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密不外传:语文考试前,牛老师最后再帮你一把!

姓牛属牛的大牛老师 牛老师语文学习知识总汇 2021-04-29

今天有朋友问我:

牛老师,这学期学的课文哪几篇是重点啊,我想让孩子再重点复习复习。

如下是我的回答,因为同时又有位读者向我提问,于是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明天,我的学生就期末考试了。祝孩子们明天取得好成绩!

我写过因为自己押题押准了而获得了自我满足的文章。

牛老师押准期末考题是稳准狠啊!(每日一文使用秘诀)|附“每日一文”前24期合集

牛老师又一次押准了期末大考的题目,可我却不觉得这是本事?

这两篇都是旧文,点击标题可以直达原文

这种自我满足,并不是以自己是什么会教语文的名师而自诩,主要是因为长期坚持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后,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后喜不自胜的自然流露。

高明的语文老师,不应该也不会去以押题为法宝。如果都能靠押题来提高学生的分数,那估计你们拜的不是老师而是超级计算机或者何方神仙、大神。

作为教学新手时,就知道这样一句话:教jiào学有法,教jiāo无定法。把这句话放到教学生阅读之中去,也同样适用。

解读一篇文本,就是无法胜有法:逐字逐句读,逐字逐句想,就是法宝!

方法也好,策略也罢,任何事物都是有自己的规律的,我们此刻谈到的阅读方法,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规律,如果找到作文者的行文思路,也就找到了阅读的方法。

犹如找到了一把开门的钥匙,拿着钥匙再找准钥匙孔,用了正确的开锁方法,或向左拧,或向右拧,或边拧钥匙边搬动扳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锁,第一要义是要找到一把开锁的钥匙。

我们阅读文章,就是通过文字和一个个作文的人来一次不见面的会晤。不是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而是通过书面文字切磋。

面对面的沟通容易,是因为口头语言比书面语更加容易理解。书面语的解读可以千差万别,原因也在于一种意思可以用多种词汇和句子进行表达,即便是同一种词汇和句子,换一种不同的语气写出来,意思也会两样。

再加上阅读文字的人本身又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基础以及各种不同的经历经验,也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了。

真正的阅读,是自己和文章的对话。你能在书外和书里的文字对话了,书里的文字就会帮你把阅读的疑问解决。

昨天一篇小文里写道解答阅读文本时,是先读题目还是先读文章。这一点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带着问题读文本思考,比瞄准问题在文本中找答案要高效得多。

带着问题,不是带着阅读考试题。这个问题,应该是自己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问题。

比如阅读一篇文章时,一定是先看到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往往就是通过这几个字向你传递文章重要内容的第一个信息。读文章忽视对标题的解读的孩子,往往就输在第一步上。

读文章时要先给文章标记小节号,这样的要求从我教学生一年级开始读整篇(2小节以上的文章)的文章开始,就严格要求必须先标注小节号再开始阅读文章。

没有顺序地阅读,不可能得到完整的解答。习惯跳读的孩子,往往容易忽略文本重要信息。所以,要想阅读成绩好,请在读文章时,老老实实地从第一节开始,一直读到最后一节。

老老实实地读完一遍了,还不够,还要读第二遍和第三遍。有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那么考场上完成对阅读文本的解读,仅仅只读一遍两遍的就开始落笔写答案的孩子,能全部解答准确考题吗?

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就培养阅读的速度,到了五年级,即便是迅速到一目十行,也不能放过任何重要的文本信息。这样的能力不是一日造就,只有日积月累地磨炼这种功底,才能最终在大考的有限时间里,读完、读透文本,并写出完美的正确答案。

(题外话:语文的功底大多数时间都在日常的“磨刀”之中,很多家长不重视日常的阅读功底训练,预习作业的要求稍微细致一点,就会受到家长的质疑,殊不知“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学习。大水漫灌养不成好庄稼,只有注重日常训练才能在大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光读了还不够,还要想,还要找,还要圈,还要划,还要上上下下地联系和组合,还要从文本读到自己,读到自己的生活,甚至要读到你生活的这个世界。想、找、圈、划、联系,这些都好理解。为什么还要读到自己、自己的生活,连世界也能从文本中读出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能,一定能

读《让我永远忏悔的狗》(沪教版四下)时,我们要读出自己,你自己是不是也干过与文章的“我”相似的事情?是不是也很后悔?如果让你写一篇以让你后悔的事为主题的文章,你是不是就做到了从文本读出自己,再读出属于你自己的世界了呢?

读《火烧云》(沪教五上),我们在了解萧红为我们描写的那么瑰丽奇异的景象之后,放下书本也放眼于天际,寻找你眼前变化多端的火烧云的模样,这是不是就是从文本中读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了呢?

读《不知疲倦的人》和《和时间赛跑》以及《失去的一天》等课文时,我们是不是会想到陈景润将自己能支配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进行研究之中后才摘得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宝石,是不是会为战胜了时间,最终跑赢了时间的林清玄而叫好,是不是会惋惜佩佳失去的一天并同时懊悔自己也曾经像佩佳一样让时间轻易地从指间溜走……

学语文,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捷径,有的只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文字构成的世界中漫步。

但漫步归漫步,不能漫无目的地漫步。边走边总结,文本在眼前,思路在心中,脑海里要留下思维的图纸,最后才能按图索骥。

所以我说,当你学会边读边思考的这种阅读方法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当一篇文章读完之后,等你看到考题时,猛然会在心里乐开了花。不为别的,只因为刚刚你在读的过程中,将人家出卷人要问你的问题已经想个遍啦!

那一刻,你就是文字的主人,你就是考卷的主人,你就是可以和阅读文本作者本人用精神对话的人!我一定要恭喜达成这个目标的你!

再谈谈细心。

会读文章的孩子,不会放过文本中的任何一个字和词,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会说话。你们不是才刚刚做过“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的标点符号游戏吗?“留”与“不留”不是人说了算,全靠标点符号说了算!

哈哈,这当然是玩笑。不过,我们在阅读时,每次碰到有标情答意的符号,都不要随便放过,那么你就多了一把解开文本的钥匙。

会读文章的孩子,不会只在找到一个答案之后就把答案扔到一边,也不会因为把一个问题的答案写完后就把刚才的思考抛在脑后。而是会把思考的结果进行再整合,因为这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把思考的结果再进一步整合,也许你就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你眼前的这篇考题了。而这个时候,往往就是你抓住阅读考题中最值钱的那道考题的分数的时刻。

会读文章的孩子,不会只满足于找到“是什么”的问题的答案,而是会进一步去找“怎么样”的问题的答案,最后还会追求“为什么”的问题的答案。只有把“是什么”和“怎么样”以及“为什么”这问题“三兄弟”都牢牢抓住了,那么你离真正读懂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近在咫尺了。

最后我要说:仔细的孩子占据更多阅读优势。

那位向我提问的粉丝朋友也是一位老师,ta说班里的孩子普遍都不爱阅读,没有阅读习惯。一下是我的回答:爱阅读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养成的。好习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种下种子,也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浇灌种子直至种子发芽🌱开花🌼。最后的收获跟父母和老师无关,因为那一刻应该是属于孩子本人一生的喜悦!

往期精选:

致高考: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好文可收听)

学霸非天生,班级前10名的孩子,90%都来自这4种家庭!

白岩松:请不要再给中国孩子减负了!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