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不能输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线?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366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Todd Trapani on Unsplash.
作者: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本文来自: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
华章写在前面:
想把起跑线提前估计有几个假设原因:一是对自己孩子未来的跑步速度没信心,总觉得提前一点是一点。其实,大家的跑步速度,也就是学习效率,差别可以非常非常大。另一个假设就是大家都会跑,但事实上,有的孩子想跑,有的孩子根本就不想跑。起跑线再提前,如果他不想跑,你觉得他能比别人跑得快吗?还有一个假设,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条跑道上跑。当然,如果你认为高考是教育的终点,而且你的孩子必须跑进名校,那确实可以说是同一条跑道。但是,然后呢?起跑线的比喻我认为非常不恰当,不知道误导了多少父母。1
不要把儿童期的成败得失视为一种结果
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标准答案肯定是不会。因为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人生竞赛的根本就不是起点,而是终点!所以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在起跑线上而是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如果是在起点上竞争,那他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只会累死在起跑线上。因为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是从婴幼儿到少儿到青少年到青年到成人,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是蕴涵着很大的风险和危险的。比如说健康的问题、心理疾病的问题,比如说遭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等等,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青少年的自杀、猝死,还有很多少年得志最后泯然众人、不了了之的故事,非常之多。
所以我们竞赛的根本就不是起点,而是人生的成功。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对于成功的定义。到底什么叫输,什么叫赢?我们通常在小时候把上名校、拿名校学历认为就是成功,后来发现有了名校学历也不见得就有好的职业、好的归宿,后来我们意识到成功是追求职业的成功、追求卓越,再后来发现很多人功成名就但是生活很不幸,最后人们认识到人生的圆满幸福是比事业成功还要重要的目标。所以我们对成功与否的理解是不断升级的。我们绝对不要把儿童时候的成败得失视为一种结果。
▲Photo by Robert Collins on Unsplash
2
为什么现在抑郁症的儿童越来越多?
我们看到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得抑郁症的儿童越来越多,也出现了很多学习困难的儿童,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人认为有几个原因:一个是遗传的因素;第二是长期的消极心态导致的;第三个就是他在幼年的时候缺乏父母之爱。
我们意识到相当多的孩子精神不健康,主要是因为:
01
由于家长的焦虑不安导致了孩子缺乏安全感,而长期生活在不安全环境下的孩子最容易得抑郁症;
02
家庭的成员、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孩子的精神病变的原因。我们看到很多家庭夫妻吵架或者婆媳斗争都把孩子拉进来,把孩子作为挡箭牌,给孩子背上了很大的精神的枷锁;
03
家长常犯的一个错误,老是拿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老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别人的孩子更优秀。这种比较对孩子的伤害家长感觉不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压抑对他的自尊心、自信心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04
家长的陪伴缺乏。其实在孩子的幼年、少年,他是非常需要家长的陪伴的,需要家长的亲情。但是太多的家长要么就是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要么就是虽然在孩子身边但他在玩手机玩电脑,他认为这就是陪伴了,其实这不是。
导致孩子产生抑郁、厌学有很多的原因,家长的焦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3
儿童成长的规律,百年来并没有发生突变
有本畅销书名字叫《好妈妈慢慢来》,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不要着急。
▲ Photo by Tobi Law on Unsplash
有人认为在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最需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安全感。尤其是三四岁以下的婴幼儿,亲子之间的密切接触对于儿童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具有绝对的重要性。
美国加州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拉奥·布什格里奇说,“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知识教育,而是情感教育!”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儿童只需要学习最基本的、人之为人的那些东西。知识技能是学不完的,无需那么早就去学。
儿童时期
儿童时期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健康、拥抱,感受快乐、感受尊重,学习语言表达、学习阅读等等——这个比你上培训班学思维训练,学编程要重要得多;
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就是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保持孩子学习的热情,使他能够在这条漫长的学习之路上持续地走下去;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就是保障孩子安全地度过青春期。很多家长对这件事缺乏思想准备,老是觉得孩子怎么就突然就变了样了,原来很听话的,现在就跟家长对着干等等。青春期是一个孩子成长阶段当中,必然要经过一个时期,需要有不同的对待。
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或者叫成才观。我们要意识到绝大多数的人最终都是大器晚成的,不能用儿童的时候、少年的时候学业的表现来定义成功与否。我们看到很多小时候鸡娃成功的,甚至上了名校拿了高学历,甚至拿了高工资,但是他的人生并没有展开。
美国的有些教育学院已经把亚裔学生的高自杀率作为一个特别的研究课题长期跟踪,结果就是亚裔学生的自杀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民族,白人、拉美裔、黑人等等。这个原因是很值得认识的。原因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他是长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但是亚裔学生更不愿意去求医,也不愿意接受现实。
总而言之,这些事实就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能够成功成才,能够人生圆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家长一定要放长眼光,不要计较儿童的时候的一时的表现,这是没用的。
4
孩子一定能超过父母吗?
对儿童不恰当的高期望,是家长焦虑的来源。尤其是高学历的家长,他们一直认为或者说他们特别倾向于认为,儿童应该要比自己更强,至少不低于自己。实际上,这种想法本身也是值得质疑的。
▲ Photo by Tobi Law on Unsplash
有一个清华的博士叫郝景芳,她就讲到这个问题——人类社会的均值回归的现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父母两个人都优秀,那么他的孩子肯定也优秀——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的话,他们就会培养出超人。就好像一对父母身高都比较高,儿子也一定高,最后他们的后代就会越来越高,实际上有这种现象吗?没有。人类的身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高度,最后它又会回到一个平均值,这就叫做均值回归的现象。不可能是越来越强,这不符合自然规律。
那么相反的话,我们意识到,父母的期望越低,孩子的生活就越正常,因为归根结底,孩子并不是会按照父母的想象那样生活的,而会按照父母的本身的样子长大,也就是说你父母亲是什么样的最后孩子也会怎么样。
刚才讲到儿童的成长或者人生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看到有非常多的被寄予很高期望的科技类、音乐类的神童,最后长大以后脱离了轨道,不再从事基础科学,物理、数学的研究,不再从事钢琴、声乐的表演。这个现象很有意思的。这里面说明的就是这个孩子,归根结底,他有没有内在的兴趣,他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热爱物理,热爱钢琴,热爱声乐,否则的话,他最终还是走不远,还是会离开。
5
名人教子现象值得我们认识
名人教子现象值得我们认识。譬如说鲁迅,他的遗言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也就是说,他并不希望儿子一定要成名成家。最后他的儿子周海婴,成为一个无线电的工程师。
▲左图周海婴,右图舒乙
老舍的孩子舒乙说,父亲对我们的期望,一是粗通文字,二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三是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我觉得这个说的很有意思,同样并不希望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成名成家,能够自食其力、能够自立于社会就可以了。
我们还有一个朋友,就是一土学校的创始人李一诺,她说她对孩子的期望是——第一不生病、身体健康,第二不犯罪,第三不自杀,第四有一技之长可以幸福生活。我想这样子的目标是每个家长都可以追求的,都可以实现的。
- END -
推荐阅读
杨东平:高楼PK大山?培养普通人无关阶层和出身
一诺:我们的教育,要从“淘汰”到“成全”
李一诺:儿童友好,女性友好,应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更好的家庭养育社区,一土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