年们毫不客气地指出600%的观众兴趣点向作用点的转化率是在耍流氓,因为报告中没有任何样本大小,限定条件,细节乏善可陈。至于能读懂“眼神意识”的视频技术,就是知道用户看屏幕的那部分,然后移鼠标上去,美国已经有很多前辈在做了。海外留学党们还扒出了错误的成员照片,甚至动用了在哈佛的人脉打听金证这个人的存在。软硬皆扒,扒皮已无孔不入。
虽然社交平台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发布方式,但涉及“反转”剧情时,公众平台还是会反应滞后,而微信公号、微博大V少了发布的层层关卡,能够迅速生产出打脸文,引起剧情大逆转。
“可以喝的书”让两大社交平台打脸打在了一起。BottleDream和安生各自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在圈内都是有名气的,被打脸了谁都不服。安生咨询了微博号北京自有单车和真主钦点仁波切,洋洋洒洒写出技术文。BottleDream则邮件咨询发明者,针对技术质疑一一解答。
引起打脸危机的新闻报道通常都是严肃的社会话题,负责报道的调查媒体因接触一手资料而反应迅速。虽然自媒体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抢得整合先机,挖掘现场新闻还得靠实地调研。
在男子与毒贩同名的新闻事件中,《杭州日报》一番神转折保住了报社的权威。在取得一手警察局资料后,该报第一时间更正信息向当事人道歉,挖料快,表态快,更正也快,这个机智的华丽转折小编给满分。
在一轮又一轮的打脸与被打脸的风波中,围观群众早已搬好小板凳前排坐等了。明明才把转发的黑历史清理干净,为何又乐呵呵看起撕x剧情来?
首先,是消解权威的快感。“致伤不致残”的打脸风波,除了博君一笑外,让普通青年和权威只有一句吐槽的距离,变相提供了对权威进行解构与消遣的渠道。如果原作者能够以正确姿态回应,反而是亲近群众的好机会。
围观群众其实一直暗地里贴着“明眼人”的标签。围观表示“我在”,但不参与事件仅代表“我知”。虽淌混水却不沾身,是自我解嘲更是对权威的解构。
其次,是对“跌下神坛”的助推快感。打脸文让红文回归原始。当打脸的总体意见气候形成后,“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的道理便被华丽验证,草根们也对跌下神坛的名人红文也不再抱持心理距离。
看打脸实在是赏心悦目,让草根过得舒心。草根们不相信童话,最大的愿望就是,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其实是隔壁的王大妈。金证济苍和Joanna等“鲜肉神”明显成了头号靶子。以塑造个人为中心的神话文章,一旦被打脸,则迎合了网络空间的平等互动特性。
此外,转发打脸文也有“社交经济学”上的必要性。
转发的行为焦点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转发者的形象标签。附上犀利点评,便化身“打脸先锋”。这其实是一种“社交货币”交易的过程。在社交媒体经济学中,社交货币指人们通过与他人分享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因此,打脸文章有一定规模的受众市场。针对市场提供所需,转发打脸文章就成了联络关系的软手段。
众多打脸文的产生,其实是信息传播的“自我净化”功能的实现。一旦某一信息的影响力大面积扩散,所辐射的观众群体就会呈现复杂的多面特性。这一特性一开始会加剧传播的混乱,同时也会不断“纠偏”,出现多方质证,对疑点深挖,不断逼近事实真相。
自净分为两个层面,除信息发布者的自我修正,最大的“利器”便是网友自发充当灭嗨队员,利用专业知识或是信息优势强势打脸,倒逼事实真相。
但自净的矛盾在于,网民在“纠偏”时情绪易被放大,出现“极化”倾向。当某种群体情绪高涨起来,就极易由细微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甚至会引发“群体暴力”的舆情态势。
因此,我们需要“专业资质”的较真平台。信息核爆,碎片袭击猝不及防,如何在复杂社会热点和争议新闻中保持清醒?腾讯新闻“较真”栏目是体现媒体“专业净化”功能的绝佳范例。
“较真”栏目采用类似美国政治新闻中“Fact Tank”模式,每期就热度较高的流传报道展开,较真细节贯穿整篇文章查证背景、查证过程,最后发布查证结果。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执着核查,每篇文章会根据“取证”结果为事件打上标签,如“假”、“不太可信”、“别太当真”等。
从“核雾染”疑云到“雾霾减寿”,从“从河南大学生掏鸟”到“胸罩乳房科学”,再到前不久陷入争议风波的“桑兰受伤真相”,“较真”篇篇直击事件要害,告诉你哪些是假新闻,哪些文章不能当真。
在桑兰受伤调查中,“较真”栏目综合事发当年的报道、桑兰本人的起诉书、视频截图及相关研究文章等等,仔细比对受伤事故现场的图文,最终得出结论:
不想被奇葩文洗脑?不想被打脸文重击?这不仅需要自备不随波逐流的媒介素养,更需要专业媒体出手,在打脸与被打脸之间,只差一个核查到位的事件真相。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