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和孩子谈钱?

秦华 奴隶社会 2021-04-2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068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秦华,金融从业十年,现为职业教练,专注于帮助人们认知自我,创造内外一致、知行合一的理想职业,著有《写给孩子的财商启蒙课》。作者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Coach_Lily)。

一个月前,为我家服役了十一年的车退休了。


要买一辆新车,孩子们的想象力上了天,把各种豪车酷车都憧憬了一遍,最后,孩子爸开回了一辆扔在车堆里毫不起眼、从里到外完全没有兴奋点的经济适用型车,着实让他们失望。


▲ Photo by Steinar Engeland on Unsplash.


老大因为去年在学校当过交通员,每天早上在校门口为送孩子的家长开关车门,从本田丰田、到宝马奔驰、到特斯拉保时捷,形形色色的车看了不少。他问,“为什么我们家不能买辆特斯拉?我有个同学家都买了两辆了!”我跟他说,那是别人家的选择,我们家选择不在车上花很多钱。


他自己去查了各款特斯拉的价格,然后说,如果买最便宜的模型和最低的配置,只是会比我们的车多花两万美金,难道我们家连两万美金都没有吗?我告诉他,两万美金是有的,但是爸爸妈妈对车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只需要性能安全并能提供我们一家需要的空间就行,所以不想多花一倍的钱在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上。


我觉察到他的不开心,于是问,我们的车是不是让他觉得,和同学家相比,我们家有点穷。“嗯。”他低低地回应了一声。我接着问,“你那么想要特斯拉是想要‘富有’的感觉吗?”他说,“我想要特斯拉就是觉得这个车很酷,前面有巨大的显示屏,可以看到前后左右车的位置,车门很特别,整个顶都是天窗。”


“确实很酷。等你以后自己有能力买车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觉得值得的车,我估计那时候会有更酷的车出现了,也许还可以完全自动驾驶了。”


我顿了顿,接着说,“每个家庭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收入水平也是不同的。我猜想,我们家相对于住在这个地区的人来说,确实不富裕。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需求都已经得到了满足,我们住得很舒适,你们能上不错的学校,爸爸妈妈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有足够的时间和你们在一起,我们每年夏天都能回中国去陪伴家人、游山玩水,我觉得很幸福了。你呢?你有什么重要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吗?”


他想了想说,“能不能明年回中国的时候也去别的国家玩一玩?”


“这个可以计划。旅行是我愿意花钱的地方。”我答道。


这次对话就暂时到此为止了。我看到,“别人家有什么”在越来越影响到孩子内心的欲望,而他也已经开始把人所拥有的东西与收入、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并暗自思忖自己在这当中的位置。和钱相关的谈话在生活中时常出现,孩子会不断提出各种我们能满足或不能满足的要求,他们对金钱的思考也随着成长而变得更深更广,而我和丈夫的言语回应以及行为选择正在给他们悄悄埋下影响一生的种子。这颗种子,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对孩子的财商教育。


如果单看我的履历,别人会以为我在财商教育方面会是驾轻就熟的。我和钱,而且是特别复杂的钱的概念,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包括一个商学院本科学历,一个 MBA 学历,以及十年金融机构的从业经验。但所有这些知识以及知识所带来的收入都没能给我一套现成的答案去应对财商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就在五年前,面对孩子的“我要我要”,我既担心什么都答应会宠坏他们、又担心什么都不答应会让他们有匮乏感;当我希望孩子多做家务、少打游戏时,我不知道光荣榜和奖品是否是有效的激励;当想到孩子今后的谋生选择时,正在高薪职业中痛苦挣扎的我不知道今后该如何引导他们理解钱与自我实现的关系。


然后,我放弃了只剩下工资单的工作,从零收入开始打造自己的第二份职业。在当了五年职场教练、看到了数百人的人生经历后,在为青少年写了一本经济学科普故事书、回答了许多家长的提问后,在自己实现了收入与自我价值的双重目标后,我从育人的终点往回看,对于财商教育最初产生的疑惑,终于摸索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在这里提炼出三个“不是……而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财商教育的目标不是财富,而是幸福


强力球是美国大众最关注的彩票,每注 2 美元,头奖最低几千万,有的时候则可能是几亿美金。我的孩子一次在新闻里不经意听到奖金数额,就被震到了。他问我干嘛不去买彩票,如果能中奖就再也不需要工作了。在一旁的孩子爸爸马上从概率的角度跟他分析这个中奖的机会有多小。孩子还是不甘心,觉得下注的成本很低,一次中不了就多买几次呗,反正损失不大,万一要是中了呢?


▲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对啊,万一要是中了呢?


我们一家人就此展开了甜蜜的畅想。我们想要买森林里的树屋、湖边的豪宅、环球旅行、很多很多玩具、漂亮的衣服、最酷的跑车等等。这些都有了以后呢?我将继续当教练、作者和教育者,孩子的爸爸想继续现在的工作、并在业余时间钻研他的兴趣爱好,女儿想继续设计创造她认为美的东西,儿子想继续下棋、并琢磨怎么烧出可口佳肴。


我也经常用这个问题来问我的客户,他们中没有人是会把财富本身当作人生的终点,他们都想要用财富去换别的东西,比如旅行、陪伴家人、学一门技能、写一本书。如果再往深里挖,就会看到这些东西承载了他们重要的心理需求,包括安全、舒适、成就、认可、创造、爱、自由,等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幸福。


但问题是,在很多人的思维里,财富自由是幸福的先决条件,是“先挣够钱,再做喜欢的事”,或者“父母挣够钱,于是孩子可以做喜欢的事”这样一前一后两个步骤,是相互置换的二元关系。于是,为了挣钱所做的事和有了钱以后想做的事,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样的观点在现实中被很多人努力地实践着。幸运的话,少数人可能中年以后能达到财富自由的目标,但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实现,并很有可能在中年时由于焦虑、倦怠、失望而爆发心理危机。有些父母可以拼力为孩子积累厚实的家底,但吃穿不愁的年轻人并不一定就此感到幸福,甚至还可能觉得空虚而没有目标。所以,“先追求财富,再追求幸福”这条路径风险很大,极有可能无法抵达目的地。


那么,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呢?我不希望他们可以无需耕耘、坐享其成,我也不希望他们必须等到为财富辛苦耕耘数十年后才得到幸福,我希望他们从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收获幸福。


当然,如果能拥有森林树屋、湖边豪宅、环球机票、炫酷跑车,这一定会给我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色彩,但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我们的财富畅想最终把我们带回到我们现在已经在做的事情:我们已在彼岸。


所以,财商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终点都是教孩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获得幸福的主动选择,财富只是这当中的工具和媒介,而非目标。


不过,幸福是个很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自己的定义和感受。每当我跟孩子就某一个玩具是否值得买出现意见相左时,他们经常丢给我的一句话就是,“你又不是我!”这是在宣告他们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和标准。那么,他们是根据什么做出选择的呢?家长能怎样确保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呢?


▲ Photo by Simon Matzinger on Unsplash.


财商教育的根基不是理财知识,而是价值体系


我遇到过不少家长告诉我,他们自己财商为零,于是也不知道怎么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比如孩子每个年龄阶段该学会什么?是不是要给三岁的孩子一些钱币玩具,让他对钱有个概念,或者带他去超市,让他亲手把钱交给收银员,体验一下买东西是怎么回事?几岁可以让孩子开银行账户、买理财产品?


在这些家长的观念里,财商教育等同于传授有关金钱的知识,就像让孩子学数学、学英语一样。但事实上家长们没有意识到:无论你是否在刻意传授知识,无论你对理财多么一无所知,你在金钱方面的言行选择都不可避免地在向孩子传输有关金钱的价值观。即使你不和孩子谈钱,“不谈钱”这个行为也在传递某种信息。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谈钱是不好的,是少儿不宜的,那么也许,钱是个不可告人的麻烦事儿。这种认知就成为孩子内在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它决定了孩子和金钱的关系。

 

引导孩子建立起积极的内在价值体系、并在心理上和金钱形成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在我看来,是财商教育的根基。当这个根基不稳时,知识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人面对选择时就会矛盾纠结,随风摇摆。


在过去很多年,我和钱的关系都是矛盾而疏离的。在我小时候,父母从来不在我的面前谈钱,但对我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让我很有安全感;但我又在不经意间觉察到我们家其实常常捉襟见肘,钱是让父母挺头疼的事情。我的父亲为了赚钱,在外地工作很多年。他们不希望我为钱操心,但是他们越是绝口不提钱的问题,我就越会推测情况可能很糟糕。所以我一直也很节俭,尽量不给父母增添负担,并觉得挣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与此同时,周围有的长辈说有钱会让人变坏,有的长辈又透露出财富带来的傲慢。于是慢慢地,我常常否定自己内心对物质的渴望,并告诉自己不在乎这些。


在消费上,我几乎是不加区分地节俭,而在投资理财上,我是一贯地不闻不问,好像这钱和自己没关系似的。如果钱是一个人,我看 ta 的眼神是鄙夷的,我的姿态是清高的,我没空和 ta 嘘寒问暖、热切交谈,但背过身去,我又暗自希望 ta 能常来。


因为我和金钱的这种关系,在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时,我心里是异常矛盾的。一方面我想什么都满足他们以显示我对他们的爱以及我的能耐,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们这些要求是过于贪婪的,这个钱我是不舍得花的。我会教育孩子不要攀比、不要贪图物质享受,同时又为不能满足他们而感到羞愧不安,并暗地里懊恼自己怎么不能多挣一点。买东西在我们家总是会带来不那么痛快的感受。那么,孩子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呢?妈妈是个小气鬼,花钱总是不好的。


现在回头看,我对钱的自卑和清高其实都反映了我和金钱之间本末倒置的关系。无论是希望自己更有购买力,还是刻意用简朴来表达自己对物质的不屑,我都在直接或间接地用金钱来衡量我的价值,用和别人的对比来激发自己对金钱的支配。我独独没有把自己放在主人的位置去叩问心灵:“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我要如何选择才能感到幸福?”


▲ Photo by Alex Alvarez on Unsplash.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被家庭塑造的。当大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就会失去根基。大人会无意识地将自己固有的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即使这当中有一些正在阻碍大人自己获得幸福。还有的大人因为不清楚自己选择的标准而不知如何拒绝孩子的要求,但又因为害怕伤害孩子的感受而瞎编借口、搪塞糊弄,这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感到非常迷惑,并在发现真相后失落难过,甚至失去对大人的信任。


所以在家长思考如何教育孩子之前,非常有必要先了解自己和钱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自己在做选择时是依据怎样的价值观。然后问自己:“这是我希望传递给孩子的吗?我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在我费了一番心力理顺了自己和钱的关系后,我确认了自己接纳并希望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 消费是为了让自己幸福充实,而不是为了让别人对你另眼相看

  • 经历比东西更重要

  • 内心成长比感官满足更重要

  • 物尽其用比便捷更重要

  • 亲人之间爱的关系和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有了这个指南针,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我不再顾虑拒绝请求是否会让孩子感到匮乏,而是和他们分析选择的标准。当我们决定不买某个东西的时候,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把钱花在别的更重要的东西上,或者是因为我们发现这个欲望背后的心理需要可以用别的方式来满足,或者是我们还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最好以自己擅长并喜欢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资源。


事实上,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孩子内心匮乏还是充盈,不在于他们是否得到了所有想要的东西,而在于他们内心的愿望是否真的被看见、被理解。幸运的是,做到后者只需要给与爱、表达爱,而家长能够付出的爱是永远都不会匮乏的。


▲ Photo by timkraaijvanger on Pixabay.


财商教育的场所不是课堂,而是家庭


对孩子的财商教育都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并跨越孩子成年前的所有阶段。所以我个人坚信,家长,而不是教育机构,是孩子最关键的教育者;家庭,而不是课堂,是孩子最有效的学习场所。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成年前占据了五个阶段。根据 Gallo 夫妇所著的《有财商的父母》一书以及我自身的经验,我在下表中列举了和这五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大致相对应的财商教育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重点并不意味着是那个阶段的唯一内容,而是这个阶段新呈现出的需求,但之前几个阶段的内容仍然重要,比如,区分想要和需要是成年人也必须时刻面对的课题,对职业的思考也会贯穿人生的很多年。


也许有人会好奇,婴儿期建立安全感和财商教育有什么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形成的不安全感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今后有可能会反映到他和金钱的关系上,比如他总是想用更多的财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一种可能性。


了解了这个大致的时间表,家长们就可以将财商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怎么做呢?我自己遵循的简单原则是:邀请孩子参与到与他们相关的人生选择中。


现实里,家长认为重要的东西和小孩认为重要的往往大不相同,比如,孩子出于天性想要好玩、好吃、炫酷,家长注重健康、效用、意义,所以家长和孩子在资源配置的选择上常常发生争执。如果家长总是想让孩子服从,或总是要为孩子做出选择,那么孩子被束缚,家长也不堪重负。孩子要么每次都会去试探家长的界限,要么会慢慢觉得自己的意愿是不重要的,是不可信任的,于是放弃表达意愿,更别说去主动争取想要的资源了,这样长大后也会容易被他人、尤其是权威所影响。选择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但事实上,观点完全一致不是真实的世界,有差异才是真实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差异、在差异中看清自己、并从中找到共赢的可能。这些都需要让孩子在参与选择的具体场景中去学习和探索。(顺便说一句,家庭中丈夫、妻子、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的价值观也都可能大不相同,如何面对差异是比如何统一战线更重要也更现实的问题。)


当孩子被邀请参与选择时,他们自然会:


1)对相关的知识产生好奇;

2)思考并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


家长于是可以:


1)回应孩子的提问,传授相关知识(如果家长自己也不懂,这正是一起学习的好机会)

2)通过启发式沟通引导孩子自我觉察

3)设立边界(决策权的额度以及认可的价值观),让孩子在边界中自由选择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日常吃穿用度做出选择。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购买衣物玩具的限制(数量或金额总数,不被允许的类别),具体买什么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也可以列出允许孩子报名的兴趣班选项,然后让孩子自己挑选报哪个;对于零花钱,家长明确说明不允许的用途,然后让孩子自由支配。


我八岁的女儿刚好最近过生日。她一开始要求我在一个外面的娱乐场地给她办生日聚会,因为她在那里参加过好几次同学的生日活动。我一看那个场地的价格不菲,而且根据过去的体验,性价比并不高,整个活动流程、餐饮都由机构安排,孩子毫无参与组织的机会。于是我向孩子坦言场地费用超过我的预算,并和孩子仔细讨论了她对生日聚会的期待。


她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好玩、热闹。我们于是一起计划了一个在家的生日聚会,从确定邀请人名单、发送邀请卡、筛选游戏和手工活动、列举购物清单、到清扫房子,女儿每一步都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我、她爸爸和哥哥都是她的帮手,最后她和一群好朋友们度过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生日之夜。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她体会什么是对她真正重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需要花费很多金钱,只是需要用心。

 

▲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开始启发他们思考人生中重大的资源配置选择,比如谋生之道,比如投资理财。家长可以和他们分享家庭的账目,解释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让孩子理解父母财务规划背后的逻辑;家长也可以在饭桌边、马路上对一些经济现象和孩子进行讨论。


我和处于前青春期的儿子有过很多对于职业的讨论。他一度对我和老公的收入水平及组成非常感兴趣,七七八八问了个底朝天,我都一一作答。他问我为什么要放弃高薪去另起炉灶而牺牲了几年的收入(考虑到我们家一贯节俭的作风,那笔钱在他眼里就是巨款)。我跟他解释了我职业转型的原因,虽然付出了金钱和稳定的代价,但是换来了自由、充实以及陪伴家人的时间,这是值得的。他也问过我,我对他未来职业的期待是什么,我说,“能自立、你喜欢、能助人。”他听完后,对我狡猾地笑了笑,“其实你管不了我。”我耸耸肩说,“确实。”后来有一天,我听到一位长辈跟他说,工作都是很苦的,他马上回应,“我妈妈就很热爱她的工作。”我心中感到莫大的欣慰。


日日浇花施肥,我看到小苗的成长。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下面就是硬广了。


根据上面提到的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和钱的接触一般都是从什么都想要的消费者开始,然后发展成对金钱现象感到好奇的学习者,慢慢演变成对创造价值产生兴趣的探索者,最后成长为驾驭金钱的决策者和实践者。


基于这个框架,我设计了一门亲子财商课,从四个模块帮助父母将财商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互动中去。我试图站在孩子的视角提出了 22 个问题,为那些最容易由钱而生的亲子矛盾场景提供一些道术兼备、实用落地的应对方法,并让这些场景成为父母和孩子加强关系、共同思考和成长的契机。


以下是具体的课程表。



24 节音频课

+

30个互动性和趣味性兼具的亲子实践活动

+

40+个经济学知识重点

=

一套提高父母财商课,培养高财商孩子的实用指南

 

扫下方二维码,99 元即可购课


-  END  -

推荐阅读

点文末“阅读原文”,学习极简亲子财商课。


想加入“奴隶社会”吗?请在后台对话框输入“实习”。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故事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喜欢吗?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