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所名校的微信公号很少出现校长的身影

执笔丈天涯 校长高参 2021-09-22



微信公众号对学校来讲意味着什么?中关村第三小学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微信是教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中关村三小有“魔法学校”之称,其公号也让人眼前一亮。经过统计、分析该公众号8月28日——11月17日37篇头条文章的内容、阅读量等,我们发现,公众号“中关村第三小学”有这样几个特点:


1.内容的聚焦点始终在学生身上


与大多数中小学简单记录学校各类活动及会议不同,公众号“中关村第三小学”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围绕孩子,面向学生家长的,很少会报道与学生没有直接关联的活动、会议。


在8月28日到11月17日的37篇头条文章中,有33篇是以学生为主体,报道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


例如:《大家·聚焦|艺术社团来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点亮星光的天分》、《周末艺术课|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天籁之音,有什么理由错过呢?》,前者的目的是要帮助家长、学生了解艺术社团,以选择加入适合的社团。后者则希望吸引更多家长能够陪伴孩子现场感受艺术魅力。


37篇文章中,只有2篇有关教师的教育会议或教研活动。


其他学校的微信公号是否也会如此关注学生和家长?我随机进入另外两所中小学的公众号,分析了它们的最近37篇头条文章,对比数据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A学校“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类的17篇文章大多都是学生竞赛、学生演讲等较枯燥涉及学生人数很少的活动。B学校“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类的24篇文章中有16篇普法教育类等比较枯燥的面向学生的讲座。



2.文章栏目划分明确、清晰


如“周末艺术课”、“被窝阅读”、“大家·聚焦”、“大家·资讯”......等,一目了然。


从8月28日到11月17日的37篇头条文章中,“周末艺术课”共5篇,这个栏目主要是每周末学校艺术课的活动预告,给想带着孩子学习艺术、陶冶情操的家长提供一个线上抢票的渠道。


“大家·聚焦”共18篇,这个栏目主要报道一些涉及人数较多、家长关注度高、具有特色的学生活动,例如:《大家·聚焦|体育社团知多少?总有一款运动适合你!》、《大家·聚焦|小豆包入学“满月”了 ,他们有哪些变化?》。


“被窝夜读”共11篇,这是一个由老师引领,以读书、荐书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亲子阅读平台。老师们利用每期7-20分钟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一个故事(一篇文章或一册绘本),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大家·资讯”共1篇,栏目主要是以资讯集的方式报道游学、讲座等常规学生活动,以及涉及学生人数较少的小型学生活动。例如篮球社团组织比赛、开展“校园美容师”30人的小规模学生活动。


根据文章类型、面对的读者群体,做出明确的栏目划分,有助于读者快速做出是否点击阅读的判断,能够帮助节约读者的时间、精力。对维持订户活跃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3.清爽、温暖的排版,让人“一见钟情”


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公众号除了确保内容优质以外,每篇文章的排版,也都经过了很多细节打磨。通过背景设置、图片拼图、两端缩进等方式,让版面更加清爽、温暖,提供了较好的阅读体验。


公众号“中关村第三小学”目前的订阅数近3万,据相关机构分析,他们还吸引了11000左右的非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的校外人员。


带着好奇,我专访了负责中关村第三小学官微运营的刘老师和苏老师,想从中探究一所学校的公号运营之道。




 

在中关村三小,有一门课程叫微信


很多微信公号就是学校的一个宣传工具,主要推送的是校长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内容也比较枯燥,但三小的公号感觉很不一样,你们是怎样定位的?


刘老师:三小的微信号最初也只是一个宣传平台,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大型活动。但这两年,我们觉得学校微信公众号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宣传平台,应该再加入一些服务的性质。


去年,刘可钦校长提出“有一门课程叫微信”的发展理念,希望学校微信团队做了一些为家长服务的栏目,例如“周末艺术课”,家长可以在这里抢门票,带着孩子学习艺术,陶冶情操;还有“被窝夜读”、“家话”,这两个其实是个公益栏目,不仅可以引领阅读、对学校家长的育儿产生一定帮助,对关注公众号的其他学校的学生家长也会有帮助。


其实,在2014年我们就提出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一定要做一些有思考的东西,我们会考虑粉丝点开我们的文章时他想获得哪些收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们的镜头始终对准学生,对准学校的关键群体。所以在内容上,我们很少发枯燥的会议、学校各项检查,而是聚焦学校的重要群体——学生、教师的活动、发展以及课程等。

 

你提到要做有温度、有思考的公号,怎么理解有温度、有思考又是如何体现的?


刘老师:有温度是指我们在策划、推出每一条微信的时候,考虑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展现校园里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是从学校行政层面来报道,既不是高高在上地说明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又不是远距离、空洞无物地叙述某一个校园新闻,而是将三小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用有教育温度的话语来阐述学生、教师的校园生活、学习。


带有思考,是指没有将微信作为一个“我说你听”的平台,我们会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思考如何传递学校的教育之声。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考虑官宣的受众是谁,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微信内容,如何吸引他们,如何向他们有效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


咱们的受众很明确,就是家长、教育关联方和教育同行们,但主要群体是家长,因为他们最关注孩子们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在策划微信内容的时候,就要考虑家长们最关心的内容是什么,他们能否从微信里面了解到学校的教育理念、获得教育方式、收获教育技巧。


在这样的思考下,我们策划了诸多栏目,比如“真实的学习”,让家长和教育同行理解三小的课程理念是面向“真实的学习”;围绕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开设了亲子阅读栏目“被窝夜读”、家庭教育栏目“家·话”等。




三小公号有很多栏目,这些栏目会做调整吗?调整是根据阅读量还是其他什么因素?


刘老师:我们的栏目一直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无论是栏目的设立还是后续的调整,都要建立在我们学校的理念之上。比如说,我们这学期新开的“班组群”栏目,就是结合我们学校班组群教学特色设立的栏目,前几年没有做的原因是我们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现在班组群制度已经比较成熟了,已经历了时间的校验,所以我们这学期才将它在公众号里展现出来。


还有上学期开设的“被窝夜读”和“家话”,也是基于我们去年提出“有一门课程叫微信”的理念而开设的栏目。我们从来不会特别去关注它的阅读量,虽然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我们不会单纯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去做标题党或者蹭热点。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你们能做好公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校为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了丰富的体验机会。你们如何去挖掘这些活动?哪些活动上哪些不上,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刘老师:是的,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学校的理念和特色活动,微信内容也会非常苍白的。


至于对活动的挖掘,我们有一个微信团队,每周一都会上报微信选题,大家讨论这周上哪些内容。另外,对于学校重大活动,也会提前策划,从哪个方面来报道,包括文稿写作内容、角度、摄影等。


我们判断的标准,主要在于是否能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具有创新意义、新闻性,是否是众多师生参与的,比如全校性的活动。但是有些常规的活动,比如,春季、秋季实践活动,这是每个学校都有的,我们不会单独出一篇微信文章,而是会放在一周资讯里面,作为补充发出去。

 

我看今年咱们的“被窝夜读”栏目今年更新了很多篇,参与的老师也来自多个学科,请介绍一下这个栏目的创意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持续运作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老师: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是否能打破官方微信单一的宣传功能,对接学校教育理念,整合丰富且适合网络传播的教师及课程资源,打造学校移动学习传播品牌?


我们通过对家长的调研发现,家长希望学校推出内容短小、方便收看或者收听的微信课程,所以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儿童有声读物上,借鉴了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夜读”形式,推出了“被窝夜读”栏目,每期推出一位好老师,为孩子读书、讲书,以期达到引领阅读、丰富阅读量的教育目的。


每期的制作流程,首先是文本的确定,最初是内部确定文本,结合学校教育理念、阅读成长手册来选择绘本、书籍,后来会和校图书馆的老师进行合作,他们会根据我们每期文章的选题目的,来推荐书目。选定书目之后,我们会结合推荐理由,策划老师怎么讲解这个绘本,撰写微信文稿。


接下来,就会安排朗读的老师录音。为追求品质,我们有时会请老师反复录几次,直到朗读效果足够好为止。每一条夜读我们都追求精益求精,不仅有专业录音师负责音频后期制作,我们还会根据每本书内容,寻找相应配音,以达到最优效果。比如,之前发的《大家来听音乐会》,一条短短9分钟的音频,我们找了7、8段音乐剪辑,来配合老师们所朗读的故事。


这个过程还是比较复杂有些累的,但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第一期被窝夜读栏目的阅读量达到了1.3万人次,平均每期的点击量在三四千左右,成为我们学校官方微信教育传播与推广的特色品牌,受到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只是在和学生发生关联的时候,才会出现校长的身影

 

学校对公众号的阅读量或者粉丝量有规定和要求吗?


苏老师:学校的各方面理念还是非常开放,非常自由的,校长从来不给我们提硬性要求,不会给我们阅读量、粉丝量定标准,甚至一个星期出几篇文章都是没有规定的。特别是最初做的时候,她只鼓励我们说,你们去做吧,放手做就行,格式、内容都没有规定。


所以我们也从来不会强制老师、家长去关注或者转发,一切都是自愿。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内容确实是优质的,确实是对家长和孩子有帮助的,家长们自然会来关注、点击、阅读。

 

对于粉丝增长与文章的阅读量,学校领导没有给你们压力,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两点的,会不会自己给自己施压?


刘老师:不会。我们的订阅者29000多人,目前的文章阅读量都是非常真实的,一般每篇都能达到2000多人次。


我们对订阅量只能说有一定追求,不会强求,不会要求100000+的点击量。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创造一条真正受欢迎、100000+的微信,那是每个自媒体人的追求。

 

在你们的微信文章中,很少出现校长的身影,为什么?


刘老师:因为公众号的订阅者主要是家长、教育同行,他们并不是很在意校长在做什么,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学生在学校里如何学习、如何成长,所以,我们微信镜头的主角永远是学生。


校长也有出现,只是在和学生发生关联的时候,才会有她的身影,但是她自己也要求将更多版面留给孩子,自己的照片每次不能超过1张。

 

除了内容的精致,感觉你们的排版也可以用赏心悦目来形容,与一些学校的公号版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有专业的美编?


刘老师:我们没有专门的美编,都是自己编辑,用心揣摩、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没有什么行政压力,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生长空间


在做微信公众号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问题吗?最后都是怎么解决的?


刘老师:遇到的困难有很多,2014年刚做的时候,只知道在文章里直接放文字和图片,感觉特别丑,然后我们就去关注很多微信号,看看别人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最后发现北京大学的微信号有那种边框排版,感觉很惊讶,立马就去百度、知乎各个渠道查询他们的排版是怎么做的,但当时几乎查不到任何相关信息。给一些公众号留言询问也没有得到回应。


最后我们自己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找到做排版的微信编辑器,当时的微信编辑器很不好用,改边框颜色之类的还需要先学会改代码。排版风格也是看了很多类型的公众号,不断去学习才确定下来的。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还是不断的学习吧,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


做大了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般每周只发五篇文章,没办法把三个校区的事情全部讲述出来,这时就会有老师觉得自己做的这个事情很好,为什么学校官微不去报道?所以很需要一个明确的筛选制度,最后我们讨论决定筛选内容的时候,主要看这个活动到底吸不吸引人,如果老师自己提供稿件,可以优先报道。


自始至终我们的人员都很紧张。我们负责微信公众号的四个老师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要工作,以我为例,每周除了与另一位老师共同负责公众号内容外,每周还有8节课。为了在不耽误主要工作的同时做好公众号,我们4个老师会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进行任务分割,两个人负责内容,两个人负责排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省时间。


但即便如此,想写一篇好的文章还是会很耗费时间,需要去参加活动、拍照、采访、编写文章内容、从几百甚至几千张照片中挑选最佳的几十张,然后还要排版。这么多的工作量,对于我们微信团队来讲,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有一次编写学校毕业典礼的微信文章,我们到凌晨才推送出去,当时一共拍了1万多张照片,我们要从中挑选出最能代表学生情感和学校理念的四五十张,仅这一项工作就用了两三个小时,之后还要一张一张的把格式调小,然后做排版、拼图。拼图是最慢的环节,所以我们后来就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篇文章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人负责一个部分的拼图、排版,同时制作,最后再将这些东西拼接到一起。

 


上级既然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和标准,即使把公众号做到及格水准也不会被责备,是什么因素驱使你们不辞辛苦的把这个号越做越好呢?


刘老师:最初的时候,主要还是想自己主动的做一些事情来获取成就感吧,而且我们学校的理念很开放、自由,没有什么行政压力,给了我们很大的生长空间。可以写很多真正有兴趣、想要表达的东西。


后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无论是点击量还是对学校品牌、理念的宣传,都表现不错,得到了校长的肯定,校长还为我们请来了媒体的老师做指导。这位老师鼓励我们号召全校老师一起来写稿子。


但其实这个办法在学校里面可能会有一点不太实用,一个原因是老师们的工作量本来就很大,很难抽出时间去写稿子。另一个原因是,即使老师有兴趣去写稿子,很多人也会因为不熟悉微信文章的特点,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稿子。


2016年,校长鼓励我把微信公众号项目上报参与学校的创新成果评比,结果我们拿到了学校创新成果一等奖。校长为我们的公众号项目起了一个标题:“有一门课程叫微信”。接着在今年的创新成果评比上,我们新出的“被窝夜读”栏目拿到了特等奖。除了校内的一些奖项,我们也拿到了很多区教委评出的奖项,宣传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能够得到校长的支持肯定、学校和教委的鼓励,让我们很开心,做好公众号的动力也更加充足。

 

你觉得学校公号运营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希望有怎样的突破?


刘老师:目前的问题主要有:对学生的校园生活挖掘得还不够,内容报道浮在表面,希望能更深入地报道学生的校园生活、成长故事以及精彩瞬间。


下一步希望尝试一些更新颖的方式,在内容上更精进、更具教育力。


推荐阅读:

李斌:讲好学校故事的8点提醒

分享2018年的欢喜与遗憾,种下2019年的憧憬与希望

把师生的“吐槽”变成一面镜子

名校毕业生反思求学路:教育,要能给人“慢下来”的能力

当学生扰乱课堂、家长反对惩罚时,老师可以这样做

李希贵:赋能,学校变革的时代选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