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9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文丨张是之 为什么我们会说「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种情况是我们自己只看到了树木,而不知道还有整片森林的存在。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人想办法让你只围绕一棵树或几棵树打转,压根就不想让你知道还有森林的存在。 森林风景好,可惜你不知道,那也没办法。 我们的生活经验就是树木,但仅凭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却未必能够发现更大的森林和风景。 正如我们纵使看到无数次苹果落地,即便落到自己头上,我们也未必能够总结出牛顿定律。 这是我们自己的局限,更不用说那些系统地刻意误导。 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上这种误导虽说未必刻意,但确实是比比皆是。 比如关于海上灯塔的问题,经济学家们一度拍脑袋式论证出,灯塔是公共品,因为容易被人搭便车,私人建造无利可图,所以一定要由政府建造才可以。 后来有较真不信邪的,罗纳德·科斯调查了大量资料,详实地考证出灯塔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历史上,是由私人建造经营的。 科斯给出的结论是,灯塔根本就不是什么公共品,灯塔的服务是可以通过私人企业来提供的。 按理说,这样的证据足以让原来那些空想经济学家们闭嘴了吧?但是并没有。 他们会进一步说,仅仅因为它是私人提供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这样提供一定是最有效率的。 说出这些话的,正是畅销全球的教科书《经济学》的作者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都这么糊涂,所以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完全有可能照搬教科书中学到的那些关于「公共品」的概念,然后认为某些服务职能由 Gov. 来提供,并由此促成某些政策的出台。 比如我们常见的被认为是公共品、必须不能市场化、不能私有的东西,公路、邮政、电力,教育、医疗等等。 可以说,从我们接触到经济学开始,谬误和误导就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从中学到大学再到今天那些经常出爆款文章的大号。 同时,他们往往只给出观点,并不给出论证,或者说论证并不完整。既不教逻辑,更不教彻底的逻辑。 我们仅凭着非常有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本上那些经过层层把关的、没有明显政治错误的经济学观点,而不是更坚硬硬核逻辑来认识世界。 就这样,我们有意无意地看到了几棵经济学的大树,却始终无法看到整个森林。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还有森林的存在。 于是我们看到有读者提出这样的奇葩观点就丝毫不用奇怪了。 「计划生育能够成为基本国策,必定涉及到方方面面……」言外之意,就是当时的政策肯定是战略布局和战略意义的,肯定是对的。 而这位朋友就是更加彻底,更加根深蒂固不可救药了。不仅自降身段,认为老鼠对实验环境的结果同样适用于人类,还把资源分配问题归结为人口问题。 资源分配、经济上层、疯狂压榨、剩余劳动力,看看这些用词,大概就能猜出他的经济学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什么阶段。 这不是看见树木,这是撞在树上了吧? 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坐以待毙、生产和交换而不是分配、自愿的交换而不是被迫接受压榨,这些在他眼里统统都没有。 科学进步、资本积累带来的技术改进,人类对石油、核能的利用,他完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自认为知道了两只小白鼠的实验,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实验,这哪跟哪儿呢? 这完全就是被教科书教坏了的孩子。 还有一位朋友问的问题其实也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完全就是萨缪尔森「灯塔问题」的现实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部分基建投资只能由 GOV 控制的时代,然后教科书、媒体、自媒体都在向你论(gu)证(chui),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只能公益不能市场。 要么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森林,要么他们不想让你知道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 总之,大部分人自始至终都只能在看到的现实和别人给画出的圈圈中打转,始终无法跳出经验的泥潭,让坚实的逻辑来代替思考。 所以我今天说,看见树木,不要忘记还有森林。 看见森林的办法只有一个,用扎实的逻辑来武装自己。 题图:Vincent van Gogh,Sunrise 上一篇:到底谁的智商有问题? 延伸阅读: 1.人是会变的 2.如何才能更好 01
课程推荐
其他
看见树木,不要忘记还有森林
2020年06月16日
————————
注:我给这位朋友发了两篇以前写过的文章,其实都回答过他的问题,这两篇文章放在今天的延伸阅读中。
现在信息爆炸时代,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被湮没在信息的洪流之中。由于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即使关注了也可能没法准时收到我的推送。如果你喜欢这里的深处思考浅出评论,请把我「设置星标」设置或者多点击「在看」,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感谢微信,让我们在这个时代还能通过网络相遇。
课程推荐
欢迎本号读者扫描下方二维码,由「一课经济学」带您进入崭新的经济学世界。在这里,我们将颠覆您对传统经济学的认知,感受真正的神秘!“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带您飞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