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经十年,我终于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逍遥 奴隶社会 2023-09-1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868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Rachel McDermott on Unsplash.

作者:逍遥,九个月大的诺友,70后的“老男孩”,40不惑时,开始走上身心灵成长之路,历经十年“洗心革面”,终于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从小到大一直在北京生活工作,听身边很多的朋友说,了解我以后,改变了对“北京人”的认识,我想是说我骨子里有着皇城根下老北京土著身上少有的那份“目标感”吧。


因为家庭环境原因,我很小就懂得“生活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将这句话一直作为我的人生信条。


凭着这句话和对更好生活的追求,顺着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潮,我一步步展开自己的人生:从上大学到工作,从国企干部到自己创业开公司,四十岁时,我的公司已经运作七八年了,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稳定的客户和资源。


那时的我在别人眼中,有自己的事业和稳定的家庭,每天运动充满阳光活力,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可只有我知道,在我心底究竟藏着多少纠结和痛苦,以及从不和任何人说的恐惧和愤怒。



Vol.1/   难以言说的痛苦

尤其是创业初期,良莠不齐的客户见得多了,各种人性的阴暗面也碰得多了,我习惯了各种巧言令色、假意奉承、阳奉阴违。


想想那段日子,表面风风光光、高朋满座,内心却压抑了太多的委屈、不满和愤怒。每天不是在扮演各种救火队员处理突发状况,就是戴着各种面具游弋于谈判桌或是宴席上。


我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就知道必须这样做才能挣钱,才能改善生活,才觉得每天过得有价值。


对于内心的压抑,我只能用过量的运动(每周打四五次羽毛球)来麻痹自己,常常也会把这些情绪带给家人、孩子,和公司的下属。


我一个人时经常问自己,难道非要这么活着吗?难道这些就是生活的全部吗?这样过一辈子,真的有意义吗?


冥冥之中,我在找一条路,能够让我内心的压抑、悲伤和莫名的恐惧得以释放的路。


▲ Photo by William Bout on Unsplash

2012 年,机缘巧合下我接触到一个心理课程,学习几天后我突然领悟,原来困住我的是自己的意识,我一直陷在追名逐利的躯壳中,总想用所谓的捷径去获得物质的满足和他人的认可,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纯净的无功利心的连结。


从“自利”到“利他”这种思维的转换,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与爱。我意识到接下来的人生,我可以换个姿势去面对这个世界,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盲人突然看见了光明。


从那时起,我开始走上一条自我觉醒和蜕变之路。



Vol.2/   踏上自我觉醒之路

在课程中,有一个视频让我记忆犹新,叫“鹰的重生”:


鹰的寿命大概 70 岁,当 40 岁左右,会自己飞到山顶,用嘴把一根根羽毛生生拔下来,再用嘴从爪子上啄下不再锋利的爪尖,露出新的锋利的爪尖,再在石头上把不再尖锐的喙磨掉,露出新的尖锐的喙。


待新羽毛重新长出来,新的爪尖和锋利的喙能应用自如,经历了这样的涅槃重生后,一个全新的自己再次翱翔在天际。


可想而知,这个过程相当艰辛痛苦,但为了创造崭新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犹疑、恐惧、焦虑、患得患失……是我几年来面对一次次打击所构建的保护壳,虽然人还活着,但如此下去,只有这副躯壳,以及躯壳下自卑和傲慢反复缠绕的内心。


我的导师对我说,如果你的信念系统没有改变,一辈子都只会在鼠道上奔忙。我想换一个面对世界的心态,重新上路。


我知道这是我人生的一次机会,去探索“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人生要去到哪里”。


那个课程大概半年的时间,为了改变得更彻底,我放下内心的恐惧和自卑,担当大队长并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全身心投入,无畏地面对课程里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也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课程接近尾声时,我和其他 11 个队友,仅仅用 10 天的时间,就创造出一场上千人参与的大型公益活动,让河北一个贫困区的 400 多名初中生,感受到爱和温暖,体验到团队、付出和自己内在的力量和勇气,给每个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自信、感恩的种子。


那是我前半生引以为傲的事,因为有我,可以让 400 多名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就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勇气和爱。


记得组织公益活动的时候,我没日没夜的协调沟通,公司的大小事完全抛在脑后,公司的员工都以为我疯了,居然放着好好的公司不管,去做什么公益?一些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员工甚至选择了离开。


很庆幸,我的爱人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没有一句怨言。当员工向她告我状时,她只是说:“我相信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Photo by NordWood Themes on Unsplash 


Vol.3/   由内而外的“蜕变”

爱因斯坦说过:疯狂就是一再重复相同的事情,但期待不同的结果。


真正把课程里习得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我感到压力山大,挑战主要来自于和之前的“我”的各种冲突,很庆幸我完成了穿越,获得了“重生”。


每次回想那段穿越黑暗的旅程,都让我感慨万千、内心充满力量。


1

真诚的表达,一度让我不敢开口

当我把真诚作为一个信念,要在生活中践行,我突然发现,我都不敢开口说话了。


以往面对各种局面,随口编的理由和借口脱口而出,而现在需要把真实的状况直接表达出来。以往和下属交待工作时,因为我从没把他们当成可以充分信任的伙伴,很少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而现在却要坦诚沟通。刚开始的时候,条件反射般的说辞、必须真实表达的信念,以及莫名的担心慌张,让我无所适从,我都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硬着头皮也要真实表达。刚开始确实付了一些代价,但渐渐的,员工们重新认识了我,客户和合作伙伴也重新认识了我:一个真诚的,有一说一,坦诚表达自己的人。


不仅在工作中,在面对亲朋好友以及和家人相处时,我一直秉持“真诚待人”的理念,践行着一个崭新的自己。


起初,身边的人都很不习惯。慢慢地,他们也在转变着和我的沟通、协作方式。当然也有一些人习惯了之前的我,对我的转变嗤之以鼻。


我并不在意,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个改变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喜欢不喜欢是你们的事儿,大不了请出我的朋友圈。


▲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2

放下“掌控欲”,是一生的修行

对我而言,难度很大的挑战是放下“掌控欲”。


曾经的我一直试图牢牢掌控自己的生活,也尽可能地掌控身边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内心深处的恐惧暂时平息。


其实,自己执迷的掌控欲背后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征服的成就感在作祟。


凡事设目标,列计划、做节点目标,反复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各种应对预案,这些都是从小到大长在我身上的模式。各种可能的风险以及它们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几乎条件反射般地进入我的思维。一旦遇到计划外的变化,虽然能靠本能去应对,但内心的慌乱,以及烦躁、抗拒,让我心神不宁。


对外,就表现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一举一动,都尽可能符合既定的标准,比如,见到客户第一句话怎么说,他如果这样说怎么继续,要是他那样说怎么继续……


其实,我在用尽可能确定性的、僵化的方式,去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的世界。这背后,恰恰是因为我担心失控,担心自己不足以面对不确定性。虽然创业的数年里,我已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无数次的山重水尽柳暗花明,但仍不能内心平静地面对人和事的不确定性。


我先从放开对下属的管控开始,不再絮絮叨叨地“教”他们如何拜访客户,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而是告诉他们,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清楚吗?有问题吗?没有哈?去吧。”


也刻意不列什么计划,包括刻意打断对防范各种可能偏差的思考,甚至闪念。凡事就想个大概的方向、目标,大概的推进流程,奓着胆子往前走,不去做各种预设。


刚开始,内心觉得没着没落的,在办公室里坐卧不安,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内心的恐惧,对头脑中不由自主冒出来的各种假想尽量打断,那种状态折腾的我,像戒毒品的瘾君子。


当我可以跳出局外,从第三视角看每件事的起承转合、高高低低时,发现所有的预判、假设,真的是徒增烦恼。


假想的绝大部分风险都没发生,发生的不顺利的局面,也无法预见。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和演变,发现原来车到山前必有路,再大的麻烦最终都能解决。


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之前总是那么多负面假设和预判呢?对身边人和事都按部就班的欲念,背后的期待是什么呢?


其实都是放不下内心的想掌控一切的执念,抓得越牢,内心的枷锁越重。


真正全然放下,并不轻松,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即使刻意修习 10 年后,仍然时有被内心的掌控欲所操控。但自从带着一份觉察去改变后,内心越来越平和、从容,和身边人的关系也越来越顺滑、轻松。

3

信任他人,源于自信

多年的打拼,我经历过人情冷暖,经历过众叛亲离,经历过很亲近的人瞬间反目,经历过很信任的人背叛……这些经历让我渐渐穿上避免被伤害的“铠甲”——不再相信他人。


表象上,信任是我愿意相信他人,其实,之所以愿意相信他人,是因为相信自己不会被对方伤害,信任的内核是自信。


那些年里我养成了一些习惯,不管听别人说什么,还是看到别人表露情感,我都会想一下“他/她是不是有什么目的”。我不再相信人与人连结中的真情流动,取而代之的是我会刻意保持距离、避免被伤害。


多年的捶打,让我的心门关的死死的。


当我试着从里面把心打开,去和他人用心交流,当两颗心碰撞时,那种美妙的感觉,居然让我热泪盈眶。心门好久不开,内心一直在漆黑的暗夜中苦苦挣扎,突然,门打开了,一道爱的光照进来,原来世界是可以用另一种姿势去拥抱去感受的。这种震撼灵魂的感觉,让我看到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


▲ Photo by Rachel Ellis on Unsplash

其实我已经很不习惯,坦诚表达自己和信任他人。这一次我带着恐惧,带着别人会不会笑话我,会不会看低我,会不会……的担心,我一点点在别人面前,坦诚表达自己的恐惧、纠结、困惑和不堪,也用心感受对方的心。渐渐地,我不再怀疑,只有深深的感动,感恩对方会告诉我他的所思所想。


从那时起,我开始真诚、坦诚地面对这个世界,发现一个意外之喜,有个“特异功能”附体了,当我把心打开,去感受眼前这个人时,对方是“心口相连”,还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我一目了然。


当然,现实也打过我脸,仍旧被人欺骗过,被人忽悠过,甚至从金钱的数量级来说,比之前的“损失”更大。但收获的是,我和所有人的互动都让我内心愉悦,更多人愿意和我交往,不少人从泛泛之交变成了挚友。


我的人际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原来的朋友圈,我是按“价值”来分层的,常要计算得失效能。现在的朋友圈,是按“心的距离”划分的,有些刚刚认识或是素未谋面的人,因为某一话题的共鸣而惺惺相惜,进而引为知己。


我不再在意交际圈层的增减错漏,也不再在意朋友圈的数量和所谓的“质量”,我只在意相聚的那个当下,我发自内心的表达,和对方心与心的碰撞。哪怕是 WiFi 的两端,哪怕是素未谋面,哪怕是山高水远,每一次连结都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在,那么的心无挂碍。


心打开以后,很容易看到更大的世界。记得我导师说:“心打开后,人生的宽度和深度会有很大变化”。我当时认为宽度就是结识更多人,深度就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合作。


这时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内涵。人生的宽度是说,我可以和更多不同类型的人建立连结,以往如果随机认识 10 个人,只能交到 1、2 个朋友,其他人只能称作“认识”,甚至可能还有个别人彼此反感。随着自己提升,能进行深度沟通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也不再和他人交恶。我发现真诚和用心很容易交到朋友。而这两年,我恰恰在做人生的减法,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慢慢从无效社交中抽离出来。


人生的深度是说,是心与心连结的深度,可能只是初次相见,或擦肩而过,但三言两语的交流就能达成心的契合,每次这样的连结都能让我兴奋好几天。


我发现自己最根本的改变,是从与世界的对抗中趋利避害,到真正能静下心来反求诸己,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


以往的思维模式,都是如何获取最大收益,穷尽心力,与所有人做着“我赢你输”的游戏。当用心去付出时,那份爱的流动,让我内心充满温暖和感动。


渐渐的,我看世界的角度,与人相处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 Photo by Mick Haupt on Unsplash


4

接纳一切,内心平和喜悦

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标准和评判以及和他人的比较中,脑子里高频出现的字眼儿,“应该”的排名一定能进 TOP3:他应该这样儿、这事儿应该这么办、这句话应该这样说……


对他人总是心存怨怼:他怎么可以这样?!他居然这么说我?!我对他这样,他居然对我这样?!各种看不惯、不舒服、内心充满失望愤怒。


对自己也一样,对自己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失落难过,对刻意维护的“人设”费尽心思,我怎么可能自私呢?我怎么可能懦弱呢?我怎么可能笨呢?……


当我明白每个人与生俱来就会有勇气与懦弱、大爱和自私、热情和冷漠等各种各样的特质和面向,本没有好坏之分,各有各的适应场合时,我终于能够原谅他人也能原谅自己了。


以前,我不能接纳别人的贪婪、懦弱、自私、虚荣等等特质,恰恰是不能接纳自己身上的这些特质表现出来,认为这些是“坏的”、“不好的”,每天为了维护一个在别人心目中“好”的形象,像带着一个个面具,每天不停隐藏自己,不停换着各种面具,让自己心力交瘁。


现在,我慢慢放下对别人认可的期待,慢慢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从内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他人的不完美,接纳这个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渐渐地,我的内心开始允许那份真实,那份不尽如人意,允许他人并不以我的意志而改变,世界并不以我的意识运转,全然的感受和接纳。当不舒服、愤怒这些情绪出现时,接纳和允许它们的存在。


当我能在内心放下评判和标准,放下对自己、他人以及外界的期待,全然去接纳所有的发生,并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看到是他们或它们让我看清自己的执念和困惑、期待和恐惧。我终于找到了平和、喜悦、丰盛、富足的“自己”。


就像“鹰的蜕变”一样,蜕变时的阵痛,也让我面对无比巨大的挑战,一层层的把“铠甲”褪下,一层层的把“面具”撕掉,不亚于活生生撕下几层皮。


来自周围人的抗拒也很大,他们已经熟悉我原来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表达方式,怀疑、不解、排斥……各种各样的表达充斥着那段日子,甚至有些人接受不了就离开了,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也强求不来,让时间去处理吧。


内心的改变,是瞬间发生的。而外在的显化,大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重新构建成型。


我和员工的对话有了很大不同,首先发心就完全不同了,之前是想方设法如何让员工多干活、多出业绩。转变之后,是关注他的成长以及他想创造出什么样的生活,我只是支持他达成他的目标。


公司的氛围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员工之间也有了很好的连结,最让我欣慰的是,大家开始自发地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几年后,我就不需要每天去公司了,每个人都会尽力把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不再认为工作只是获得报酬的方式,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和平台。而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从公司抽离出来,让自己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然,经常还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后来,也发生过一些事,有些也让我痛苦到怀疑人生,但和我陷在无尽的迷茫中的苦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然有反复,有时面对逆境和挑战,我还是会“变回”之前那个烦躁、愤怒的自己,面对别人没按我想要的方式做事,还是会“变回”那个试图掌控一切的自己,还会有对自己并不完美的抗拒,甚至有时想“我改变有什么用?能改变什么结果?”


但是,内心声音提醒我说,“难道还要那么活吗?难到受到苦还不够多吗?”


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随着“变回去”的时间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低,我的行为举止、乃至内心慢慢变得平和、喜悦。


这两年虽然面对疫情的影响,公司的业绩反而上了新的台阶,并且随着信任我们的客户越来越多,市场越走越宽。我也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读书,结识更多同道中人,慢慢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庆幸也好,因果循环也好,或者说是自我修炼的必然。现在的我不再为衣食担忧,不再纠结于工作、生活中的种种,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享受生活的同时,不断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更绽放的自己,在内在探索的路上精进着。


开心的是,我现在可以选择不去做“不喜欢”的事了,比如,无效社交,或是为了某种目的,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 我可以自由选择我的生活,可以安住于每个当下,享受那份美好。


▲ Photo by Pexels

很喜欢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自我觉醒”无疑是一场英雄之旅,这个旅程中,每天都会有新奇古怪的挑战,每天都有梦想与困境的相互交织,每天都有凯歌和丧钟组成的交响乐,每天都有更深入“看见”自己的机缘。有些人逃离了,有些人掉队了,有些人跑得快一些,有些人一步一个脚印,而我还在路上,期待发现更精彩的自己……





直面痛苦,与内心的恐惧作斗争,这是一条极为艰难的路,也是少有人走的路,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你一旦走过去了,就能够重获新生,抵达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如果你也渴望走出自身限制,获得内心的成长。欢迎你加入诺言深读会第 5 期——《少有人走的路》21 天共读营。


《少有人走的路》是由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和心灵导师斯科特·派克撰写,是心理自助图书的开山之作,全球畅销 20 年,《华盛顿邮报》书评会说:这本书是出自上帝之手。它将帮助你探索爱的本质,帮助你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引导你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


21 天共读营,我们将通过“阅读-反思写作-小组讨论-嘉宾答疑-复盘”的方式深读这本书。

阅读本书,你会看到那些你不曾注意到的“危险”习惯,找到内心的卡点;

反思写作,你将直面内心的恐惧,并学会与“不适”相处;

小组讨论,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类似的问题,获得无限勇气;

嘉宾答疑,你将从“过来人”的经验里,找到突破困境的金钥匙。

本期特邀嘉宾有《少有人走的路》译者金振豹老师、芬兰自然与环境教育学院院长金穆兰老师、国际同理心教练左芳老师、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华章老师,每周在线为大家答疑分享。


《少有人走的路》21 天共读营,原价 ¥399 ,早鸟价仅需 ¥299(诺言会员可在社区用言值兑换优惠券)


你将获得:

3 场嘉宾视频答疑分享

3 次小组视频讨论会

13 次领读1v1反馈作业

21 天小组深度陪伴成长

扫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



-  END  -

推荐阅读

四十述怀:经历离婚、离职后,我才明白……


从“每天不快乐”到“每天都幸福”……


从现在开始,停止对自己做这五件事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