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字丨“冎/骨”

葛亮 古文字微刊 2020-10-27


(第231期  本期時長:38:07)


本期摘要:

《說文》卷四下:

     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凡冎之屬皆从冎。

      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屬皆从骨。

       “骨” 字應是表 “骨頭” 的 “冎” 字上增加意符 “肉” 的會意(兼形聲)字。



1、是不是“冎/骨”字 ?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43-344頁。)


      圖中例1—3與後面明確是“骨”的字形差別較大,唐蘭、于省吾等學者早先認定甲骨文“冎”字作,主要依據的是金文魚鼎匕(《集成》980),其中(文例作“~入~出”)的右下部可以確定是“骨”。 “冎/骨” 的早期文字演變軌跡如下:



      “冎/骨”字隨後的演變可以分爲四類,其中只有秦系文字(B)的變化流傳至今:




2、的造字本義是什麼 ?



      陳夢家認爲“冎/骨源於甲骨文“字(《陳夢家學術論文集·釋冎》),他的重要依據之一是秦泰山石刻绛帖本“體”的左上部字形作。但在安國本中,這部分作正常的“冎”形,與甲骨文中的“”年代相隔較遠,不宜打破演變順序直接繫聯兩者。在甲骨文中代表的詞不同,在上下斜線的角度等一系列特征上也存在區別。



      

      于省吾先生提出甲骨文本象“骨架相支撐之形”(《甲骨文字釋林·釋冎》)。哺乳類或鳥類的肢骨(尤其是後肢)骨骼結構,正可以與“”三斜筆相連,突出轉折處骨節的特征相對應。族名金文象形程度更高,“冎”的骨節部分也畫得更突出,四折、五折形“冎”可能是由標準三折形繁化過來的。






本視頻是根據國學新知“《說文解字》讀書會”視頻整理而成,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爲綫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



往期鏈接:

解字合集丨第1—222期總結

解字丨“予/吕”

解字丨“敖”

解字丨“[爫又]/摽”

解字丨“爰”

解字丨“[亂-乚]”

解字丨“受”

解字丨“争”

解字丨“敢”


本視頻轉載已獲葛亮先生及“國學新知”惠允

微刊小編:徐如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