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时读MBA,我找到了“贪心”的界限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099 篇文章
文中图片均来自作者。
作者:刘小丫,坐标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MBA。医疗行业的会计人,曾供职于四大和苹果。关注俩儿子的教育和自我成长。作者公众号:小丫加油鸭(ID:XiaoYa555JYY)。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刘小丫,坐标新加坡。三十好几,每天过着和工作打仗,和儿子周旋,和老公相爱相杀的疲惫生活。默默关注“奴隶社会”多年,它是我每天早上打开的第一个公众号,也是我收藏夹里最多文章的来源。“奴隶社会”里各路精英的走心故事,给过我很多鼓励,更多时候让我觉得惭愧。两年前,我半工半读修完了 MBA,猛然发现普通如我也能做到自己坚持的事情,只要一直怀有“想变更好”的执念。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鸡零狗碎的疲惫生活里还怀揣自己的小小光荣梦想,本身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小故事,激励所有努力在路上的你们。2015 年 7 月 28 日,我参加了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商学院 MBA 的开学典礼。那一天,我家大宝 9 个月,穿着连体裤叼着奶嘴,等到我 9 点多回到家流着口水迫不及待要抱妈妈。
2018 年 7 月 18 日,我们一家四口参加了我 MBA 的毕业典礼。这一天,我家二宝 1 岁半,穿着尿布叼着奶嘴,总想把小衬衫前的领结扯下来玩。大宝已快 4 岁,已然可以悠闲地吃着礼堂的巧克力蛋糕,抢我来之不易的四方帽戴。
整整三年,我的在职 MBA 总算通关,期间一不小心生了二胎也换了工作。我除了心里悄咪咪给自己撒花,更有“感谢拜过的各路神仙”的庆幸。
一道必答的灵魂拷问 – WHY?
读决定继续读书之前,我曾有过很多顾虑,多到可以组成一连串的发问:
读,还是不读? 在哪里读?在所在城市/国家读,还是出国读? 全职读还是在职读? 现在读,还是再等等?
再深想下去还有更多的问题直指细节:
工作、家庭、学业,这三样兼顾得了么? 读书对职业发展有用么?必要么? 能收回投资么?几年能收回?
而上述所有问题背后的终极问题其实是一个:我,为什么要回去读书?
这个问题绕不开,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必须要回答。我们要回答自己,而且,招生委员会也一定会问。
在决策心理学里有“满意原则”和“最优原则”两个概念。
“满意原则”机制是指对熟悉的选项逐一考察,直到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这里的内心标准往往是主观的、波动的、因时而异的。
而“最优原则”遵循的机制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最好的。这样追求极致的选择过程往往是最耗费资源的,包括时间和心力。
如果我想贪心地找到“既满意又最优”的选项,决策前就要很明确自己的“野心所在”。从“想要的结果”倒推划定选择范围,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甄选过程。
这里说到的动机可以很单纯,比如就是厌倦了工作,想念校园;这个动机也可以很没野心,比如是想认识更多的人,对行业有更直接的认识。但是,这个动机一定要很强烈。
只有强动机,才能帮我们节省纠结和情绪反复波动带来的成本。也只有这个强动机,可以帮我们在之后的漫漫长路上撑过每一个艰难时刻。
比如我的动机是:想成为一名技能均衡全面发展的首席财务官(CFO)。
合格的 CFO 除了金融财务领域要搞定,上要懂战略下要熟运营。而我在决定申请 MBA 的时候,已经在财务领域工作了 7 年,会计技能过关,但金融感不够。因此,读 MBA 被我解读成了实现我职业规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是关乎我后半生是否有充盈的成就感的问题。
有了强动机,我后面的选择树就相当好画了:
思路很清楚,我的答案变得很简单:只申请国大。
完成以上一系列梳理,时间是 2014 年 10 月中,当时生完大宝,我刚坐完月子。随后我拉了一个时间表,也就是后来实际执行的时间表。
2014.11 – 2014.12:备考 GMAT
2014.12.31: 考 GMAT
2014.1.28:写申请陈述 + 搞定推荐信 + 网上申请完成
2015.2.5:面试
2015.2.17:收录取信
由于我只申请一所学校,相对于同时操作几个学校的申请,工作量大大减少了。从“ACTION!”到“YEAH 收工”,全程 100 天,中间省了大把时间犹豫和纠结。而且由于目标明确,我也并不追求 GMAT 的高分,只要达到申请门槛就果断收工,省下了“二战三战” GMAT 的时间和精力。
回想起那段休着产假备考的日子满眼是泪,每天除了喂奶就是刷题,记性出奇的烂,头发哗哗地掉。考试当天 3 点开始,晚上 9 点回来,挤完奶哄睡了儿子,我还连夜去 Chase Dream 论坛(国际商学院申请与职业发展在线交流社区)分享心得。
谁是最大的敌人 – WHO?
▍无数“小敌人”
作为一个有工作有学业的全职妈妈,每天一睁眼,就进入狂奔模式。
比如每天画“三角形”:办公室在新加坡北部,学校在中部偏西,而家在东部。我硬着头皮每天开着车,从家到办公室一条 15 公里的斜边开始,画到另一条从办公室到学校 26 公里的斜边,晚上 9 点半下课画完 30 公里的底边,回到家已经是深夜 11 点。第二天等着我的,又是一个三角形。
再比如经常打架的时间表:财务月底季度底关账的那一周,我经常有拔一根头发变出一群猴子来救我的冲动。情况一点不复杂,就是所有的截止日期都在瞪着你,全世界都在让你交货,每个小测验都算成绩,你选的每门课的每个组员小伙伴都比你忙。
我翻了一下,当时的朋友圈记录是这样的:
▍一个“大敌人”
读书后第一学期很难,还没习惯分身乏术的常态,经常手忙脚乱也没抓住重点。这个阶段,9 个月大的儿子也不适应,常常粘着妈妈,需要赶作业的时候,我得躲去楼下自习室。
到了第二学期,情况似乎好转了。我似乎开始习惯了每天狂奔的节奏,可以更有效地和小伙伴们讨论,可以判断每节课哪部分更需要打起精神,我可以更快地画“三角形”,甚至每周还能去两次健身房,以缓解随时会喷出来的压力顺便练出六块腹肌。
我背后的支持系统也运作地越来越顺利:一个全能的老公 + 一个让我放心的阿姨 + 一直做我靠山的爸妈。对于“如何获得最大的支持”,两点心得:
要计划:自己明确“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然后诚恳明确地提出来沟通好。比如,每周我有 2 天的晚上 6 点半到 9 点上课,10 点到家。我需要的帮助是,在这段时间有人负责大宝吃饭,读故事和哄睡工作。因此这两天需要爸妈在 5 点阿姨做饭的时候带大宝下楼活动,老公需要 5 点半准时下班回家并且晚上不安排任何电话会议,晚饭后接手大宝一直到睡觉。要把计划和解决方法想好,而不是单纯把“问题”丢给家人让他们自己求解。
要“收放”:支持系统很好,我可以放心放手很多家里的琐事,比如家务和买菜我都放权给阿姨,但是我不能完全做“甩手掌柜”,时间要花在最需要我的地方,比如和大宝的亲子时间,和老公的情感维系。每周工作日晚上没课的时候我一定不加班准时回家,整个晚上都陪儿子,他睡着后我开始写作业。
就算有着强大的后盾,我的时间、精力还是不停被挑战,但是要说最大的敌人,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愧疚感。
无论你多么擅长时间管理,多么有效率,8 小时的工作,3 小时的课,2 小时画三角形的通勤时间,每天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被压榨到所剩无几。
早上匆匆地出门,到家的时候儿子早就睡了。也有好多次,儿子生病了我还在上课,对着哈佛案例走神怨念矛盾着,最后还是没赶回家陪他。
我会经常会拷问自己的内心:
“周末时间难道不应该陪儿子去公园骑小马或者放风筝?”
“小朋友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错过了就没办法追回来了。”“3 岁前妈妈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你每周陪他的时间有没有达标 40 个小时?”“你,到底抽的什么风,为什么一把年纪回来读书?”……某个周六,又要回学校做小组作业,我终于坐在教学楼前面怀着满满的愧疚感大哭了一场。但是哭归哭,崩溃完了,还是要把自己捡起来,走进教室,继续讨论供求曲线要往哪里移动。
▍要怎么平衡?
愧疚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如影随形地跟了我好一阵子。渐渐的,我意识到自己的愧疚感的根源其实是对“学业、事业和家庭都要平衡”的执念。
我之前理解的“平衡”,是“玩杂技式”的平衡,任务是要让每个球都在空中,不能掉下来。不过,经过反思过后,作为一名会计师,我发现对“平衡”的理解应该遵循会计准则。
就是说,对于同一纬度的物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翻译一下意思是,时间就那么多,花了时间在上课,那么陪娃的时间必定是缩减的。如果我纠结于“钱要赚,课要上,娃要陪,且三块时间还都不能少”,这是给自己出了一道伪命题,然后逼自己求解。
生活是立体的,同一维度的总量限制可以用不同维度的转换来解决。时间上的少,可以由陪伴形式上的多来弥补,也能由陪伴质量上的深度来弥补。放下愧疚,很多“少”都变成了机会。
想开之后,我的情绪走出了“上课时候想娃,陪娃的时候想功课”的怪圈,把愧疚的时间省下用来做了各种维度转换。
比如,我牵头组织了 MBA 二代的聚会。参与者都是和我情况类似的在职读书的同学,大家都有娃,都忙到飞起。这样的聚会让我们这帮没有时间体会 MBA 社交精髓的父母,成功地把孩子开始社交的时间提前到了 2 岁。
再比如,因为做了家长,在上某些课程的时候,会有特别的“融会贯通”。
Leadership(领导力)课上我分享了当妈妈时练习的“倾听”和“看见需要”在职场沟通和管理行为时候的重要性,也将课堂上讨论到的“预期管理”和“明确任务指示而非抽象发号施令”的概念带回家里,用到了治理我家大宝身上。
正所谓“娃管不好,何以治天下”,对吧。
意想不到的转折
▍故事的开头 — 贪心
一诺曾经在她的一篇文章里,鼓励女性“贪心一点,别觉得‘想要’是一件坏事”。第三学期,我开始贪心地上着班,上着课,同时备战二胎。
其实,也是受了各位身怀绝技身兼数职的“女英雄”的鼓励,白天上着班,晚上挺着肚子上课,作业交着,项目做着,照样拿 A。我信心满满地怀了二胎,一切都在掌握中。
2015/16 下半学期修完 4 门课 12 个学分,2016/17 做实习项目,中间生个孩子,然后正好出了月子,去做演示报告。
这一年妥妥地按计划完成。
你们知道,这里会有“但是”的。是的,计划完美,但是中途看到了黑天鹅。
▍故事的转折 – 懵
孕期 4 个月的某个周六,我在学校课上到一半,忽然出现了紧急状况。我冷静地打车到医院的时候,半条牛仔裤已经全是血。
这种孕期出血其实非常凶险,所幸的是我的妇产科医生检查完很稳地说,“我们保他,你听我的话,不要动。”“不要动”的意思,就是绝对卧床一点不能动,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挪屁股,更不能下床。然后每天打针,等我肚子里的这个小家伙,能安全地呆在里面一直到出生。虽然有治疗方案,我还是崩溃了。
这是一个漫长又赌运气的治疗计划,也是一个打破了我所有计划的计划。我只能躺着,等饭端到面前,连床都下不了。我的生活一下子,全都不对了。
▍故事要继续 – 贪心要继续
留院观察的第一天,完全睡不着,不能翻身,躺得我腰酸背痛,索性再脑子里开始重新安排我的计划。第二天,我给每门课的老师都写了邮件,说明了情况,然后附上了一个行动计划。
比如商业分析那门课,当时课程刚过半,还剩最关键的线性回归的章节没有开始。于是我立下军令状如下:
上课内容:听小伙伴的录音,参考讲义和笔记; 小测验:在家独立完成; 课程汇报演示:学期结束前,坐着轮椅去也要完成。
不得不说,NUS 的老师是很酷的,教授表示只要我有办法继续学习,小测验都可以在家完成。一句“ALL the best(祝你好运)”,当时让我小感动了一把。
▍故事的结局 — 交货!
一周以后,医生允许我出院回家继续卧床。回到家,我立刻网上下单买了一个小桌子,窝在床上孵出了半学期的作业和小测验,同时也做完了公司 12 月底的季度关账。
最后的汇报演示毕竟没好意思坐轮椅去,老公开车送我去教室然后在外面守着,我捧着快 7 个月的肚子讲完了,再被老公运回家。事实证明,贪心是个好东西,可以激发无穷潜力和斗志。2015/16 下半学期的课成绩出来,四门课全 A。
顺利修完了 12 个学分后,我的身体状态也慢慢好起来。虽然医生还是不让我乱跑,但是已经没有要求我严格卧床,于是我的贪心又来了,拿了实习项目的课程,去给欧莱雅做营销战略策划。
一月,我挺着 8 个月大的肚子去欧莱雅开会,之后大家很体贴地让我把所有的会都变成电话会议远程参加。三月,我终于完成了 8 个月的保胎工程顺利卸货。四月底,出了月子的我踩着高跟鞋去欧莱雅亚太总部和小伙伴们做汇报演示。
所以,故事的结局是我又收到了一个群策群力得来的 A,和一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儿子。
当然,贪心也要适度,视具体情况而定。过程中我有家人不时帮我把关和平衡,监督我“在身体第一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地贪心”。比如整个 MBA 我读了 3 年,而我最高效的同学 18 个月就毕业了。在我太逞强的时候,最了解我的家人会提醒我要细水长流,而如果我连续两天超过半夜 1 点才睡觉老公就会没收我的电脑。慢慢的,我就找到了“贪心”的界限,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我所理解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读书回报率”的考察,我的理解是并不是仅仅要看毕业后是否“升职加薪换工作”了,而是这段进修是否帮助你在职场甚至人生规划中往前迈进了一步。
之前说到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全面发展的 CFO,读 MBA 之前我在苹果财务部走的是纯财务路线,和“全面发展“路线是有距离的。而 MBA 的课程最大的助力是让我可以更有全局观,跳出以往本能的”财务思维“而从更高的角度从战略从运营从资源配置等方面去看同样的问题。
在后续寻找新机会的过程中,也让我可以有更宽的选择范围和更大的底气。在 MBA 毕业前,我拿到了新加坡淡马锡旗下一个医疗投资平台的 Offer,工作范围除了老本行财务还包括了投资评估,资产管理,运营优化等,可以说我向“更全面“这个目标真的靠近了一点。
另一方面,这三年的“修炼”也是对我执行力最好的背书。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试官通常都会通过提问去了解我们的各种软能力,而我这三年在职进修的经历本身就可以证明我已经具备了很多能力或者品质。比如自律,坚韧,上进心,比如时间和精力管理能力,比如清晰目标之后的强大的执行力。不需要过多的说明,“3 年”“在职 MBA”“生了二胎”“学分绩点 4.4 毕业”这些关键词已经是最好的回答。
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一直到最后一门课学完之前,我都没有想过我真的在三年里修完了 68 个学分,还生了一个孩子。事实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好像都放在了怎么“不择手段”地完成每个小功课,通过每个小测验。谁知道时间过去后一切水到渠成。
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根本不是一个 MBA 证书,也不是那个我千辛万苦生出来的小家伙,而是我对自己这段岁月的满意度,是对自己“我能做到“这个事实的欢欣鼓舞,是对“我能掌控自己生活”的确幸。这种对掌控感的确幸,和“今天又挥汗如雨完成了一次热瑜伽课”或者“这周这周只喝了一杯甜饮料”是同样的性质,只不过周期不同,坚持的时间更长而已。
最后,想和每个心有情怀怀揣目标的你们说:
目标无关大小,但是一定要清晰。想好了再行动,想好了就行动。
贪心一点,不要被别人的声音和自己的愧疚感束缚。需要帮助的时候,去争取,去“要”。 人生最美好的感觉莫过于“我觉得自己很好”。而平淡生活里的每一点努力,都是”觉得自己很好“的来源,无论大小。
愿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越战越勇,在人群里也要做面目清晰的自己。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
诺言社区
点一下
让我们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