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学勤先生主要学术成果(至2007年)

国学网 古文字微刊 2020-01-01


主要出版著作


一、专著


《殷墟文字缀合》(与曾毅公、郭若愚合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

《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1980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5月)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2月;巴蜀书社于2006年1月出版增订本,名《周易溯源》)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走出疑古时代》(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辽宁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12月出版了修订本;长春出版社于2007年1月又推出新版)

《中国青铜器概说》(文物出版社,1995年1月)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编,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

《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1月)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

《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与齐文心、[美]艾兰合编,中华书局,1999年6月)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著,上海科教出版社,2002年6月)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二、主编


《英国所藏甲骨集》上编(李学勤等,中华书局,1992年4月)

《长江文化史》(李学勤、徐吉军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四库大辞典》(李学勤、吕文郁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法国汉学》第一辑([法]龙巴尔、[中]李学勤,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1月)

《国际汉学漫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鲁惟一等编,李学勤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李学勤主编,1997年12月)

《中国通史图说》(李学勤、朱大渭主编,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9月)

《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李学勤等,中华书局,2000年1月)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10月)

《简帛研究二○○一》(李学勤、谢桂华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李学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夏史与夏代文明》(李学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商史与商代文明》(李学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李学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李学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西周史与西周文明》(李学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主要发表文章


一、论文


论殷代亲族制度(1957)

战国题铭概述(1959)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1977)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01期)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考古学报》1979年02期)

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与李零合作,《考古学报》1979年02期)

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

谈祝融八姓(《江汉论坛》1980年02期)

𠂤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

何尊新释(《中原文物》1981年01期)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论新发现的魏信安君鼎(《中原文物》1981年04期)

论殷墟卜辞的“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06期)

古乐与文化史(《人民音乐》1981年06期)

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齐鲁学刊》1982年05期)

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江汉论坛》1982年07期)

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与郑绍宗合作,《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

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02期)

试论孤竹(《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2期)

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文物》1983年12期)

穆公簋盖在青铜器分期上的意义(《文博》1984年02期)

论蒍掩治赋(《江汉论坛》1984年03期)

曾侯戈小考(《江汉考古》1984年04期)

师同鼎试探(《文物》1983年06期)

论仲爯父簋与申国(《中原文物》1984年04期)

古文字学的基础工作(《文史哲》1984年06期)

鲁方彝与西周商贾(《史学月刊》1985年01期)

论几件宋国青铜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小臣缶方鼎与箕子(《殷都学刊》1985年02期)

大盂鼎新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睡虎地秦简《日书》与楚、秦社会(《江汉考古》1985年04期)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中州学刊》1985年05期)

史惠鼎与史学渊源(《文博》1985年06期)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青铜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6期)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江汉论坛》1985年07期)

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

续论西周甲骨(《人文杂志》1986年01期)

藁城台西青铜器的分析(《中原文物》1986年01期)

《齐语》与《小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论博山刀(《中国钱币》1986年03期)

考古学与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6年03-04期)

海外访古记(一)(《文博》1986年05期)

海外访古记(二)(《文博》1986年06期)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学术月刊》1986年11期)

应监(南瓦)新说(《南方文物》1987年01期)

《齐语》与《小匡》(《管子学刊》1987年01期)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02期)

从传出商丘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铜爵谈起(《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02期)

海外访古记(三)(《文博》1987年02期)

海外访古记(四)(《文博》1987年03期)

商青铜器对西土的影响(《殷都学刊》1987年03期)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03期)

海外访古记(五)(《文博》1987年04期)

海外访古记(六)(《文博》1987年05期)

海外访古记(七)(《文博》1987年06期)

新发现简帛与汉初学术史的若干问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海外访古记(八)(《文博》1988年01期)

殷商考古书评三篇(《殷都学刊》1988年01期)

《世俘》篇研究(《史学月刊》1988年02期)

释桃源三元村鼎铭(《江汉考古》1988年02期)

祭公谋父及其德论(《齐鲁学刊》1988年03期)

日本胆泽城遗址出土《古文孝经》论介(《孔子研究》1988年04期)

非中原地区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05期)

盱眙壶铭与齐破燕年代(《文物春秋》1989年Z1期)

《管子》“乘马”释义(《管子学刊》1989年01期)

《易传》与《子思子》(《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帛书《周易》与荀子一系《易》学(《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竹简卜辞与商周甲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中原文物》1989年02期)

周文王时期卜甲与商周文化关系(《人文杂志》1988年02期)

乾隆帝与古玉(《紫禁城》1989年03期)

论卿事寮、太史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论擂鼓墩尊盘的性质(《江汉考古》1989年04期)

帛书《系辞》略论(《齐鲁学刊》1989年04期)

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04期)

论帛书白虹及《燕丹子》(《河北学刊》1989年05期)

令方尊、方彝新释(《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

论楚帛书中的天象(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考古辑刊》第一集)

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书》(《浙江学刊》1990年01期)

再谈洪洞坊堆村有字卜骨(《文物世界》1990年01期)

长沙子弹库第二帛书探要(《江汉考古》1990年01期)

古代宫廷贵族的体育原则(《紫禁城》1990年03期)

一组珍奇的鎏金错银青铜器(《文博》1990年03期)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齐鲁学刊》1990年04期)

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文博》1990年06期)

西周筮数陶罐的研究(《人文杂志》1990年06期)

安徽南部存在着頗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学术界》1991年01期)

《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学刊》1991年01期)

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02期)

“兵避太岁”戈新证(《江汉考古》1991年02期)

时分与《吴越春秋》(《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04期)

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商末周初的多穿戈(《文博》1991年06期)

伞(《语文建设》1991年06期)

“冶”字的一种古义(《语文建设》1991年11期)

论香港大湾新出牙璋及有关问题(《南方文物》1992年01期)

《帝系》传说与蜀文化(《四川文物》1992年S1期)

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中国文化》1992年01期)

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文化》1992年0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浙江学刊》1992年04期)

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炎黄春秋》1992年05期)

秦孝公、惠文王时期铭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05期)

晋公的几个问题(《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考古发现与东周王都(《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师鼎剩义(《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兮甲盘与驹父盨——论西周末年周朝与淮夷的关系(《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

曾国之谜(《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帛书《系辞》上篇析论(《江汉考古》1993年01期)

记元代供养钱(《中国钱币》1993年04期)

《周易》是怎样的一部书?(《华夏文化》1994年01期)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文物》1994年01期)

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寻根》1994年01期)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中国史研究》1994年04期)

论古越阁所藏三件青铜器(《文物》1994年04期)

晋侯邦父与杨姞(《中国文物报》1994年5月29日)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09期)

中国文物中的瑰宝——青铜器(《百科知识》1994年10期)

中国收藏和西方收藏的异同(《美术观察》1995年00期)

论养侯玉佩(《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S1期)

试论楚公逆编钟(《文物》1995年02期)

《奏谳书》解说(下)(《文物》1995年03期)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清华的人文传统和学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论田齐陈固陶区(《学习与探索》1995年05期)

符号最多的巴蜀矛(《文物》1995年08期)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走出疑古时代》,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试论八角廊简《文子》(《文物》1996年01期)

子犯编钟续谈(《中国文物报》1996年1月17日)

汉字发展漫话(李学勤、李缙云,《语文建设》1996年02期)

《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从金文看《周礼》(《寻根》1996年02期)

太极图的来源(《寻根》1996年03期)

《楚辞》与古史(《东岳论丛》1996年05期)

良渚文化与文明界说(《浙江学刊》1996年05期)

马王堆帛书〈刑德〉中的军吏(《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

要加强对文物的美术史观察(《美术观察》1997年01期)

《博局占》与规矩纹(《文物》1997年01期)

论洋县范坝铜牙璋等问题(《文博》1997年02期)

蜀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寻根》1997年04期)

西汉晚期宗庙编磬考释(《文物》1997年05期)

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人文杂志》1997年05期)

谈盂方鼎及其他(《文物》1997年12期)

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文物》1998年01期)

古代中国文明中的宇宙论与科学发展(《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尚书》与《逸周书》中的月相(《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癸酉日食说(《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3期)

吴虎鼎考释──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学笔记(《考古与文物》1998年03期)

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孔子研究《1998年03期》)

谈小臣系玉瑗(《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3期)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发展战略关系问题(《文艺研究》1998年04期)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新进展(《中国史研究》1998年04期)

寝孳方鼎和肆簋(《中原文物》1998年04期)

郭店简与《礼记》(《中国哲学史》1998年04期)

日月又戠(《文博》1998年05期)

由蔡侯墓青铜器看“初吉”和“吉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05期)

释郭店简祭公之顾命(《文物》1998年07期)

柞伯簋铭考释(《文物》1998年11期)

侯马、温县盟书历朔的再考察(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三辑,北京紫荆城出版社,1998年)

说郭店简“道”字(《简帛研究》第三辑,李学勤、谢桂华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殷墟人头骨刻辞研究(李学勤、吴中杰、祝敏申主编《海上论丛》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文王玉环考(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北宋河清出土的一组青铜器(《洛阳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合集》32921和甲骨分期(《殷都学刊》1999年01期)

论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支《缁衣》简(《齐鲁学刊》1999年02期)

冲绳出土明刀论介(《中国钱币》1999年02期)

郭家庄与斗鸡台——从卣的关联看殷周文化异同(《学习与探索》1999年03期)

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任务(《文物》1999年03期)

世纪之交与中国学术史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五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国史研究》1999年04期)

记陈保之先生函诗(《文教资料》1999年04期)

论“能原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04期)

《周语》武王伐殷天象的特点——札记第四十三(《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文物》1999年06期)

戎生编钟论释(《文物》1999年09期)

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影响(《文物》1999年10期)

甲骨文同辞同字异构例(《江汉考古》2000年01期)

仲康日食的文献学研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研究二十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些意见(《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秦玉牍索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2期)

论殷墟卜辞的新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姓氏与家族(《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武王在位有四年说(《东岳论丛》2000年03期)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李学勤,裘锡圭,《文学遗产》2000年03期)

出土佚书的三点贡献(《文艺研究》2000年03期)

论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的组合(《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4期)

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续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6期)

即墨小桥村出土西汉金印小记(《文物》2000年07期)

论虎簋盖二题(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四辑,北京紫荆城出版社,2000年)

师询簋与《祭公》(《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

秦怀后磬研究(《文物》2001年01期)

清华与中国考古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中原文物》2001年02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与阶段性成果(《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关于象胛骨卜辞(《中原文物》2001年04期)

皿方罍研究(《文博》2001年05期)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论释(《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圣人与中人——谈《成之闻之》中一段文字(“简帛研究”网站2001年5月)

长子、中子和别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6期)

谈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10期)

王鼎的性质与时代(《文物》2001年12期)

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1期)

《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中国哲学史》2002年01期)

《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01期)

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义(《国际简帛研究通讯》第二卷第二期,2002年1月)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齐鲁学刊》2002年02期)

释《性情论》简“逸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2期)

鲁国历史文化与周公史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谈《诗论》“诗亡隐志”章(《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夏商周与山东(《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盘龙城与武汉市的历史(《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齐鲁学刊》2002年04期)

论金沙长琮的符号(《四川文物》2002年05期)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历谱的两次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5期)

七面纪年镜(居摄至元兴)的真伪(鲁惟一、李学勤,《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6期)

韩国金海良洞出土西汉铜鼎续考(《文博》2002年06期)

释《诗论》简“兔”及从“兔”之字(《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论郧县肖家河新发现青铜器的“正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嘉兴藏》与明清之际历史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01期)

《说文》前叙称经说(《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中国史研究》2003年02期)

比较考古学续笔(四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先秦——中国文明由萌生到繁荣的时代(《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字学论集·序(《华夏考古》2003年04期)

季姬方尊研究(《中国史研究》2003年04期)

大辛庄甲骨卜辞的初步考察(《文史哲》2003年04期)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文明》2003年05期)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周易研究》2003年05期)

“秦子”新释(《文博》2003年05期)

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谈寝孪方鼎的所谓“惟王廿祀”(《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6期)

社会科学的位置(《科学中国人》2003年07期)

交叉学科与文科的发展(《科学中国人》2003年11期)

读《周礼正义·天官》笔记(2003年11月14日在“清代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孔子研究》2004年01期)

论先秦道家的“夜行”(《史学集刊》2004年01期)

试说殷墟新出土的铜玺(《中国书画》2004年02期)

从两条《花东》卜辞看殷礼(《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论包山楚简鲁阳公城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中国哲学史》2004年03期)

齐文化考古发现的历史意义(《管子学刊》2004年03期)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03期)

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所谓“丁”的一点看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5期)

周公庙遗址性质推想(《文博》2004年05期)

论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07期)

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04年8月24日)

祼玉与商末亲族制度(《史学月刊》2004年09期)

青铜器分期的十个课题(《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6日)

女娲传说与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10日)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中国史研究》2005年S1期)

谈大型连弧纹彩绘镜(《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1期)

作册般铜鼋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1期)

从历史学科看人文社科实践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论新出现的一片征人方卜辞(《殷都学刊》2005年01期)

古文字与古文明:二十一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东岳论丛》2005年02期)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齐鲁学刊》2005年02期)

一版新缀卜辞与商王世系(《文物》2005年02期)

周公庙卜甲四片试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谈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追溯青铜文明之源(《安徽日报》2005年3月21日)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科学中国人》2005年04期)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

《周易》与中国文化(《周易研究》2005年05期)

论汉简、钱范所见纪年超长现象(《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论秦子簋盖及其意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6期)

续说晋侯邦父与杨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6辑,2005年6月)

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光明日报》2005年8月17日)

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计算(《文物》2005年10期)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青铜时代的缘起(《文明》2006年03期)

古史、考古学炎与黄二帝(《协商论坛》2006年03期)

《诗论》简七问——在清华大学“新出楚简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中国三峡建设》2006年03期)

永恒的殷墟(《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03期)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谈伯吕父盨的历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学术的综合和创新——纪念陈梦家先生(《汉字文化》2006年04期)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中国史研究》2006年04期)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05期)

包山楚简“郙”即巴国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文物》2006年09期)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解放日报》2006年9月24日)

从郭店简《语丛四》看《庄子·胠箧》(《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西汉金文中的咸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小邾国墓及其青铜器研究(《东岳论丛》2007年02期)

理论与历史学的创新(《创新》2007年03期)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光明日报》2007年3月8日)

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光明日报》2007年4月12日)

先秦史研究的新境界(《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8日)

三星堆文化与西南丝绸之路(《文明》2007年07期)

中国传统的反思和探索绕不开先秦(《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9日)

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江海学刊》2007年05期)

随记一则(《中国书法》2007年09期)

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殷都学刊》2007年03期)

“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读楚简《慎子》(《中国文化》2007年02期)


二、书评


从青铜器谈到比较文明史——谈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读书》1984年02期)

夏商周离我们有多远?——读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一、二集(《读书》1990年03期)

《周易》研究的新途径——读《帛书周易校释》(《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3期)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桥梁——评王玉哲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历史教学》1992年03期)

《殷墟甲骨文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11期)

兴衰沧桑系中华──读十卷本《北京通史》(《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读《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2000年05期)

为祖国学术界争光吐气──读《刘文典全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读《〈鹖冠子〉研究》(《人文杂志》2002年03期)

简评李铁华《石鼓新响》(《汉字文化》2006年01期)

两点题外的感想——读《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7期)

天书有字又有情(《美文》上半月,2007年05期)


三、序跋


《金文常用字典》序(《辞书研究》1986年06期)

《吴起传》序(《晋阳学刊》1988年03期)

《汉代婚姻形态》序(《人文杂志》1988年05期)

《〈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序(《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楚史探幽——《楚灭国研究》序(《江汉论坛》1989年06期)

《楚金爰考》跋(《中国钱币》1990年02期)

《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序(《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中原文物》1990年03期)

《殷墟文字通论》、《殷契存稿》序言(《人文杂志》1991年01期)

中国丧葬礼俗·序(《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吴越徐舒金文集释》序(《浙江学刊》1991年03期)

《古文字与殷周文明》序(《人文杂志》1992年01期)

《史拾简注》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逸周书源流考辨》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序(《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秦汉交通史稿》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一部令人惊异的好书——张洲同志《周原环境与文化》序(《文博》1995年03期)

《颜钧集》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03期)

《西周王年论稿》序(《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序(《佛学研究》1997年01期)

思想和感情的全部投入——一篇迟到的跋文(《书屋》1997年01期)

《帛书周易研究》序(《中国文化》1997年Z1期)

《齐币图释》序(《中国钱币》1997年02期)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序(《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汉学研究》(第三集)序(《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4期)

学术研究应于广博中有其宗旨──李衡眉《先秦史论集》序(《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赵国史稿》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魏晋南北朝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序(《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序(《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略论巴蜀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地位——《三星堆考古研究》序(《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3期)

《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序(《考古与文物》2002年06期)

《西周文明论集》序(2003年11月15日)

《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巴蜀文化研究的期待——《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前言(《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4期)

《江南铜研究》序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第一部简帛文献学的通论性著作——序《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国文物报》2005年2月2日)

《邹鲁文化研究》序(《中国文物报》2005年6月1日)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社会环境与人才》序(《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10期)

《中国舞蹈文物图典》序(《中国文化报》2006年4月15日)

《华夏之根——山西历史文化的三大特色》序(《太原日报》2007年1月29日)

《清华历史讲堂》前言(《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7日)

《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序(《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3期)

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序《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6月22日)

《秦文字编》序(《秦文化论丛》2007年01期)


四、杂文


记山西大学堂译书院版《天文图志》(《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深入探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就和经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开幕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把文字博物馆建成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水准和普及性的文化设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弘扬国学的标志性事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五、访谈


李学勤:揭开夏商周断代之谜(央视国际《大家》2004年3月25日)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访谈录——早期特殊的读书治学经历(少年—1954)(康香阁,《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光明日报》2005年12月6日)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学科多领域探索——访李学勤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4期)


(信息来源:国学网之“学者春秋”



微刊往期文章:

日知丨李学勤:读书与治学

温故丨为何马王堆汉墓是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 ——李学勤访谈录

日知丨李学勤:新见[工工]簋与“周有八士”

人物丨李学勤:“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新知丨李学勤:一篇记述土地转让的西周金文论



微刊小编:酒红卡布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