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何总忍不住要自拍?我们竟然都患上了同一种病!| 独家编译

2016-01-14 腾讯传媒 全媒派

自拍狂魔,走哪拍哪?别躲了,说的就是你。小拍怡情,大拍伤身,拍过了头可是种病,名为“社交自恋症”。社交时代,你我都是朋友圈“晒图分子”,但如果过度自拍,可就需要仔细探究下背后成因了。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希腊神话中,河神之子纳西索斯(Narcissus)曾因在河边揽水自照而深深爱上自己,这是“自恋文化”的发端。


如今,“自拍迷思”已经成为社交时代的一大特征,是属于这一代人的“纳西索斯症候”。


位于美国威斯康辛州、专注高危青少年人群的慈善组织“Rawhide”专门刊文阐释了“自拍症”的成因与危害,以及缓解方法。其实,不只是青少年人群,生活在社交空间的每一个人,似乎都陷入这一迷思。全媒派将文章精华摘录编译,快来“对号入座”,看你是否也中毒不浅?


“自拍症”七大特征请自行判断病情深浅


任何在线的“社交圈”,某种程度上都已变成“自拍圈”:出去旅游,风景不重要,如何把自己拍的美美哒才是头等大事。咔嚓,美颜,上传朋友圈,同步QQ空间,坐等朋友点赞,喜滋滋地看评论齐刷“哇!好美~”。


骚年,你知道吗?走哪拍哪是种“病”,即“社交自恋症”,你是否已病入膏肓?


1. 社交自恋症“患者”频繁换头像,不放过任何一个求赞的机会。执着于各种美照,无关乎与他人的关系。




2.手机焦虑。“患者”平均一天检查手机60-100次,生怕错过任何一条评论或 @。离开手机哪怕一会儿都若有所失,好似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都断了。




3.自拍美得连妈妈都认不出来。“患者”上传的都是各种修过了的美照,对朋友而言无任何价值,纯粹只为了获得各种艳羡。




4.芝麻大的小事都得拿出来晒晒,狂刷存在感。吃饭拍,逛街拍,聚会拍,闲着无聊时,也得来张自拍,丝毫不考虑好友满屏的大头贴是什么感受。




5. 好友列表拉不到头。这类人好友数量众多,但其中很多人连面都没见过,认不认识无所谓,只要涨粉就行。




6. 疗伤之地。对于社交自恋人群,社交媒体是一处避风港。心情不好时,翻翻自己之前的状态,回味过去的风光日子,寻找慰藉。




7. 容易发怒。“患者”容易被评论或反对声音激怒。如果有人与其意见相左,经常反应过激,隐隐希望成为公众的焦点。




为何总忍不住自拍?数据告诉你自拍狂魔多可怕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这是人们需要不断自拍并分享来形成“自我认知”的心理因素,那么,“自拍狂魔”的世界有多“可怕”?先来看看这些数据。




现在,社交媒体可以让人及时收到来自他人的评论,积极也好,消极也罢,具名者有之,匿名者亦有。人们希望获得关注,得到他人的评价。


数据表明,每天有9300万张自拍产生,十分之三的照片由18-24岁的人群拍摄。20个青少年中,19个都曾拍过自拍照。每年,青少年花在自拍上的时间加起来足足有7天。




“千禧一代”中,55%的人有自拍经历,并将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Snapchat上的照片中,74%都是自拍。Instagram上,每10秒就有1000张照片产生。




所有的自拍照片,48%分享在Facebook上,13%分享在WhatsApp上,9%上传至Twitter,8%上传至Instagram,5%分享在Snapchat上。


照片内容五花八门,有沙滩休假照、嘟嘴照、健身照、户外照、聚会照,还有人总在开车时自拍。


自拍成瘾危害大小拍怡情,大拍伤身


Rawhide文章称,社交自恋症可能导致“患者”缺乏安全感,丧失自信,自我否定,沉迷上瘾,损害友情,情绪沮丧。


更严重者可能导致身体畸形恐惧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或称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精神病,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并对自身体貌缺陷进行夸张的臆想。在大多数病例中,患者的关注对象是一个或数个很小的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


认知行为精神病专家David Veale称,自从可照相手机兴起后,来找我看病的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有三分之二都会不停地自拍,然后传到社交平台上去。


有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个英国男孩Danny Bowman曾疯狂地自拍,一天花10小时,每天拍200多张照片,但始终找不到满意的。自拍两年后,他实在忍无可忍,决定自杀。万幸的是,自杀并未成功。




如何缓解“自拍症”?药不能停,请酌情自取


读到这儿,是否有些惴惴不安?少年,先不要方,如果自己不是重度患者,不用担心啦。但如果自己一拍就是停不下来的节奏,可能要参考下面的药方。


1.减少在网络上花的时间。抛开网络,与人真正进行交流,去欣赏别人,而不是根据他们分享和上传的内容判定他人。


2.重新定义社交平台。社交媒体,顾名思义,实乃用于社会交际,而非自我炫耀的平台。


3.反思自己分享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还是为了把好玩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社交自恋症患者以青少年居多,父母又该如何正确引导?


1.鼓励为主。夸奖孩子的内在品质,如善良、懂得合作和无私等。有助于少年重视他人的内心感受。


2.当孩子进行团队活动时,思考一下你的关注点在哪。肯定自己孩子的表现时,同时称赞孩子的小伙伴。


3.培养同情心。问孩子“你觉得某人是什么感觉?”,让孩子多为他人思考。


4.鼓励面对面交流。抛开手机,来一顿家庭晚餐吧。面对面,聊聊天,谈谈心,让孩子的注意力不只放在自己身上。


现实中,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社交媒体自恋症,自拍狂魔也是时代的产物。晒自拍无罪,但如果严重到已“成瘾”的地步,还需正视怪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因素,及时“矫正”。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新闻经济学”开年大餐:媒体如何吊起读者胃口?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