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昨天的文章,收到超多讨论,有些留言情绪颇为激动,说要取关啥的,以至于我都没有敢全看完。还有很多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今天不说事情本身,就着这个,说说一个对我情绪帮助很大的理论吧。 我常收到留言提到脾气大,难控制的问题,确实我也经常被娃气得心梗,但是气归气,日子还是要照过的。
这个对我帮助挺大的理论,叫做情绪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人们常说因为什么什么事情而生气,但是埃利斯却认为, 事情只是引发情绪的间接原因,直接引起情绪本身的,是我们对于事情的解读。
情绪ABC理论认为,我们面对不同的事情A(activating event ),大脑会产生不同的解读B(belief),而对事情的解读,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C(consequence)。就像昨天的文章,与其为取关而感到莫名心塞,不如换个角度想,少一个曲解自己的人,是好事呀。 对有些人来说,看到一篇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文章,与其愤怒,倒不如不生这种闲气,毕竟多个角度看问题,也不是多大损失。比如,有时候觉得孩子脾气大搞得人很崩溃,但也许看了篇讲T2的文章,知道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秩序感增强,加上语言表达不顺畅引起的,一下子就好像没那么生气了。甚至开始为了自己对娃不够耐心而懊恼。比如,只觉得自己娃才拖拖拉拉时,特别容易生气。但如果发现,隔壁老王老李家孩子,也都这样,立马就会顺气不少:哦,大概这个年纪就是这个特点。
孩子还是在闹,还是拖拖拉拉,但是我们解读不同了,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就不同了。对事情的解读,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
比如,同样是妈妈出门,孩子如果解读为,妈妈再也不回来了,可能就会产生恐惧、悲伤的情绪,大哭大闹地不让妈妈出门。
但是如果孩子解读为,妈妈很快就回来了,妈妈出门也没那么可怕,我还有爸爸可以照顾我,可以跟爸爸玩,那么就能平静跟妈妈告别。以前,蛋蛋的iPad能用来打游戏,后来规矩改成,iPad就不能用来打游戏。同样是面对关掉ipad这件事,从以前的哭天抢地难舍难分,就到了现在的愉快平静接受。 遇到情绪问题,不妨试试多去挖掘一下,究竟到底是怎样的想法引发了情绪, 换个角度想呢?
有一阵子蛋蛋挺轴的,容易闹情绪,我就跟他玩,改变对事情看法的游戏。 那天睡前聊天的时候,我想起他白天摔了一跤,我就跟他比赛,看谁先能找到“摔倒”好的一面。
你看摔倒,是不是提醒我们,以后要走路要注意,不要急匆匆的?也许就因此避免了骨折。也许,是提醒我们注意要讲卫生,由此养成了好的卫生习惯,增加了运动,对吧?再以此类推,输棋、丢东西、被批评,这些让人非常沮丧和愤怒的事情,都有可能是“好事”。这可能有点阿Q精神,但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与其沉溺于情绪之中,不如去看到积极的一面,从中吸取教训,下一次做得更好,不是吗? 这个理论,又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有点相通。
成长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著作《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提到的。
简单来说,成长上遇到什么困难,如果我们觉得这是暂时的事情,就会从容一些。而如果我们把这种困难放大到永远,就会觉得,像山一样的压着你。有时候,我们举足不前,恰恰是因为,只是聚焦在了那个困难的当下,有了灾难性的思维,被自己吓住了。
我们不妨告诉孩子,学习用成长的眼光看事情,是一种骨子里的乐观。 生活里的愤怒也好,挫折也罢,很多事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只能凡事想开点。
历史推送里其实还有很多精华文章,大家可以扫描我公号的二维码,然后就能找到搜索历史文章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