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開卷丨楊曙明:自學出人才 勤奮出大家——記著名考古學家吴鎮烽(《吴鎮烽金文論集》附録二)

楊曙明 古文字微刊 2023-12-14

自學出人才 勤奮出大家

——記著名考古學家吴鎮烽


楊曙明



2018年11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致敬國學:第三届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頒獎盛典上,吴鎮烽先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獲“第三届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此項盛典被譽爲海内外研究中華文化的學者們的思想盛宴、熱愛中華文化的各界同道的文化盛宴,其獎項由200多位海内外知名學者、學術機構實名推薦及評選,是國學領域的最高獎項之一。作爲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青銅器鑒定專家,吴鎮烽先生獲此獎項可謂名至實歸。



自學成才的典範


1960年5月,吴鎮烽即將高中畢業時,來到西安看病,一個老鄉介紹他去勞動廳看看,説那裏正在招工。他來到勞動廳一看,發現很多單位都在招工,其中就有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陝西分院考古研究所(即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吴鎮烽覺得上大學也是爲了就業,這個招工就直接工作了,而且考古與自己的歷史愛好相近,於是就報了名。


令吴鎮烽没想到的是,當天他就持介紹信順利進入了中科院陝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成爲了一名考古人員,實現了自己的就業夢想,也實現了自己的考古夢想。不久,他被分配到西鄉縣李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工地,擔任考古見習員。當時財力有限,現場發掘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考古隊員既是現場指揮,也是發掘工地勞力,在這些具體的實踐工作中,他學到了考古發掘、現場記録、繪圖、照相、文物修復等最基本的考古基礎知識。由於考古發掘是個非常繁重的體力活,與吴鎮烽一起招來的60多名年輕人,或因文化程度低而難以適應,或因學習不刻苦而缺乏長進,或嫌田野發掘太辛苦,後來相繼離開考古研究所,只有吴鎮烽等少數人留下來了。


1960—1962年冬春,由於天寒地凍,田野發掘工作無法開展。爲提高考古研究所業務水準,考古所領導決定利用冬春季空閒時間舉辦業務進修班,邀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唐蘭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教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研究員、黄展岳研究員、北京大學宿白教授、四川大學馮漢驥教授、陝西師範大學斯維至教授、史念海教授、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楊寬教授、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教授等國内著名學者授課。年輕的吴鎮烽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每節課都積極參加,每次都認真聽講,認真記録。這次培訓,他學到了許多文物考古、歷史和古文字知識,爲他以後的考古工作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吴鎮烽後來回憶,當時賈蘭坡先生對他影響最大,賈先生不但學術造詣很深,而且平易近人。講學期間他不住賓館,就住在考古所宿舍,學員有不懂的問題和工作中的難題,他都能一一作答。最爲重要的是,賈先生也没有上過大學,三十年代初他從匯文中學畢業後,在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當了一名練習生,在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地點協助裴文中先生進行“北京人”發掘工作。他靠着爲祖國争光的志氣,靠着刻苦自學,逐步從練習生晋升爲練習員、技佐、技士、副研究員和研究員,並成爲世界著名的學識卓著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專家,成爲科學殿堂的泰斗級大師和傳奇式人物。賈先生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事迹,使吴鎮烽受到極大鼓舞,從此便立志以賈蘭坡先生爲榜樣,刻苦學習,做一名優秀的考古工作者。


在後來的工作中,吴鎮烽不論是在田野搞考古發掘,還是在室内進行整理,都堅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刻苦學習。白天時間不夠用,就利用夜晚伏案學習,常常是伴隨着鬧鈴迎來新的一天。在自學中,除對考古學各時代的知識涉獵外,他著重學習了商周考古和古文字學。


自學可成才,勤奮出大家。儘管只有高中文化程度,没有上過大學;儘管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專業導師專門指導,但吴鎮烽天性好學,勤奮刻苦,充分利用親手發掘的考古材料,堅持邊工作邊自學,觸類旁通,不但掌握了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攻克了深奥難懂的商周金文;不但能從事田野發掘的技術業務,還能開展學術研究,先後發表和出版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成爲了考古研究大家、西北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2年7月,吴鎮烽被評爲助理研究員,由考古技術系列進入研究系列;1987年,由於研究成果豐碩,又被破格晋升爲副研究員;1993年8月,又晋升爲研究員。在評定副研究員時,他的推薦人是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鄒衡教授和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政烺教授。張政烺先生在他的推薦書中寫道:“吴鎮烽廿五年來努力學習考古學,參加關中各地發掘工作,能認真總結經驗,實踐出真知,已具備考古學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而且能結合古文獻對出土文物進行深入研究,在西周銅器方面尤有顯著成績,對於分期問題有不少獨到見解,確實超過前人,爲後來者鋪平道路。吴鎮烽在考古學領域已具備升任副研究員條件。他自學成才,尤宜嘉獎,給學術界立一個樣板。”


1996年12月,吴鎮烽被授予陝西省職工自學成才一等獎;1997年7月,被授予全國職工自學成才獎;1997年1月,成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吴鎮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自學完全可以成才,而且可以成爲大家!這無疑是非常勵志的典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考古戰綫的一個老兵和強將


吴鎮烽長期奮鬥在考古第一綫,數十年在田野從事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可以説,既是考古戰綫的一位老兵,也是文博事業的一名強將。參加工作後,他先後擔任考古隊副隊長、隊長等職,主要參加和主持過西鄉李家村石器時代遺址、周原岐邑遺址、鳳翔秦都雍城遺址、西漢竇太后陵陪葬坑、新小寨古墓葬、户縣宋村春秋秦墓、寶雞茹家莊西周墓、鳳翔秦景公大墓、西安何家村金銀器窖藏等大中型古遺址和古墓葬的發掘工作,以及陝北考古調查。


1974年,吴鎮烽主持對鳳翔秦都雍城遺址的發掘時,發現一個大方坑,底部還有一條直通雍河的排水道。考古隊有人説這個大方坑是糧倉,但他認爲應該與水有關,大家爲此展開争論。後來,在發掘現場參觀的唐蘭告訴他們,這是“淩陰”,是古代貯藏冰塊的地方,排水道的作用是使融化的冰水隨時流到河裏。聽了唐蘭的解答,大家頓感豁然開朗,而吴鎮烽最受鼓舞。


1981—1990年,吴鎮烽先後擔任《考古與文物》雜誌常務副主編、主編和編輯部主任,此時正值刊物的初創和發展關鍵期。爲把刊物辦得既有豐富的資料,又有很強的學術性,他堅持日夜審閲稿件,時常下到印刷工廠指導排印。在他的努力和帶領下,《考古與文物》越辦越好,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好評,被譽爲全國考古文物界的“四大雜誌”之一。


1991年,吴鎮烽調入陝西歷史博物館,擔任陳列部部長。開館前夕,他雖身患冠心病,但仍帶病工作,與大家一起夜以繼日地布展,使新館如期開放,使衆多珍貴文物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觀衆面前。此後,他在擔任陳列保管部部長期間,堅持每天深入文物庫房,整理文物,建檔建卡,爲博物館的文物保管工作走上正軌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4年10月,吴鎮烽被調回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任黨總支書記、副所長,兼任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雖然擔任考古所的主要領導職務,但他仍没有放棄學術研究工作。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吴鎮烽常説:“考古要取得成績,關鍵要有平臺;自己所在的陝西考古研究所就是一個考古和研究青銅器的最好平臺。因爲陝西出土的青銅器很多,而且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陝西考古研究所給了我學習、實踐和研究的極好機會。”既然選擇了考古事業,便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熱愛的考古事業,而考古也給吴鎮烽了提供了載體和平臺,使他鍛煉成長爲了一位專業人員,一名國内外著名的考古大家。


珍貴文物的搶救者


作爲一名文博工作者,吴鎮烽不僅主持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也曾參與搶救了大量珍貴文物。


1974年12月,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從扶風運回一件青銅大鼎,高85釐米,重106公斤。在清洗去鏽時,許多人圍着觀看,都説這麽大的鼎,可惜没有銘文。吴鎮烽從鼎内壁向下望,不覺眼睛一亮,發現堅實的緑鏽上面隱隱約約可以看出一條條的凹陷,他判斷這下面一定是銘文。於是親自動手除鏽,果然清出了19行銘文,共196字。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師大鼎。這篇銘文記載了周恭王册命師的一篇命辭,是周人以德治國思想的典型記録,七處提到了“德”,有“孔德”“安德”“胡德”“烈德”“介德”“懿德”等,是研究西周王朝“德治”思想的珍貴資料。


2003年8月,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中心主任師小群拿着一件準備收購的弩機讓他鑒定,吴鎮烽一看,這是一件戰國晚期的弩機,上面刻有23字,是目前所見弩機中字數最多的一件,並且有紀年、多個職官和人名、地名,對於研究戰國晚期歷史和兵器鑄造有重要的價值,他反復叮囑師小群一定要趕快收購。後來,聽説博物館由於資金有限仍没收購,吴鎮烽再次告訴師小群,千方百計説服館領導一定要把這件弩機留住,在師小群的努力下,最後博物館花了8000多元購進了這件珍貴的弩機。後來,在一次文物鑒定會上,幾位專家看後説,這麽重要的文物,要是在我們館裏會花18萬去購買它的!


2015年8月,國家文物信息咨詢中心擬收購一批青銅器,請吴鎮烽先生鑒定。他不顧天氣炎熱立即趕去鑒定,認爲這批青銅器是20世紀40年代初扶風任家村青銅器窖藏中失散的一部分,而且保存完整,品相很好,尚未著録,有幾件已達到國家一級文物標準,具有極爲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他建議盡快購藏這批青銅器,避免再次流散社會,堅決杜絶流失海外。在他的力主下,這批文物得以妥善入藏國有博物館。


西部青銅器鑒定第一人


吴鎮烽先生既是一位考古學家,也是一位青銅器鑒定專家。長期擔任陝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文化藝術品司法鑒定委員會委員。2015年,被聘爲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是西部地區文物系統中唯一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被譽爲西部青銅器鑒定第一人。多年來,吴鎮烽不僅發掘搶救了大量珍貴文物,也去僞存真,識别了大量青銅贗品。


吴鎮烽常説:“我們不能把贗品鑒定成真品,但也絶不能把真品鑒定成贗品,讓它流失。”2015年7月,一家文物單位擬收購一批青銅兵器,請吴鎮烽等專家前往鑒定。這批兵器中有一柄越王劍,通長69釐米,重1050克,文物單位提供的器物介紹説:“這柄越王劍係首次發現,對研究越國歷史意義重大。”在鑒定會上,吴鎮烽與陳佩芬、高至喜、譚德睿等先生都提出了各自的疑問,此劍偏長偏重,超過已見著録的所有先秦劍的長度和重量;劍格特窄,劍柄顯得較短,劍格和劍身相接處的鏽色有異於四周;劍柄絲緱堅硬,未見一點腐朽痕迹,纏法除近首處順纏外,其餘均作菱形交叉,與以往出土的吴越劍不同;劍從和劍刃打磨紋路紊亂等等。雖然有諸多疑點,但却没有堅實證據可以確定此劍爲贗品。午飯後他又去觀察,從劍格的縱向觀看,發現了劍格的兩側各有一條黑綫,用指甲剥摳一側的黑綫,於是黑綫變成了縫隙,證明銘文與劍格是兩張皮,銘文是用一毫米厚的銅版做成,然後粘到劍格上的。這下大家恍然大悟,再結合其他疑點分析,從而肯定這是一柄製作工藝特别好的贗品劍。


作爲一名青銅器鑒定專家,吴鎮烽有着豐富的銅器鑒定經驗,但他從來不保守,而是樂於傳人。1987年以來,吴鎮烽曾先後在國家文物局北京鑒定培訓班、鄭州培訓中心、咸陽培訓中心、國家海關總署西安培訓班等處講授青銅器鑒定知識,無私地講授自己的鑒定經驗。而且,他既講文物鑒定技能,又講文物鑒定人員要有學術正義和道德良知,引導文博工作者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潛心做學問,拒絶利益誘惑。


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的學術大家


從事文博工作五十多年來,吴鎮烽堅持筆耕不輟,寫作起來往往是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在撰寫陝西省《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期間,他曾病倒兩次,但仍堅持工作,如期完成了這部100多萬字的著作,他本人也因此被評爲陝西省地方志先進工作者。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在國内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考古報告和論文140餘篇,上百萬字,出版學術專著16部850多萬字、圖版38000多幅。這些著作加起來,可謂真正的著作等身。其中《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獲得1993年全國新編地方志書優秀成果一等獎,《陝西金文彙編》獲得陝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獲得2013年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和第三届中國出版政府獎的提名獎;《上林三官鑄錢官署新解》獲得中國錢幣學會優秀學術成果最高獎——金泉獎,《半兩錢及其相關問題》《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概述》《青銅器裝飾藝術》分别獲得1981年和1985年陝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01年退休後,吴鎮烽有了大量自己可支配的時間,但他仍筆耕不輟,潛心研究。十多來年,每天工作10小時,没有星期天,没有節假日,天天如此,先後用壞了5臺掃描器,更换了4臺電腦。每見到新的青銅器銘文資料,他就馬上掃描拓本圖像,編寫文字資料,然後輸入電腦保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比退休前工作還忙,比退休前成果還多。


吴鎮烽一生最大的貢獻是編著了《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這套書共35卷,體量巨大,每部書厚約五釐米,相當於兩三本普通著作。僅這35本書放在一起就讓人頓感震撼,是真正的著作等身。目前,影響較大的青銅器銘文集成著作有3套,除了吴鎮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一套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另一套是臺北藝文印書館的《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


從編著力量來看,《殷周金文集成》和《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是集體力量編著,有單位人力、物力、財力等保障,但《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係吴鎮烽以一己之力完成,其艱辛和難度無法想象。



從收録數量來看,《殷周金文集成》收録銘文近12000件,且再未出版續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主要收録《殷周金文集成》失收、漏收和近年新出青銅器銘文,共收録2005件有銘銅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則系統全面、一網打盡,將《殷周金文集成》和《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所收録青銅器全部包括,並超出了這兩套書收録範圍,共收録16800多件青銅器,且還在收録編撰續編。


從内容來看,《殷周金文集成》只收録了青銅器銘文,没有釋文和背景資料;《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中除了銘文和圖像,還有器名、時代、國族、出土地、現藏地、尺寸等資料;《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則有詳細的銅器基本資料,包括銘文拓片、器物圖像、時代、出土地點、收藏者、尺度重量、形制紋飾説明以及銘文的字數、釋文等,還收録有著録資料,方便讀者查閲。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出版後,學界受益匪淺,好評如潮!陝西師範大學張懋鎔教授評價説:“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金文著録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雨先生評價吴先生:“幾乎以一人之力,完成了這部金文研究史上集傳統與創新爲一體的優秀作品。在學風浮躁的今日,一個年過七旬的人,不計報酬,不顧得失,認准目標,堅忍不拔地奮鬥,他所體現的人格精神,實在令人肅然起敬!”北京大學教授、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瀚先生指出:“這套書是吴先生在没有任何科研資助的情況下,憑一己之力,付出大量心血完成的,出版以來,得到文物考古學界、歷史學界、古文字學界衆多專家學者的好評與贊賞。”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在該書序言中高度評價説:“這部巨作的問世,無疑會對中國古代青銅器及其銘文的研究起重要的推進作用,並且有裨於一系列有關學科——包括考古學、古文字學及古史研究等等的發展,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貢獻。”復旦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也指出:“《商周》(即《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正式出版……可以説是吴先生研究商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總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鎮烽先生在商周青銅器銘文的鑒定、搜集、整理方面有深厚積累,見聞廣遠,有機會接觸到大量一般學者不易看到的新見銅器。正因爲這方面的優勢,《商周》新收了數以百計的未見舊著録的器銘,其中許多新資料對古文字學和相關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2016年,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基礎上,他又編著出版了《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4卷本,其中圖版3530餘幅、文字36萬字。2020年,編著出版了《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4卷本,收録有銘文青銅器1772件,其中圖版4260多幅,文字38.7萬字。現在,他每天都在忙着編撰《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四編》,目前已完成了3卷本,正在編撰第4本。

 

不斷創新創造的電腦達人

 

作爲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吴鎮烽先生有驚人的創新創造力。按理説,這個年紀的老人大多都不會用電腦,但吴老先生却不斷自學成才,不斷創新創造,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電腦的多項操作技能,就是現在的年輕人也望塵莫及。


對吴老先生而言,在電腦上打字寫文章已是小兒科,編撰青銅器研究著作時,需要處理大量圖片,他從攝影、摳圖、調色等環節都是自己完成。有時别人拿來一件器物鑒定,他就在家中先照相,再上傳電腦用專業軟件修圖。這些本來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操作的業務,吴老先生一人在家就自己全部完成了,的確令人歎服!


如果説電腦修圖已經很牛了,那對吴鎮烽老先生而言,這還不是最牛的。爲了方便寫作,他還自己動手編製了《商周金文資料通鑑》(電子版),在電腦上集中制作金文隸定字字庫,也就是電腦字庫中没有的字,他平均每天造50多個字,堅持用4個多月時間完成了這項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工作。如今,他自己製作的金文字庫已達8800多個字元,其中金文隸定字7500多個,圖形字1300多個。有了這個字庫,電腦中就可以顯示出來這些金文隸定字,也可以打印出來,經過一定轉换就可以在出版物中印刷出來,不用製版工人再行造字了。


在吴鎮烽老先生身上,没有最牛,只有更牛!他不但會電腦修圖、造字,而且自學了電腦書籍排版。吴老先生的研究著作中,有大量金文隸定字和圖片,印刷廠排版校對來回很不方便,他就自己在家排好版面。這樣一來,交給出版社的書稿就比較成熟,編輯人員比較省事,略加調整,經過幾次校對,就可出版印製了,而吴老先生却付出了巨大的艱辛。


活到老,學到老,研究到老,創新到老。退而不休,老有所爲,老有所樂,是吴鎮烽先生退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陝西考古研究院附近的古樂游原上,唐代詩人李商隱曾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歎,而吴鎮烽先生用自己的退休生活證明:“夕陽無限好,黄昏最精彩!”


(原載《西安文史研究》2020年第3期)


作者簡介:楊曙明,陝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客座研究員、寶雞文理學院特聘教授、西安翻譯學院客座教授、《陝西社會科學》副主編。




本文選自《吴鎮烽金文論集》


《吴鎮烽金文論集》


作者:吴鎮烽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11月

定價:258元

ISBN:978-7-5732-0591-9


相關鏈接

新書丨吴鎮烽:《吴鎮烽金文論集》(附:書摘)

開卷丨吴鎮烽:《釋讀黎城出土的季姒盤銘文——兼論否叔器》(選自《吴鎮烽金文論集》)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發布!

微刊小編:人行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