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的小团圆
题图:找到自己,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738篇文章,来自作者公众号“维小荷 (vivalamour)”。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关于作者:Viva,留美并长期在咨询行业工作,著有《我就这样绽放自己》《做自己就是最好的》。
几年前,我曾大言不惭的写过一本书,叫《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这个名字是出版社起的,但说起来做自己当然是最要紧的事。可是,究竟什么是做自己,怎么才能做自己,真正的自己又是个什么鬼?在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发觉这比我当初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首部长篇小说Everything I have never told you (中文名无声告白)给了我很大的震憾。 这是一个混血家庭的悲剧故事,好像人人都没有过错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简单剧透一下,父亲是个二代华裔,美国出生,不通中文,毕业于哈佛,后成为一名教美国历史的终身教授。母亲是个白人,性格好强,从小成绩斐然,一直想成为一名女医生。却因结婚生子当起全职太太而无奈中断了医学院的求学之路。他们移居到某个中部小镇,育有三子,看起来是个再典型不过的中产阶级家庭。然而二女儿Lydia16岁时却意外身亡,掀开了这个家庭中深藏的层层隐痛和累累伤痕。父亲碍于华裔长相和种族背景,一生都想着fit in,融入主流社会,摆脱年少时那些偏见带给他的痛楚回忆。可惜,他没能作到,年近半百依然孤立少友。母亲受女权主义风潮影响,一生想的是stand out,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女性,一名女医生。可惜,她也没能作到。年轻时特立独行,不惜与自己的母亲决裂,选择和华人结婚。但婚后,她曾对小镇生活无比失望,一度离家出走继续求学,最终因为发现怀孕而回归家庭,难继夙愿。 二女儿Lydia是两人的掌上明珠,西方人的长相,东方人的性格,承载了父母所有未完的希冀,要合群,要学霸,要成为那个他们不曾成为的人。她最终不堪日复一日的沉重之爱,投湖溺水,完成一场无声告白。她为了弥合家庭中隐藏的分歧,也害怕再次失去父母,强装笑脸,尽力按他们的意志生活。没有朋友要假装每天都在打电话,参加聚会。听不懂化学要假装去上高阶的课程,不敢告诉母亲自己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唯一说过的重话是直到她意已决,离开前夜对妹妹叮咛过“如果你不想笑,就不要笑。这很重要。”而她自己,却一直受着爱的羁绊,违心地笑着。
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是假使你是Lydia,你应该如何做自己呢?她太爱父母了,尤其不能再承受一次母亲离家出走后家庭分崩离析的那种恐惧。她更不想让父母失望,发现自己只是个平庸而不合群的孩子。 当她发现只要作出打一个假电话的举动,或佯装抱起一本生物书,父母就会异常高兴。于是她一边不堪重负,一边入戏更深,虽然她从来不想成为家庭的中心。对一个少女来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渐渐将她推向无声的窒息中。哥哥即将远离的消息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使她义无返顾地走向了那一片冰冷的湖水。
通篇叙事细腻内敛,却令我于无声中听惊雷。你当然不会控诉Lydia没能做自己。毕竟,什么是自己呢?在成年的过程中,“自己”包含着所有社会和家庭给你投射的文化语境,思考模式,价值观,从来不存在一个赤祼祼的真空自己。即便成年后,也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有意识的内省过程,才能区分出一些是别人在你身上种的因,一些是你自发结出的果。多数时候,因果缠绕,面目模糊,已不可考。何况,“自己”的潜能和认知还在一直变化,所谓true self并不存在,冰山下的那头巨兽此生是否会觉醒,也未可知。
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的,没有一对父母是完美的,形成的自己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就在看完书的时候,正巧老公给我看了一个TED视频,赖佩霞女士的《回家的路》。她说她很努力地在找一条回家的路,因为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这个演讲回顾了她的原生家庭和首次婚姻失败。她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母亲很哀伤的话,你敢快乐吗?其实很难。Lydia的母亲一生壮志难酬,虽然强势的她没有表现出任何郁郁寡欢的迹象,但是她的一度出走,回归后拒绝做饭,每天都热衷给女儿买生物书等等表现都呈现出对平凡生活某种决绝的宣誓和对抗。赖佩霞说,快乐需要一个榜样,孩子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理解什么是快乐。这世上,真正快乐的人太少了。这是她所说的家庭觉醒。
快乐之前,和解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能不能有独立意志后,开始和父母和解?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一笑泯恩仇?所谓和解,是从内心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种族背景,社会阶层等等。然后才能找到自己,方有可能爱上自己。Make peace with yourself first.
而快乐,更高一筹,需要内外一致的能力。希望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不可调和,这大概是大多数人不能快乐的原因。Lydia不快乐,因为她在家里要演一个乖乖女,而她真实的梦想和脾气则是另一种样子,所以她被困得找不到出口。成人世界里的很多不快乐也源自社会,家庭,及文化习俗的种种期许,希望自己从事某种工作,达到某种阶层,拥有某种家庭状态,成为某种性格。其实呢,私下里,在与现实过招中,沮丧的发现,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无所谓,那么能赚钱,那么有勇气,那么不焦虑。终究意难平,谁都在心里有一个角斗俱乐部。
内外趋于一致时,君子坦荡荡,自我与世界的消耗和冲突微乎其微。不用刻意对外界掩饰过去的伤口,不用鼓吹自己也不相信的主张,不用在心里建一座城府将另一个自己深匿起来。心怀澄明,言行如一的人,相对来说自我管理的成本也低。不拧巴,不端不装,容易有幸福感。
古人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天青日白,也需要社会的条件。我有个同性恋朋友,他何尝不想天青日白,但迫于世俗压力,都无法使父母知,遑论大众。世间万物,莫不受束缚。人类,还多出一样束缚其他人的能力,便是语言。有人说,带着愿望的语言都是咒语。不得不承认的是,给你肉身的父母,也不经意间给了你一生最大的束缚。大才女梁宁曾说,
我们从小都被施加咒语,不辜负各种期望,父母的,老师的,老板的,朋友的…… 但总有一天,真实的自己,正如袋中之椎,渐渐刺破一切束缚,露出无可回避的冷光。
你看,做自己是有多难!
但是,做自己可能也是一条唯一的,不得不走的成长之路。随着光阴逝去,少年游子的向外征途逐渐转程为回家之路。好像总有一种奇妙的向心力,或早或迟,让人挣脱重重束缚,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端详一下灵魂的模样,看看是不是认得出,得到这份与自己的小团圆。
文中提到的视频在这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29evo43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推荐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吃苦模式 -- 来自作者
站在TA的鞋子里 -- 来自作者
在宫里,太平比真相重要 -- 来自作者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