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遭遇中小企业病
不要向中小企业剪羊毛
作为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业当然也得到了相应的政府扶持,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小企业再次被推到市场竞争最前沿。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尤其以资金为短板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被迅速提上欧盟日程,当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中小企业商务法》报告,敦促各国在预算和贷款方面予以中小企业扶持和保护,并减少政府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带来的干扰。
欧盟也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界定上进行了一番讨论,并将界限从之前的5000万欧元营业额提高到7500万,对雇员人数不做“一刀剪”的界定,以在行政上保护在快速成长过程中的中型企业顺利发展。政府在保护中小企业的力度上可见一斑。
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欧盟境内中小企业数量超过2300万家,在所有企业中占比高达99.8%,提供了超过9000万个就业岗位,制造税前产值超过39万亿欧元。
这意味着在欧盟范围内,中小企业提供了除国有公共服务部门外市场70%的就业,创造了57%的经济产值。
图1 2015年欧盟各类型企业占比(%)
数据来源:欧盟委员会2017年公布数据
&德国经济部 科隆
不想扩张的中小企业
中小型企业,在德国一般雇员低于250人,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的企业。尽管在保证就业和产品创新质量上他们功不可没。但由于普遍的家族式管理——其实即使在在大众集团甚至西门子公司也可以看到家族管理的影子,和偏向地域化的市场营销模式,让这些小企业在高度整合中的信息,资源甚至人力平台面前显得十分彷徨。
9年过去了,欧洲的中小型企业像面对灾难的啮齿类动物一样很好的度过了难关,甚至有所成长。但由于德国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制造业供应链企业,传统经营模式中,中小型“供应链”类型企业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了制造业“微笑曲线”的末端,即市场和服务,将德国企业订单精准到“小时”和“米”单位上,这让德国许多大型企业尝尽了甜头,高度分工的制造业链条,密集的供应链企业不仅让大型企业有了很多选择和讨价还价的余地,也让在此领域的许多中小企业紧绷着神经。
让笔者印象较深的是宝马公司在德国莱比锡建设的“手指工厂”。
在建设初期,工程师们就考虑到为方便产能提高和日后物流作业而将生产线建设成形似“手掌”蜿蜒状,并在两侧留下了足够空间进行扩张,如今16年过去了,手指越来越长,其背后就是供应链企业物流能力和产能的不断提升,允许宝马在车辆组装方面产能迅速膨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B2B中小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物流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微笑曲线”中间的生产段被冷落,本该与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产能优化出现了滞后,在德国甚至人们常说,“养肥了康采恩(大型跨国企业),累死了供应商”。
在德国中小企业本身就具有的“不扩张性”企业文化背景下:
图2 1990年-2010年德国就业市场
租借工增长规模
德国自2000年也出现了大量的“租借工”,即借由独立人力公司雇佣而非与用工企业缔结合同的“临时工”,企业借此免去许多解雇和税务方面的成本和法律问题,这种劳动者被任意支配的用工方式一度上升成为社会议题受到猛烈抨击。然而其背后正是德国用工成本与产品利润在“世界变平”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冲突,大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转嫁这种成本,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往往缺少选项,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传统在制造业成本人力成本飙升面前骑虎难下。
庞大数目的公司情况千差万别,在以质量著称,“百家争鸣”的德国中小企业文化氛围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差异巨大的技术研发,用人和管理模式,这些特点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制造业历史中让德国始终在加工零件供应上处于领先优势,而如今成为数字化升级巨大“作业量”和缺乏统一信息化平台的一个隐痛。
人才是难以挥开的痛
当中国甚至连美国,都羡慕德国的双轨制人才教育的时候,德国的人才也陷入了深深的痛。不同于日本老龄化问题,德国人才呈现了结构性的问题。
在Fraunhofer IPA针对萨克森州5000位制造业技术人员提出的问卷调查中,“对于工业4.0技术平台标准化的搭建需求”尤其突出。同时,企业在IT软件系统上也备受诟病,“不灵活”“不统一”“跟不上”常常成为高频形容词,“市场需求的产品类型一直在呈现多样性复杂化的趋势,而我们的软件管理系统却往往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这些问题,都体现在软件人才需求的渴望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大学每年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上,所有涉及物流和经济管理的专业都或多或少的要求SAP数据库的操作经验,很多即将步入职场的年轻人都对此表示非常有挑战性。
在问卷调查报告中的其他问题还包括工厂生产计划的优化,市场产品需求的获取和对于产品数据的持续监控。但人才短缺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信息产业面临的人才短缺就连德国工程师协会都直言不讳:“我们在去年的公司调查中,信息部门职位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表现不佳的状况仅仅占到20%左右,今年已经达到了33%, 不仅仅是在中小型公司,德国的大型企业也同样面临此种困境。2016年德国共有28800个信息行业的职位供给,年同比增长率高达23%,并且缺口已达到了1:3.5的新高,许多公司不得不将IT部门设在国外或进行服务外包。
信息软件短板,是德国很多企业面临着数字化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
德国数字经济雷声大雨点小
截至2017年上半年的统计结果,德国数字化产业对GDP贡献仅为5.4个百分点,根据麦肯锡研究机构数据,德国对于数字化经济的利用仅仅在总量的10%左右,低迷的数字化经济增长会让德国至2025年的八年中失去5000亿欧元的产值。
图3 各国数字化经济利用比重
来源:《知识自动化》整理
在欧盟范围内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是信息和通讯产业也包括媒体和金融服务领域。相对增长较慢的包括资本较为密集的制造业和许多政府机构部门比如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部门,这个现状在德国尤其突出,在与欧盟其他国家的比较中 ,德国在服务业,运输业,物流行业的表现都很一般。 "德国工业的数字化程度远比我们预期的要低",,麦肯锡研究中心顾问Dörner“,一个重要原因是针对德国工业4.0升级的投资仅仅在过去的两到三年中得以实现。
随着德国对于数字化经济推动的加速,通过物联网制造数字服务业新增长成为了许多公司面临的任务。
很多人在谈“工厂商业模型的升级和数据安全的保护”貌似热闹的话题,但是多数中小企业并无此打算。对此,作为研究中小企业在工业4.0下的转型升级问题的主将,Fraunhofer产品与自动化研究院项目总监Muller评论道,“40%的工业4.0相关企业到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对应的技术转型计划,这个高比例其实从反映出这类企业需要扶持”。
看起来,即使德国数字化经济大背景下,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技术之间的关系仍然不能明确。在数字化产业表现疲软的情况下,拥有巨多中小企业的德国制造业能否完成承载数字经济增长的历史重任,仍然是个有待观察的课题。工业4.0是一个奢侈的口号,除了哪些迫不及待的一些工业供应商,德国小兵似乎也没给出太高的重视。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
许瀚之:北京联讯咨询公司德国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