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一边裁员一边招人?
“今年没经历过裁员潮的人,似乎都不是合格的大厂人。”
进入2022年,互联网裁员潮甚嚣尘上,快手、京东、B站等互联网企业都在今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
从去年第三季度至今,已有包括百度、字节在内的22家互联网企业爆出了大规模裁员。
从之前阿里的“向社会输送人才”、腾讯的“结构性优化”、百度的“鼓励狼性,淘汰小资”到如今京东、B站的“恭喜毕业”,有外媒称,在过去长达十年的科技繁荣期中,这一行业曾经看似无穷无尽的职业机会如今却戛然而止。
但是真相却并非如此
今年2月以来包括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陆续开启了新一届的春招。
字节开放了6,000个工作岗位,比去年扩张期招聘人数只少了14%。
阿里则在今年的春招会上正式启动了其顶尖校招技术人才项目——“阿里星LAB”,面向全球招募数百名顶尖年轻技术人才。
中国网信网4月8日称,已对腾讯、阿里巴巴等12家互联网企业用工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访谈,其半年多来净增用工近8万人。
边裁边招,很多互联网大厂的操作让人看不清摸不透,那么他们在谋划着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一
为什么一边裁一边招?
原因一:
优化性裁员与扩招
某教育机构的前HR表示“我之前在的公司都是这样,每隔两年都要进行一次裁员。而每一次裁员,我的手中都会出现一份裁员指标,这份指标由上头制订,而我们只负责执行。
与裁员指标一同下达的,还有新一年的招聘指标。这其实是健康公司的常态,我们把它称之为,换血。
一个部门的人员长时间不变,这个部门就容易变得腐朽。而新人的进入,既可以为这个部门带来新鲜的活力,还可以为公司带来外面的想法。
这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优化性裁员。用优质的新人,来取代能力欠缺的老人,顺带鞭策怠惰的老人。”
某互联网公司担任HR负责人的任晓,近期也负责公司内部的裁员,根据的是公司考核绩效进行末位淘汰,整体目标是优化3000人,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销售人员、销售支持以及呼叫中心等岗位,大概比例是8%—10%。
任晓对《环球时报》记者强调,这是一次正常的“组织调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无差别的裁员。我们这次是互联网公司比较常见的组织调优,正常情况下,每年公司都会有相关动作。”
很多人都会问,日子要过,活儿还要干,拿新人换熟手,就不怕工作混乱影响交接吗?
HR会客厅的老黄表示,除了每个公司只有十几个核心岗位,大多数岗位换成新人,对于组织的人岗匹配度的整体影响并不大。
原因二:
结构性裁员与扩招
近20多年中国的商业格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去形容,那就是变幻莫测。
曾经辉煌无比的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败给了外卖系统的崛起;
曾经遍布中国大街小巷,是一代人青春的网吧,败给了手游的异军突起......
这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即便是最高瞻远瞩的人,也无法预知到未来哪个领域会火起来,1月份很火的东西,到了年底可能就凉凉了。
2020 年甚至 2021 年的前半年,K12 教培行业都还被认为是未来潜力巨大的行业,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整个教培行业都被连锅端起,从业者纷纷转行寻找新的出路。
大环境的影响下,事件的发展走向有时候并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广撒网多捕鱼”,很多公司常见的场景是这样的:
我每个领域都投一点,总有一个能成为未来的摇钱树,只要有一个赚钱的,就可以让整个公司盈利,那么曾经为了不盈利项目招进来的人才,自然是需要更换的。
原因三:
提效型裁员与扩招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就是纯粹裁员。
在人力资源部的日常工作中,就有一个工作效率统计。会做一些工作记录,观察一个岗位的每日工作情况,来判断还能提升多少。
而各个企业,尤其是工厂性质的企业,还会有一个精益管理部门,专门找寻提升生产效率的岗位。
一般每半年或者一年,进行一次汇总统计,来合计哪些部门可以裁人多少,哪些部门需要新增人员多少。这样的裁员,又称为提效性裁员。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很多人会认为企业裁掉一些老员工是不讲情分的表现,于是肉眼可见,裁员大潮的副作用正在显现。
媒体写稿的时候,更容易找到信源和采访对象,市面上能说三道四的人越来越多,如何管理好离职员工,不让他们变成企业负面新闻源,这让很多PR伤透了脑筋。
但是退一步来想,
裁员真的可怕至此吗?
二
如何看待裁员?
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表示,被裁掉的员工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
"很多大厂裁员,HR都会找一些接手的公司或者猎头联系,被裁的员工多数仍然是其他企业的需要人才,一般没什么出路问题,特别是技术和销售岗位的。如果有,很大概率是个人要求过高,当然纯管理人员要保持原来的收入水平和地位也是有难度”。
在与其他部门主管的沟通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同行业的主管在向HR提供招聘画像时,都会表示有大厂工作经历者优先。
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裁员的大厂嘲讽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对裁员接触的太少,而发散性联想的太多。
未来一段时间,会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去认识裁员这位朋友,因为在未来的几年内,裁员潮还会是主流。
说到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话题,反垄断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大时刻,从2021年7月起,中国通过一系列动作加强反垄断工作,导致资本大行其道的“烧钱-圈地-垄断-牟利”模式,在2021年下半年迎来了拐点。
这几年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似乎有重新定义的趋势,未来会怎样,谁都不敢做过多评述。至于冬天什么时候结束,很多企业自己心里也没谱。
所以中国互联网巨头们正在悄然加快裁员步伐。这些巨头们似乎正寄望通过业务、机构调整和人员优化,降低不必要的投资、费用和成本,以期让业绩得以维持甚至提升,也就是所谓的“降本增效”。
从HR的角度来看,精打细算地使用自家的人力资源,则成了重中之重,很多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呈现出“高迭代”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每年招聘大量的人才,然后再提高淘汰率,来筛选更具性价比的员工。
先让员工一边跑、一边试、一边观察、一边淘汰。
对比一下中美公司在裁员时面临的结果就知道了,裁员本质上并不可怕,所有基本都要面临这种波动,这是商业上很正常的事情。企业的每一次重组都离不开裁员。
2014年2月份纳德拉开始执掌微软,2014年裁员18000人,2015年裁员7800人,2016年裁员2850人,2017年裁员3000人。就这样的一个人,被评价为比库克更有远见,比马斯克更理智。
裁员与重建作为商业不可避免的部分,根据外在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必须以变应变调整组织结构。
裁员会暴露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现状,影响对外合作以及对内管理等诸多连锁反应,因此裁员是企业被逼无奈做出的最终决定,是曾经僵化型企业变革的必经之路。
即使作为普通消费者也不难看见:中国很多行业的竞争生态都变了。
过去消费互联网领域在资本加持下产生了很多高薪岗位,泡沫破灭后,发生了一个均值回归,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
三
变革时代的确定性:人才
2021年,武汉大学公布了“两名武大学子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消息,其中过人的履历和上百万年薪,让网友看了直呼羡慕。
对于华为的“天价”年薪,任正非曾表示:当下社会是日益潮流化,华为将来会更需要这些天才少年,在他们引领下冲向国际。
直白点说就是:人才,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再高的年薪,他们也值得。
如果你平时对互联网行业有所关注的话,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头部平台都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
比如苹果会把1/4的时间用于网罗一流人才;
再比如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曾说:“你的人就是你的企业;
前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说,他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人才的选用上,因为在选用人才上多花一天的时间,今后就可以节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所以为什么在裁员的公司还在大规模做校招,甚至一年倒挂一年薪资,那是因为很多老板都认可人才的价值,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不嫌贵的。
对于现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怎么抓下一批年轻用户进入自己的产品里,变成 DAU、PV&VV 和GMV 是关键命题;
对于科研公司,专业对口人才是关键命题;对城市而言,它需要源源不断优惠政策的吸引人才产生虹吸效应。
德鲁克说过,“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