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伤痕累累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881 篇文章
题图:一诺与托马斯·希伯尔。
作者:托马斯·希伯尔,透明沟通创始人,国际知名战略咨询公司咨询顾问督导。公益事业持续践行者,德国内在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集体创伤疗愈引领者。本文来自:内外之间 In Out(ID:AcademyInnerScience)。
写在前面:
上周推送了一诺和心理学家托马斯对谈的上半部分(详细可看文章《一诺+托马斯:做父母最重要的事》),今天把下半部分也分享给大家,文末有一诺写在后面 :)
▲ 托马斯·希伯尔与李一诺对谈(下)。
托马斯·希伯尔:我想我们还需要了解,一方面我们称之为问题、弱点和困难的事物,实际上是对于我们神经系统协调/机制的误解,以及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的运作机制的误解。在它们的背后,是创伤。但是创伤不是孤立存在的,创伤通常有一个古老的过去,因为我的父母同样受到创伤。
这是为什么他们打我,这是为什么我有攻击性,以至于我也会有冲动去打我的孩子。我们需要把这个过程在某个地方停止,因为,如我所说,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家庭暴力发生频率很高。在性方面,也存在普遍的创伤。这种现象背后是一棵巨大的创伤关联之树。或许我的父母、祖父母,以及我的曾祖父母,都受到这种强烈的社会创伤影响,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个。
对此我们需要重写一部分历史,来让未来与我们出生的时代相比,变得更有意义,这是个相当艰巨的工作。但是我们必须往这个方向努力,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改变。如果我们把走过的路拿过来,把它放在我们面前,并称之为明天,实际上我们是在一头扎进昨天,这并不是未来,未来是经由我们发生的。
李一诺:确实是这样的,说得很好。我想社会上主导性的力量是惰性。要做刚才所说的这些工作,回顾过去,向内看,需要勇气,需要力量和能量。
而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活在惰性当中,只是日复一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然后就这样结束,这种活法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充分活出人性的生活,我想这是非常好的意图,因为我很肯定你所做的,以及我所做的,都不是容易的事。
因为这需要把人们拽过来去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事,当一个人有创伤问题时,这会容易一些,他会说,我在寻求帮助。但通常人们觉得自己很好,没问题。但恰恰这就是问题所在,与之相反的是他们会认为你有问题。
▲ Photo by Jong Marshes on Unsplash.
最好的疗愈教育是同步
真正的转变来源于内在
李一诺:“总是别人有问题,不是我有问题。”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其实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遗憾的是许多人活在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状态当中。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襄盛举,去改变一些事情。
我喜欢你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我想这件事情,是不能强加于人的,只有当事人意识到,他们有意愿摆脱自己的惰性时,才能发生。那么问题又来了,你愿意为这个事件的发生等多长时间?另一方面,你又有多大的愿力推动人们行动起来?
托马斯·希伯尔:确实如此,我想最好的疗愈,最好的教育,宇宙当中最好的工作,是(与环境)调和同步的。也就是说,比如在传统当中,有“道”的智慧,“无为”常常被误解为什么也不做,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它只是意味着:手和河里的水流一样快 — 是以和水流同频的方式采取行动,这需要当下临在。
这是我们要做的,而不是什么也不做,你可以做,可以一天工作 16 个小时,但仍然也是“无为”,因为你知道,这实际上是让正确的行动自然地发生。每个看到真相的人,都会让另外二十个人看清道路,他们想看到真相。但是我们要面对一个事实 — 我们的过去并不令人愉快。比如在德国集体疗愈中,会谈及大屠杀这个主题,这不是我们自动想去触及的问题,它不酷,也不好玩。但你必须面对那些过去的痛苦,才能为将来开辟道路。
我在去年夏天的年会上,邀请了一位嘉宾,她是一位表观遗传学教授。她给我们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 — 在针对老鼠的实验中,精子细胞会传递创伤。他们肯定,所有细胞都是如此,只是更难发觉。而精子细胞是直接传递给下一代的,通过实验会发现,在有过创伤经验的老鼠身上,会有基因层面的变化,下一代会产生和上一代同样的症状,它们是完全一样的。科学家们发现同样的症状可以出现在连续五代老鼠身上。但是如果对这一代老鼠进行疗愈,便可以阻止这个症状继续传递给下一代老鼠。
我想对我们人类也是同样如此。如果我们能够自发行动起来,以一种同步的方式,受到感召的人会为别人开辟道路。为此我们需要启动更大的信息运动。创伤和集体创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电脑程序运行中的幽灵(病毒)。最棘手的是这个受创的系统自身不想改变。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因为创伤本质上是一种恐惧,是对改变和行动的恐惧。
在我看来,文化的演化有三股力量:首先是演化,这是无论如何也要发展的力量;其次是习惯。比如,如果我是个快乐的孩子,我可以训练自己做一些事情。但是如果我今天跑十公里,或者我懒,那么我们体内的习惯就开始发挥作用,习惯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改变的。创伤是我们的第三股力量,只是许多人把改变的过程当成工具,没有考虑到系统当中的创伤。而创伤会带来抵触,不愿意改变的抵触。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模式中,许多致力于改变的努力最后都失败的原因。
因为这些所谓的最新的经济模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因为只有当人们的内在发生真正的转变,外在才会有真正的改变。正如你所说,为此我们一开始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让人轻松愉快的事,我们是在面对过往的痛苦,这需要勇气。但是我想我们做得越多,因此而受益的人们就会越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富足。
▲ Photo by Marc-Olivier Jodoin on Unsplash.
受创的能量与缺失感
基于焦虑的消费经济
托马斯·希伯尔:我常常说,如果有一个家庭系统,里面有 100% 的能量。而父母都受到创伤,或许只有 50%-70% 的能量,剩余 30%-50% 的能量被消耗在创伤里。如果他们有孩子,孩子可能只拥有 50% 的能量。孩子可能会始终感到有一些缺失,情感上的缺失,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滋养。
最后,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总是感到缺失和不足的世界。感到总有什么地方不对,然后我们试图用消费、用娱乐来弥补。用别的东西。但是最基本的事实是 — 家庭系统一开始都是处在某种缺失的状态。这是我们需要去面对的。
李一诺:的确如此,这是一种总是感到自己不足的现象。人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出路在自己身上。您提到的不足/缺失我很有共鸣,我想我们是被自己的说法,被我们的故事所决定的。这个说法是,当我们感到缺失的时候,我们会另外去获得一些东西。比如消费,教育也是一样。
人们常认为,如果我的孩子成绩不够好,我就给他买个课程,我让他上个课来弥补这一点。如果我家里少了什么东西,我也买。如果是这样一个趋势,结果会是人们越来越不假思索地这么做。一旦有什么问题产生,你就去买某种服务,这个服务多少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商业社会极为精明,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他们说我这里有这样那样的产品或方案,能够让你生活当中的一切得到修复。
我想这几乎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部分运作的方式,在那里当人们看到焦虑,会说你缺这个缺那个,然后他们就提供某些产品来填补你的不足。这种说法如此突出,以至于我们不再能够对此进行反思。这一点让我深度共鸣。
▲ Photo by Brett Zeck on Unsplash.
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大我文化改写集体潜意识
李一诺:另一深度共鸣的点是 — 在中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文化,里面有如此多的集体思维模式。当然这对中国的成功也有贡献。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集体性的问题。不管你怎么做,你需要让自己成为集体的一部分,否则你就被看成是一个失败者,或者是一个边缘人,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你不够好。
集体性,有它的优势。比如:你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处理一些事情。与此同时也有它的劣势,比如:很大程度上缺乏个体性。就像我作为一个个体,我要么选择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要么我就是出局的。那么,除了我的社会身份,我又是谁?这一点基本上是不被考虑的。我想,这既是正能量的来源,也是负能量的来源。(中国的文化相对)缺乏个体性,中国人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集体的历史。在西方文化,情况会不太一样,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差距。
托马斯·希伯尔:是,只是在西方,也有过于个人主义的问题,这会带来大量的孤立。如果你把你所说的整合起来,帮助一个人成为一个健康的个体,能够和他人相互连结和协作,能够创造健康的社会网络,允许自由和亲密的关系得以发生,“成为”和“归属”。这会创造一个强有力的文化。你刚才所说的也非常重要,这就是补偿经济。
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人性的阴影面上的,不是在明亮的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是,阴影、无意识并不仅存在于我的身上或别人的身上。无意识是一个共有的系统,就象是经济系统。因为我是无意识的,我也支持你的无意识模式。当我处在有意识的状态,我不会支持你的无意识模式。
因此,“我们”这个空间,文化空间,总是一个潜在的、可以重写依赖性的机制,又或者还是继续支持依赖性的机制。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每一个互动,以及每一笔交易,我们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生命能量货币、或真正的货币,投入到社会的健康或不健康的方面。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的商业可能是建立在某种补偿性机制上的,即用经济行为支持人们的成瘾行为模式,我并不支持这样做。
虽然目前的商业是以稀缺性为痛点来进行商业运作的。然而这是一个因为稀缺感而出现的想法,而不是一个因为富足感出现的想法。比如说,我有一个旨在提供支持的业务。人们会说,这会让经济得到发展。
但我想这种思维里面有个问题,要知道如果我们发掘这方面的集体智慧,发展在这方面进行协作的能力,我们会建设一个丰富得多的世界。而且是以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式,能够在我们和这个地球之间,在你我彼此之间,在我们和未来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结,而每个人也都会变得很富足。这是我们作为人的富足,以及慷慨。
▲ Photo by Jesse Bowser on Unsplash.
从缺失到富足的转变
恐惧是一种联结的情感
李一诺:是的,尤其是在个体的层面上,我们在扩展自己的恐惧,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因为所有的恐惧都会带来我们所谈论的那一切,比如:焦虑、竞争、缺乏感。如果观察我们的大脑,将会发现我们有某种特定的反应模式。人自身就是这么进化来的,我们的确需要追求稀缺性的资源。就象在穴居人时代一样,这是我们的本能。如果我拥有某物,那么它就不会属于你。
就是说,我的“得”就是某个人的“失”,所以这种缺乏感是个很大的主题。因此,确切地说,这种我实际上是富足的这样的感觉,实际上指 — 我拥有足够多的东西,所有我需要的东西。包括在物质上,只是物质不过是我们内在世界的反映。我想我们的确是把自己感受到的缺乏投射到外部世界。从缺乏感到富足感的转变,也是一种从恐惧到爱的转变,这极为重要。只是这在个体层面需要时间。我们都知道,一旦你到达了另一面 — 健康的一面,明亮的一面。你会快乐得多,只是我们太容易深深地陷在阴暗面,而世界上又有这么多的机制,几乎是帮助我们继续陷在阴暗面之中。
托马斯·希伯尔:有一点很重要 — 恐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恐惧像是把我们限制了。而事实上,当我们看向这个恐惧时,我们可以回到我们这个交谈的开头,我们说这个依恋过程如此重要。比如:你作为一个母亲,我作为一个父亲。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孩子,他的第一个本能,第一个反应,是要走进这个世界,只是他们会感到恐惧,然后他们跑回父母身边,恐惧其实是一种联结的情感,它是一种情感,让你回到父母提供的安全感当中。
作为成年人,可能会积累了很多恐惧,而许多人认为恐惧是不好的。我常常开玩笑说,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情感大赦组织”,我们需要保护各种情感的“权利”。因为恐惧不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处理情感的方法。对内在情感的过分约束,才会让我们觉得恐惧是个障碍。
要知道我们的恐惧并没有限制我们,其实只是我们把自己的恐惧堵在了门外。如果我们回到孩童时期,那时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一起协同调节他们恐惧。那么恐惧就变成了勇气和好奇。我想这也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容器,如果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孩子们可能会变得神经质,不合作等等。人们就不得不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这就是恐惧的重要性。
一诺写在最后:
给孩子足够安全感、帮他们调节恐惧的前提,是父母自身有足够富足丰盈的内心。就像 Autunmn 在文章《从天天吼娃,到熄火四个月,“奇迹”是怎么发生的?》最后说的,育儿先育己。
当父母后,我们总希望尽力给孩子好的环境、好的条件,却总是忘了自己。一土的理念是:爱己及人。爸妈们先爱好自己,才能好好爱孩子。而父母的自爱与成长,就像托马斯说的,“最好的疗愈,最好的教育,宇宙当中最好的工作,是与环境调和同步的。”
因此,不同于市面上的各种课程,我们给父母准备的是一个温暖、真实、有趣有料的的成长社区 — 「全村社区」,村里有一土圈的各个教育大咖,有可随时动手的亲子内容,可共同践行的成全式社区,可随时交流和求助的村民……希望携全球村民之力,一起构建真实、亲密、平等、安静的关系,成全孩子的同时,成全自己。简单来说,全村带娃,省钱不累,对吧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全村社区的日常。
当然,进村收费,¥699,能收获什么?
▍一、社区课程
1.《一土学校给村里爸妈的私享课》
12 门经过 1000+ 天验证的家长必修课:一土小月校长和十多位有着海内外教育背景及多个行业高管经验的一土家长现身说法,全年陪伴。
2.《一诺:如何当妈才能不焦虑?》
听一诺亲身分享如何做个不焦虑的妈:从全球共识到一土学校到自己养娃,如何实现成全式教育。
3.《咱村美育课——美育第一课,欢乐在家上》
随时随地能用的亲子美育课:跟《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畅销书作者,家庭美育专家戴亚楠学会 8 种亲子画法,一起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
▍二、社区福利
1. 定期直播:跟随一诺的脚步深入了解全球共识下,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
2. 各领域育儿大咖分享,解决真实问题:奴隶社会作者 Autumn,美国加州注册心理学家谢刚,性教育专家刘文利,伯克利和普林斯顿妈妈……
3. ¥598 一土空间课外教育和营地活动优惠券
▍三、陆续会上线的内容
一土创校家长、前米其林大厨和资深美食家带来的美食博物;
中央音乐学院管慧丹老师的音乐教育课;
一土家长、北大心理学博士(嗯,低调地讲,是李松蔚老师)和系统式家庭咨询师亲力打造的系统式家庭养育课;
奴隶社会畅销书作者开设的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课程;
北师大性教育专家开设的儿童性教育课程;
在一土教数学的数学大拿的数学思维课;
一土的资深教育者朋友们的升学辅导课程。
……
这个列表会不断增长,都是一土教育一路走来遇到的心有戚戚的同路人。这些伙伴课程不都免费,但社区会有专属优惠,保证物超所值。
最后,想进村的爸妈们,扫文末下面邀请卡,即可减免 50,我们在村里等你 。
▲ 马上进村,扫码减免50。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咱们村里见。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