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ZZ

一诺 奴隶社会 2023-07-2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564 篇文章


 题图:文中图片皆来自一诺。

如果问我对三个孩子有没有偏心,那的确是有的,偏心老三,一迪。


我知道这样说“政治不正确”,但其实有“政治正确”的解释,你看到后面,看我是不是能圆回来。


01

一迪今年七岁了。昨天晚上,她要求我和她一起洗澡。我昨天早一点刚洗过澡,所以说不行。但是一迪不放弃,问我很多遍,其中有一次她问的时候,我走神了,说了个“行”,于是她很高兴,不再问了。


到要开始洗了,她看我还没动,说:“你不是答应了吗?”我说:“我没答应啊!” 她说:“你答应啦!你说话不算数!”于是很不高兴。我说:“那你先刷牙吧!”她就刷牙,但是躺在卫生间的地上刷,我说:“你也不怕把牙膏咽到嘴里。” 她说:“我就是要躺着刷,因为我不高兴你不陪我洗澡。”


我看着地上扭作一团,拿着牙刷口吐白沫的她,哭笑不得。于是,我的大脑开始想:


这可怎么办?

要不就陪她洗?但是我真的刚洗过!

有没有别的方法逃脱这困境呢?

然后惯性开启逻辑妈妈讲道理模式:


你看妈妈已经洗过了呀,再洗不是浪费水吗?

我不管!你答应了!

你看咱俩一起洗,你很容易洗不到,还容易冷,不是吗?

我不冷!

于是到第二步,苦口婆心“建设性建议”模式 :


要不你洗,妈妈就在外面陪着,你就隔着玻璃门,和妈妈陪洗差不多,行不?

不行!

要不今天洗完,睡觉多讲一个故事,行不?

不行!

眼看着所有合理解都被否定了,怎么办?


你这个小妮子!


这时候我抑制住“对不讲道理的小妮子发火”模式,深吸一口气,想到了一个重要人物,也许她可以救我。


这个重要人物,就是 ZZ!


ZZ 是谁?是一个小狐狸毛绒玩具,是一迪的女儿,叫她妈妈,叫我姥姥。


ZZ 性格乖张,就是对一迪很“乖”,对我很“张”。


ZZ 处世的基本逻辑就是,她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最聪明、最漂亮、最能干、最爱她,永远正确。而姥姥是又笨、又蠢,总是出错。当然 ZZ 的动作和语言,大部分是我友情出演的,一迪呢,是导演。


于是我说:“这样吧,我把 ZZ 找来,让她把姥姥骂一顿,行不?”


在瓷砖地上躺着一嘴白沫的一迪突然停了下来,叽里咕噜地说:“嗯嗯,这个可以!”


但是 ZZ 在哪呢?这时候一迪开始叽里咕噜用尖尖的声音说:“笨姥姥!你又忘了我了!你总是忘!我在门口!”


于是我赶紧跑出卫生间,毕恭毕敬地说:“别生气,姥姥来啦!”


ZZ 进来的时候,那一定是带着对姥姥的怒气的,但是看到妈妈,又是无比高兴的,这种复杂的情绪,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生动地表现出来的,应该是有影后潜质吧。反正一迪很高兴,一轱辘爬起来,把牙膏吐了,一把把 ZZ 抱过去。


然后 ZZ 就开始控诉:“姥姥,你明明答应了和妈妈洗澡的,又不承认了,这叫出尔反尔,不可原谅!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妈妈,这是不可以的!不能接受的!”在我激情配音的时候,一迪拿着 ZZ 的一只胳膊,对着我指指点点,完美配合。


“但是我妈妈,我妈妈,她是最勇敢的,一个人洗就一个人洗,有什么可怕的, 哼!”


终于解了气,进入下一场。


这时候 ZZ 说:“我去开灯(浴室里还有一个灯)!”ZZ 开灯也是有功夫的,她大喊:“看我的超级旋风无……影……腿!”一迪拿着她做 720 度空翻,然后一条毛绒腿,直直地踢向灯的开关:


——夸!!!——


把灯踢开了。


然后英明神武的“妈妈”就进去洗澡了,一场危机终于化解了。


我也长舒一口气,拍拍自己,这一场演得不错!可以场间休息,拿盒饭,等下一场。


你看,是不是多亏了 ZZ?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 ZZ。


ZZ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孩子的负面情绪,一个夸张又合理的出口。


这里的“夸张”很重要,首先因为夸张好玩、好笑。但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对孩子来讲,有 150% 的形式,才有可能表达 100% 的情绪,如果只有 100% 的形式,只能表达 75% 的情绪(数字不精准, 理解我意思就行)通过夸张,孩子知道“你真的懂得我的情绪”了,也才能“放下”。


合理,是因为孩子其实并不是不知道有时候自己的要求是“不讲道理”的(嗯,我知道这句话有点绕),但如果你说她不讲道理,那她是绝不能承认的(别说孩子了,我们不也一样吗?)。所以通过 ZZ 这样一个“不讲道理”的“人物”说出来,一切就都合理了——


“妈妈”是光荣、伟大、正确的;ZZ 可以仗义执言,说出真相;“妈妈”还会偶尔劝一劝 ZZ:“哎呀,姥姥也没那么差啦!”


以你说,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 ZZ?

感觉这里应该带一个 ZZ 的购买链接了哈哈。其实你家里的任何孩子喜欢的玩具、物品都可以被赋予这样的身份。



02

这段小故事,涉及到的其实是孩子和成人的几个核心矛盾。因为有这几个核心矛盾的存在,做父母才这么难。


第一个核心矛盾,就是孩子是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的,而成人似乎总在着急把孩子“教育”到现实里。

其实这完全反了,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尽量多、尽量长的在想象的世界里。


你也许觉得这不靠谱:那怎么“适应社会“啊?


但是你想想,那些真正成功的人,艺术家也好,创业者也好,各种“大家”,如果有一个共同点,不就是一生都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吗?有什么不可以呢?


在想象里不是“不现实”、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不能“只”懂现实、“只”懂人间烟火、“只”懂人情世故。而这“只”之外的东西,就是从童年保留下来,并不断在被支持而发展的。


所以做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支持和扩大这个想象的世界。而且这投入很“小”——不需要买房买地,就需要你放下自己的世俗焦虑,和孩子的几个对话就可以构建。


讲到这里,你可能就会理解,为什么玩具、娃娃,对孩子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因为他们是进入想象世界的抓手。


除了对话,玩偶还可以构建很多孩子的能力。比方说 ZZ 小朋友有妈妈和太姥姥给做的时尚露背裙子,有妈妈和姥姥给做的时尚背包,一迪还给做了全套的书、文具。当然为了疫情期间出门,还做了口罩(用袜子做的,所以 ZZ 不喜欢,嫌臭),妈妈还给画了好多画像。你看,手工美育、写字认字,都做到了。


一迪和ZZ的日常

More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这好花时间啊!孩子每天这么多事要完成,哪有时间做这些?!这就涉及到孩子和成人的第二个核心矛盾,就是关于时间的矛盾。


成人的内心成长,要学会“活在当下”,其实孩子一直就是在当下的。


孩子做什么事,很容易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而成人则很难。我们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不是为过去懊悔,就是为未来担忧,而且每天在不自觉地把这些懊悔和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用“为孩子好”和“教育”的名义,把他们从最宝贵的“当下”拉出来。


想想你为孩子做的这些努力,为了成绩好、升学好、工作好,这没什么不对,但问题是,然后呢?人生到最后,追求什么呢?最高的“成就”不是钱和物本身,而是幸福生活的能力,是吧?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无非是开悟,是吧?开悟,就是时时刻刻在当下,而有无尽欢喜。


所以你看孩子们,本来就在这欢喜里,你却在不停地花钱费力把孩子拉出来,你说这是不是比买椟还珠还愚蠢的事情?


当然,家庭教育也不是不注重学业,学业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学习好的最重要的底层能力是专注力。而专注力从哪里来?就是从这种能浸入的状态中来,所以这些本来就是不矛盾的。能玩好的孩子,一定能学好,需要的无非是合适的形式,情景和引导。


这两个核心矛盾,其实道理不难懂,难的是我们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我提到的一些词,“大脑-逻辑-情绪-放下-当下-浸入”,其实从大脑,到情绪,到放下,到当下,到浸入,这里面的一系列转变,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终极功课。


再看和一迪的卫生间危机,在亲子之间遇到任何状况时,成人总是希望尽快 GET OUT——尽快逃脱这个情景,但实际上呢,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我们需要 GET IN。前面我用的那些办法,讲逻辑,讲道理,给建设性意见,表面看上去合理而干净,其实都是想赶快 GET OUT,赶紧解脱而已。但其实和孩子的相处,你越是着急 GET OUT,你越跑不掉。你得 GET IN,进入到这个场景里,进入到角色里,进入到情绪里,在这个例子里是把自己批评一顿,给孩子的情绪有出口,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就是通过“GET IN” 才能“GET OUT”。


这也是孩子和成人的第三个核心矛盾,即我们总希望 GET OUT,但是实际上孩子需要我们 GET IN 。


我们为什么不能 GET IN 呢?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有很多障碍,比如我们不愿意面对冲突,不愿意面对情绪,我们在“赶时间”,等等。但是现实是你越要跑,越跑不掉,执意要 GET OUT,最后的结果就是 GET INTO TROUBLE。而只有你愿意 GET IN,才可能尽快 GET OUT,这就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一个核心悖论。




03

所以说,做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学习那些表面的技巧、语言,而是面对自己内心需要做的这些功课。


因为我们的内心状态,其实对孩子有最深刻、最全方位的影响。


如果我们表里不一,你就算给孩子找了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你内心对孩子、对世界、对自己的评判和限制,对孩子的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学校和老师。


从另一方面讲,每一个父母又都是幸运的。因为孩子的降临,是我们内心成长的机遇。孩子是我们的镜子,能照出我们最全面的自己,包括那些我们最不希望别人看到的东西。


其实很多父母的样子——包括我自己——在孩子面前,是充满矛盾,有时候甚至是面目可憎的。你不信?给孩子一个机会,演一下他们眼中的你,你肯定会有“惊喜”。你的虚伪假装,在孩子面前都一览无余。


And……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所以别看我说得头头是道,无非是从孩子眼里看到了自己吓人的样子,而慢慢觉醒的。


但是没关系,看到自己的样子,就是进步。当我们敢于面对这些,我们也就踏上了成为好父母的道路。所以说,其实养育孩子,最终是我们的自我完成之旅。当我们能够“醒来”,成为更清明的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的好父母,这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 


从 11 月份起,我会在全村开设“做觉醒的父母”课程,咱们就从这三个核心矛盾聊起,从和孩子日常相处的日常困境中,看这些困境折射出来的我们作为成人底层的思维惯性和心智模式,能够“醒来”进而做自己内在的功课,在底层做转变。在底层转变的基础上,再去运用我们学到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孩子最好的父母。当然这个课程的底层,其实是一个信念,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而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只要“觉醒”,就可以是这个最好的父母。


这次我准备用一个不同的形式,在每周我做的视频课程之外,会有开放问题和直播,收集大家的困境和问题,这些困境的应对,会在课程里呈现,所以会是一个有意思的共创的过程。期待和你们一起,共同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样子,走上我们的自我完成之旅。  



回到昨晚洗澡的事儿。一迪洗完了,开始上演第三幕,浴巾、浴袍和包头毛巾在浴室外面争吵,谁可以先进去包住一迪公主,吵得此起彼伏,不亦乐乎。


浴巾:我要先进去,因为我可以擦干水!

浴袍:我先进去,因为我有独角兽的帽子,我最可爱!

包头巾:我先进去,因为只有我可以擦头发……

然后他们三个开始把玻璃拉门打开小缝,往里挤,最后一迪严肃发言:“浴巾先进来擦,然后浴袍,然后包头发的,你们不要着急,按我这个顺序来。”外面三个:“好的好的好的,还是一迪公主英明!”场景三也愉快地结束了。


你看,什么都可以演。


最后说为什么“最偏心”一迪,因为我当妈妈也是慢慢学习的,到一迪这里最会演,想想在老大小时候,就没这本事,老二也没这么业务熟练,因而现在回想,常常心生愧疚。所以,所谓偏心,不是发心是偏的,实在是曾经的能力有限,到老三好一点而已。你看我圆回来了么:)


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人是静态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反思和自省,进而进步。期待你一起。 


长按扫码或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课程,课程内容详见下方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课程介绍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就这么 6000 天


一诺:如何和孩子走长路?


一诺:家长的认知,才是孩子的天花板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更好的家庭养育社区,一土全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