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996 的大环境下保命保家?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880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笨拙在上海,曾就职于麦肯锡、贝恩,金融外企大中华区 COO。现为上海 ChamBESTra 室内乐团第一小提琴手,女儿 17 岁。作者公众号:笨拙在上海(ID:BZ_shanghai)。本文为作者做客诺言社区的直播精华整理稿。
上个月,我在诺言做了个直播,聊的是“职场 996 ,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和家庭?”其实这个题目我觉得还是有一点误导: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长期“996”的话,个人认为小命是不一定保得住的。
为什么我想聊这个话题呢,我觉得社会上现在劳模太多了,我们许多导师都兼职劳模,包括一些我的好朋友,比如大家熟悉的 Autumn。但其实她们能这么拼的背后,有很多不易复制的支持条件。
前段时间 996 引发的社会大讨论,一部分代表着社会利益既得者的精英,完全不考虑现在年轻一代的疾苦,还要把这种 996 是福报的思想直接喂给大众,这很不地道。
我自己其实也算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曾经很早就看到祖国的发展前景,二十年前还很少有海归的时候就选择回国,赶上了发展的快车。我曾经在顶尖咨询公司 9/12/6(早9点工作到凌晨,一周六天),也因为想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选择到外企做 COO ,四年前我决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家庭和自我实现上,中间也经历了外界的声音,内心的纠结。再加上近期亲人的病痛,让我对“如何在 996 的大环境下面保命”很有感触,所以来跟大家分享。
我直播中的观点,偏重女性视角,因为女性承受着来自职场和家庭的双层压力,996 对职场女性的杀伤力尤其巨大。可能也和一些“人生导师”的观点不太一样。一开始我是有顾虑的,觉得自己这样说话,是不是有何不食肉糜的嫌疑。
但社会需要不同的价值观,年轻人也需要听到过来人的不同声音和反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视角。精英们也应该有更多的同理心,一诺和 Autumn 在诺言社区做的工作,我特别喜欢,因为她们是脚踏实地地在帮助年轻一代。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麦肯锡职场状态:挪威VS北京
言归正传,我的上篇文章《“事业成功”的父母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么?》副标题叫“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自白”。我最早是在人大读书,大学中途去了挪威读书,后来加入了挪威的麦肯锡,在奥斯陆办公室工作了一些年头。
我在挪威的麦肯锡时,可以说没给咱们中国人丢脸。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剩下都是挪威人。挪威麦肯锡在当地虽然也是出名的工作强度大,但是我那时候最多也就是“985”,周六周日肯定是没有人去办公室的,偶尔我去一趟办公室,也只有我一个人在里头转悠。办公室的同事都觉得我特别能吃苦耐劳,中国人太勤奋啦!
我从挪威回到中国之后,突然发现不一样了。国内的工作强度、工作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北欧。晚上 12 点,北京办公室还人声鼎沸,大家都精神百倍地在那儿干,我已经撑不住了。
回国快 20 年了,对于中国的职场环境,我现在已经彻底地变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中国这二十年经济飞速发展,以前我们什么都没有,现在一出国能把人家一条街都给买光!
我们这么牛,那工作时间下降了吗?没有。我们的工作时间增加了!
工作压力下降了吗?没有,我们工作压力也增加了!
所以当听到马云老师说“996”是福报的时候,我已经很绝望了,因为看不到任何进步呀!这也就是我写那篇文章的初衷。写完之后我就转到了朋友圈。然后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朋友圈点赞的没有一把手。我以前的老同学、同事大多都已成为老板或者一把手了,这个观点可能不合他们的心意,因为他们肯定是希望底下的员工多多“996”。
至于点赞的,我后来把他们总结为都是憋着想在老年翻身的一帮人。“老年翻身”就是说到老年的时候大家就真正平等了,因为退休之后,大家身体都不好,而那些身体相对好的,有才艺的人就可以独领风骚。
▲ Photo by Janne Iivonen on Behance.
麦肯锡三派职场人士
我在麦肯锡有一个闺蜜,我离开公司的时候留给她一句话:“无论你在麦肯锡怎么混,但必须要混一个身体好”。她这人属于唯恐天下不大乱,看见我这文章后就随手转到麦肯锡校友群里了。
校友群里都是麦肯锡的牛人,大家正在很严肃地谈论中美贸易战这种宇宙大事。文章一进去群风就变了,成了忆苦大会,然后就出现了三派不同的声音。
第一派叫“保命派”。这类人最先跳出来说:“哎呀这文章,说出了我们保命派的心声!当年在公司就是想尽各种办法把命保住。”保命派出来之后,我马上提醒他要小心低调哦。人家要知道你是一保命派,你这命不就保不了了么?然后人家又说:“我现在已经破罐儿破摔了,不怕这个。”
第二派叫“苦命派”。苦命派有一个领军人物,待会告诉你们,大家都认识。苦命派先有一个同学出来说:“曾经做过一个特别苦的项目,连续三个月每晚干到凌晨两点。我当时就准备了一小本,打算把这事儿发到微博上爆料!但是我现在创业当老板后,就把这当成一个案例天天跟下面员工说,当年我是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的。”
这时候,苦命派的领军人物,有朋友已经猜对了,你们的 Autumn 姐姐,我的 Autumn 妹妹突然跳出来说:“那谁谁谁,你才干到凌晨两点就说自己苦,你好意思嘛?”
我一听傻了,因为我知道 Autumn 跟我做过项目,这是说和我在一起做项目特别苦吗?
我就赶快问她:“Autumn,你和我做项目的时候是特苦吗?”
Autumn 说:“跟你做的时候还不是特别苦,但是跟你老公做是真的苦(对,当时我老公也在麦肯锡)。还记得当时干到凌晨三点,你老公还逼着我们大家锻炼身体。”这时候又跳出好几个跟我老公工作过的苦命派,都说:“对对对,当时跟你老公工作的时候特别苦,还得做俯卧撑,惨到不行。”
最后,第三派叫“狡猾派”。这帮人才厉害呢!说:“我们那时候要挑项目经理,不是什么项目经理,我们都愿意一起工作。比如说,我们都躲着像你老公这样身强力壮的项目经理,不愿意上他的项目。我们就要找那些既聪明,身体又不好「聪明体弱」的项目经理。还有的“狡猾派”同学直接说,我们尽量不跟苦出身的项目经理一起工作,因为这些经理苦惯了,觉得半夜 12 点开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 Photo by Campaign Creators on Unsplash.
说了这么多,是什么意思呢?即使在麦肯锡这家传说中人人“9126”的公司,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保命策略。
背景的故事就说到这里,下面开始说怎么去“保命”。
身体折旧不可逆
人的健康是非常脆弱的。这里还是要举我老公的例子。他很喜欢锻炼身体,非常自律的一个人。一天到晚还催着我和我闺女锻炼,而我是比较懒的,就很惨。他还有一个优点,在哪儿都能睡着,而且睡眠质量非常好。如果他只有五个小时的睡眠,用 Apple Watch 测睡眠质量的话,四个半小时都是深度睡眠。
但是身体的折旧跟是否经常锻炼身体没有任何关系,该折旧就是要折旧的。所以我老公虽然只有四十出头,去年他的颈椎就折旧到一个七十岁老人的颈椎,由于神经被压迫,半边手又麻又疼,所以只能停止工作一段时间,进行治疗。我万万想不到,我们俩第一个出现健康问题的居然是他,因为他比我年轻。
我们应该明白身体的很多折旧是不可逆的,想让它恢复是非常难的。所以保命的前提是先认清自己到底几斤几两,想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儿,之后再去考虑哪个赛道是适合的?要怎么去赛?我后来选择去做运营,做到了首席运营官,其实是管后台的事儿,我不管销售,也做不了销售,因为我没有办法没点的去陪客户,身体适应不了。
▲ Photo by Edit Sztazics on Unsplash.
家庭支撑体系是职场文化的绊脚石
什么是理想的家的状态?是不是只要没领离婚证,就是一个理想的家庭关系,就成功保住了家?我不同意。
成功女性好像特别容易被年轻人崇拜,基本上都会被问到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然后台上的嘉宾就会回答,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支撑体系,家里有老人/保姆帮我看着。但我要说这种所谓的支撑体系,现在已经成了中国的职场文化,是中国社会进步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因为有任劳任怨,不图钱和利的老人帮带孩子,所以我们才不对职场“996”说 NO。
一诺特别推崇芬兰的教育,芬兰人民的幸福感也强。那是因为芬兰所有的人都是“ 955 ”呀!所以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教育,去过健康的生活方式。
经常会有成功人士说:“虽然我工作很忙很累,但我的孩子依然很爱我”,以此证明他没有忽略孩子。那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小孩对父母的爱是没有选择的,他不可能去爱隔壁叔叔,隔壁阿姨。所以当孩子说:“妈妈,我爱你”,并不意味着你是个好妈妈。
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时间用在“最高价值”的活动上,例如挣钱、追求事业、出名;而把所有“低价值”的工作外包给老人或保姆,例如给孩子做饭、给孩子辅导功课、接孩子上下学。
什么是衡量高价值和低价值活动的标准呢?你认为陪伴孩子,给孩子做饭,跟孩子一起玩,给孩子辅导功课是低价值的,但我认为这才是高价值的活动,价值不是拿钱来衡量的。一诺写过一篇文章《一诺: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一下子写出了我的心里话。在生活中,我们认为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才是最宝贵的。
有人问“全职妈妈,是不是比职场妈妈好?”我觉得这也不对,真的看到国内有很多全职的妈妈,什么也不干。身边有一朋友就是全职妈妈,早上由姥姥姥爷接送孩子,家务活保姆全包。而她每天睡到上午十点,没看见干任何事情,也不会开车。我就特别不理解,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我是一男的,我会愿意娶这样的人做老婆吗?
现在国内很多全职的妈妈不做这些事,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这些事情都是低价值的,是不值得自己去做的,应该让别人来做,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想法。
▲ Photo by Rustic Vegan on Unsplash.
“色拉式”夫妻关系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夫妻关系,是要真正有化学反应的,就是俩人真正融合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你成了我,我成了你,是无法分割的。
那什么是不太好的夫妻关系呢?我认为“色拉式”的夫妻关系算一个典型,很容易分割。比如老婆带着孩子去国外读书,老公在国内挣钱,像候鸟似的两边跑。还有就是夫妻一方长期住在外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很正常,但我认为是很不理想的。如果其中一个人经常出差,但他每周末都可以回家,比如咨询行业就是这样,这样的关系有好有坏,可能有的人会促进情感增长,但有的人就会交流比较少。
我想要的理想夫妻关系,是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享受周末在一起的时光。然而这样对于工作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局限于地域和时间,不能做长期驻外的工作。
教育是长期的东西
有一点想吐槽的是,我听到有嘉宾在五周年的直播上非常骄傲地说“虽然我工作累,但是我 work hard,play hard(工作的特别努力,玩也特别努力)”。我特别不认同这句话,你工作已经特别累了,到周末不休息,还要“play hard”,那你还活不活呀?我觉得这是“蜡烛两头烧”!因为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是需要重新去充值的。
成功人士经常会说,虽然我平时工作特别忙,但是一到放假的时候,我会带着孩子周游世界。但其实你是用物质,用短时期的一种高峰体验——就是花钱带着孩子去天涯海角开眼界,就“play hard”了。
一诺有一篇文章说“教育是看不见的,是长期的东西”,不是说短期砸一个“play hard”,就能教育好孩子。所以我觉得“work hard,play hard”,是资本家骗我们的,让你觉得成功了就可以“work hard,play hard”。
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对自己家的底线,其实是不一样的。你是什么样的要求,来决定你的底线在哪里,然后再决定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所以这就是我觉得什么是“保家”。
恶劣职场环境下,如何保命保家?
最后说一说,怎么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做一个有命,有家的人?
我觉得首先还是要认清自己要什么。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非你不在中国混了,去外国去工作。那我支持你,你绝对不是“996”了。
第二个,挑赛道。去找一份你热爱做的,而且擅长做的事情,而且在你选中的赛道上,你擅长的事情是稀缺资源。比如,在什么方面你比同事们做得好?然后公司还特别看重你的这个能力。如果是真心实意自我驱动的话,我们应该能找到自己擅长什么,而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很开心的。
第三点,要付出。在年轻时,要能够尽早掌握自己的命运。什么叫“掌握自己的命运”?简单的说,就是开会的时间你来定,而不是别人来定。但你要是有一个就是喜欢半夜十二点开会的老板,怎么办?没办法。所以你要尽快的做到那个位置,或者干脆就创业。
我觉得像 Autumn 她们自己创业也特别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可能一开始苦一点,但早晚你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发现对于职场中的升职机会,往往女性说“NO”的几率比较大。所以如果真有人让你升职的话,千万不要说“NO”,当你说了一次之后,基本就被打入黑名单了,老板下一次提拔也不会想起你。你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快速的往上爬,不要不好意思,要脸皮厚。
最后一点是“取舍”,这是不能避免的,两头兼顾是不可能的,选择了自己的路,就不要后悔,继续往前走。
希望大家听了以后,放轻松,不要有特别大的压力。比如马云老师的钱是我的一千倍,一万倍,但他能活的比我长一百倍,一千倍么?这不可能。最后大家的终点都差不多,再比你成功的人,也比你多活不了几年。
希望大家尽早脱离“996”的苦海,能够享受生活,有一个有爱的家,我特别希望中国人都幸福,因为我觉得我们真的都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
一诺写在后面:
是的,大环境已是不易。而对于女性来说,职场和家庭双重压力叠加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果我们还是选择了留在职场,想要有自己一定的“自由度”,说到底,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快速用实力成长为某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小专家”,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具体怎么做呢?
我也分享三点干货:
▍一、要成长快,也要表达好。
在职场上,既得会干,还得会说。我和秋天在录课中,结合自身的经验,聊了两个关键问题:1)如何在一个新领域快速成为专家;2)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分别总结了5点方法,和3个关键点,都在视频里了,还有我们的“互捧大戏”(对,善于欣赏鼓舞他人,对个人发展也很重要),想看的点吧。
▍二、不要拼体力,要拼效率。
高效工作的背后,是高效学习的结果 — 永远能找到更快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诺言课程第五章,讲的正是如何“会学习”,给大家分享一些思维工具,以及诺友们的听课反思。大家也可以参照下图,从学习阶段、行为和结果几个方面,尝试自我觉察,来打破舒适区,提升成长速度。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诺友们的分享动态。
▍三、真正了解自己,梳理好目标。
曾经有一位诺友提问:职场遇到天花板了,很迷茫,怎么办?Connie 的回答很到位,具体看下面。(Connie是 6 月的诺言驻场嘉宾,会定期回答诺友的各类问题,详细看:《哈佛毕业17年,我最受益的这门课》)
其中提到的一点,就是要好好梳理人生目标和事业目标,了解自己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想清楚这些,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今年诺言 2.0 课程《未来属于少学习的人》,主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思维方式。想“少学习”的朋友,扫文末我的邀请卡即可加入社区(扫码减免 50 元)。
▲ 进诺言,扫码减免50。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