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麦肯锡,自由职业…7次转型后,我发现关于职业选择的真相…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981 篇文章
题图:来自 Pixabay 网站。
作者:张岩,有意思教练特约作者。共创式教练, 清华大学认证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芝加哥大学MBA。马拉松爱好者。超过15年财富500强高管经验。本文来自: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又到了一年开学季,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方向又成了一个人生焦点问题。有研究说,人的一生有七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这七次里的一次。
我数了数自己的职业转型,到现在为止正好七次。
我爷爷奶奶都是大学生物学教授,我爸上大学时响应国家号召学了机械工程,在工厂里做了一辈子工程师。他非常后悔自己没学生物,所以业余时间全用来阅读美国的科学杂志。
基于我家的“祖传基因”和对我爸痛失机会的安慰,我考大学时报考了北大生物化学专业。我那时候的梦想是当“居里夫人”。大二时,我出国到了国外,发现大学的专业随便选,没有文理科限制。
于是,在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我大三开始毅然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型。因为我发现,“居里夫人”不是我自己的梦想,是我父母和老师的梦想,我更想成为一名经济学家。
然而,在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期间,我发现所有理论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模型去推演,好像我上的不是经济系,是数学系。我对于研究理论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更喜欢应用。于是我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进入雷曼兄弟公司从事投资银行的分析员工作,这是我第二次转型,那一年我 24 岁。
在雷曼兄弟苦熬了两年之后,我发现自己适应不了投资银行朝九朝五(早上 9 点到第二天早上 5 点)的节奏,以及你死我活的竞争文化,于是报考了商学院,希望通过一场新的学习来实现人生的又一次转型。毕业后,我如愿进入了麦肯锡。
在麦肯锡的日子大概是我前半生最幸福的时光,和一群志同道合,智商高,工作热情爆棚的小伙伴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个战壕里奋斗。虽然干的是 996 的工作,但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即使每天加班到午夜,但晚餐大家都是一起出去吃,一边谈工作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吃完晚饭再回办公室加班,感觉每天过得有滋有味,有家的感觉。
▲ Photo by rawpixel on Pixabay.
2000 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批互联网创业大潮,那也不能缺了我这个弄潮儿。我对自己说,工业革命我没赶上,计算机革命我也错过了,这次信息和网络革命我一定得参与其中。于是我离开了麦肯锡,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这是我人生的第四次转型,那一年我 30 岁。
一年之后创业团队资金紧张,业务紧缩,而且我发现自己对电子商务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我转而加入了一个朋友创业的媒体公司,开启了我在时尚媒体业的探索。这算是我的第五次转型。三年后,我不堪创业的辛苦,为五斗米折腰,决定休整一年,过一年梦想的生活:到法国巴黎生活一年。
不幸地是,在巴黎过了四个多月无所事事的生活后,我快疯掉了。我发现我受不了“无所事事”的生活,于是逃回了北京,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通用电气,开启了我在外企打工的职业生涯。这是我的第六次转型。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 GE 服务了 14 年后,我发现自己真正有热情的是个人成长,多样性,喜欢帮助自己和他人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所以我决定转行,几乎是从零开始做人生和高管教练。那一年我 48 岁,这是我第七次转型。
我现在在做自己想做而且热爱做的工作,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心中充满喜乐。
反观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七次转型,我总结了几点关于职业选择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01
工作不一定要和专业甚至优势匹配
我学的是生物化学和经济学,事到如今我在做生命教练;昨天我见到一位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人力资源和财务总监,他是物理学博士;最近火爆的动画电影《哪吒》的导演饺子,大学学的是医药学;马云大学是英语专业,毕业后还当了好几年英语老师。
当然,也有一部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继续深入探索并取得优异成就的人,比如:马化腾。但是,从周边朋友的经历来看,后来做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和专业没什么直接联系的人起码超过 50%。
别把专业和能力当成束缚,工作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才有可能长远。热情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有了热情,还怕技能学不会?
▲ Photo by KAL VISUALS on Unsplash.
02
做热爱的工作,
不一定局限于做“热爱”做的事
记得我在一次工作坊上,列了一个我热爱做的事情的清单,其中一项是“旅行”。于是小伙伴们帮我头脑风暴可能的有意义的工作,包括开旅行社、导游、旅行私人定制、民宿老板等等。
其实,深挖我热爱旅行的原因,是我喜欢欣赏和体验美,我热爱多样的人生体验。当我找到了我喜爱旅行背后的原因时,我发现我可以在其他工作里找到同样的元素。比如生命教练,我发现每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有独特的人生体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
寻找热爱的工作,重要地是找到你热爱的每件事背后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帮助大家梳理自己真正的热爱是什么:
第一步:用便签贴写出一些你喜欢做的事,至少列 5 件事。比如:旅行,跑步。
第二步:在每项自己喜欢的事情下面列出来你喜欢这件事的什么?每项列出至少 6 条。不用多想,用 3 分钟的时间快速写出来。
第三步:把这些纸条打散,先两两配对,然后把同一类的放到一起。如果有个别的实在无法配对,也可以单飞。
第四步:给每个类别起一个名字。
这个方法不仅让你搞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而且可以帮你找到你热爱这些事情底层的动力。
喜爱唱歌的不一定非要当一名职业歌手,才叫活出自己。喜爱旅行的我,也不是非要开一个旅行社,才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有很多种工作可以满足你底层的热爱。
03
把时间放长远,“骑驴养马”
我记得多年前我只身来到美国留学第一天看的电影《死亡诗社》里有位才华横溢的高中生尼尔,他酷爱戏剧,但父母不同意他继续在戏剧上深造,非要让他去报考律师专业,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梦想结果选择了自杀。
我当时特别为尼尔这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所感动。但今天看起来,其实尼尔还有很多其他选择,可以让他继续做他热爱做的事。
据说我们这代人未来的平均寿命是 120 岁,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任何时候开始新的尝试都不晚,关键是抱着“骑驴养马”的心态,一点点地不断积累,过一段时间再往回看,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条条道路通罗马,世间没有白走的路,关键是要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 Photo by RyanMcGuire on Pixabay.
04
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结果是第二位的
我刚刚开始做教练时,充满了焦虑感。听说教练界做到最顶级的叫 MCC(大师级教练),需要 2500 小时的工作时长。我那时刚刚起步,也就积攒了几十小时的教练经验,想到要达到 MCC,真是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感觉起点太低,压力很大。
尤其是看到周围做得风生水起的很多朋友,年龄比我还小很多。我原本就是一个讲究高效的人,我在想如果别人需要花十年达到 MCC,我是不是可以五年就完成这个目标?
有段时间,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去招募客户,几乎把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骚扰了一遍。每天打开 excel 表统计一周教练的小时有多少,离目标还差多少,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那时候,我一点儿都不享受自己的工作,就是为了完成目标,工作效果也很不理想。
有一天,我在想:假设我十年后成为了 MCC,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我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是:我每天早起跑步,冥想,陪家人吃饭,教练,培训,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合作共创,相互激发和支持,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有时间看书,发呆,听音乐,写点儿自己的感受。
我突然有种被电击中的感觉:这不就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吗?我其实已经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那我何必那么着急要成为 MCC 呢?100 位客户和 20 位客户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让我想起了渔夫和旅行者的故事:
旅行者来到海边,认识了一位渔夫。渔夫有个习惯是一天只出海一次,打回来的鱼卖到市场刚好够一家人基本的生活。剩下的时间里,他就在海边晒晒太阳,睡睡觉。
旅行者建议他改成每天出海三趟,这样他就可以攒钱买更多的船,雇更多的人打鱼,甚至慢慢可以成立一个公司,然后上市。渔夫问,那我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呢?旅行者说:那你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渔夫说:那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啊!▲ Photo by Zheng Hong Chua on Unsplash.
成功没有统一标准,我们不需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做这件事的初心。做任何选择时,我们都问一下自己,这是基于恐惧的选择,还是基于勇气和爱的选择?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喜欢吗?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